功能主治 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①《本經》:"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②《別錄》... [詳情]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調敷。
全部
簡介
成份
功能主治
栝樓根(《本經》),蔞根(《雷公炮炙論》),白藥(《本草圖經》),瑞雪(《綱目》),天瓜粉(《重慶堂隨筆》),花粉(《增訂偽藥條辨》),屎瓜根(《四川中藥志》),栝蔞粉、蔞粉(《藥材學》)。
為葫蘆科植物栝樓的根。植物形態詳"栝樓"條。
甘苦酸,涼。
①《本經》:"味苦,寒。"
②《別錄》:"無毒。"
③《綱目》:"甘微苦酸,微寒。"
脾胃虛寒大便滑泄者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枸杞為之使。惡干姜。畏牛膝、干漆。反烏頭。"
②《本草經疏》:"脾胃虛寒作泄者勿服。"
③《本草匯言》:"汗下之后,亡液而作渴者不可妄投;陰虛火動,津液不能上承而作渴者,不可概施。"
④《本經逢原》:"凡痰飲色勺清稀者,忌用。"
⑤《得配本草》:"胃虛濕痰,亡陽作渴,病在表者禁用。"
含多量淀粉及皂甙,尚含蛋白質、多種氨基酸及糖類。
生津,止渴,降火,潤燥,排膿,消腫。治熱病口渴,消渴,黃疸,肺燥咳血,癰腫,痔瘺。
①《本經》:"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
②《別錄》:"除腸胃中痼熱,八疸身面黃,唇干,口燥,短氣。通月水,止小便利。"
③《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排膿,消腫毒,生肌長肉,消撲損瘀血。治熱狂時疾,乳癰,發背,痔瘺瘡癤。"
④《滇南本草》:"治癰瘡腫毒,并止咳嗽帶血。"
⑤《本草蒙筌》:"治偏疝。"
⑥《本草正》:"涼心肺,解熱渴。降膈上熱痰,消乳癰腫毒。"
⑦《醫林纂要》:"補肺,斂氣,降火,寧心,兼瀉肝郁,緩肝急,清膀胱熱,止熱淋小便短數,除陽明濕熱。"
⑧《現代實用中藥》:"作撒布劑,治皮膚濕疹,汗斑,擦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