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培養從寶寶抓起
西方世界把“舌頭、金錢、原子彈”列為三大武器。人才是寶,口才是金,21世紀的優秀人才尤其需要口才。幼兒期是學習口語的最佳年齡,注意培養口語表達能力,將為進行其他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許多家長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琴棋書畫各種專長,卻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卓見成效的技能培養――培養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其實判斷孩子智力發展的水平如何,言語表達能力是一個重要指標。言語表達的流暢、敏捷、精確,一方面是孩子現有思維能力的反應,同時又對孩子大腦發育以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不少父母在看待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上存在以下誤區:其一,認為“說話誰都會”,生活在這個環境里,“慢慢長大了就會說清楚了”,其二,認為沒必要培養孩子“耍嘴皮子”的功夫,把話說出來,別人聽得懂就行了;其三,桎梏于對“少說多做”的偏狹理解,認為“埋頭做事”才是成才之道……諸如此類的理解雖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要推而廣之,就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大障礙,影響其溝通、交往甚至思維能力。
口才完全是靠后天培養訓練出來的,而孩子口才的出現,正是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一個顯著的飛躍。幼兒期是語言發展關鍵期,因大腦皮質中支配語言的神經組織已經逐漸發育成熟,有意識地對孩子的語言進行訓練,對日后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豐富孩子的知識
豐富的知識是良好口才的源泉。家長要豐富孩子的思想,增強孩子的閱讀量,可以讓孩子讀些精美的詩歌散文,和孩子一起講故事,聽故事,讀書等,提高孩子的評議表達能力和知識積累。在家里,家長還可以根據孩子的愛好,通過講故事,激發孩子對自己講故事的興趣。逐步啟發孩子組織詞匯,連貫的表達。
要多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口才始于交流,家長要多為孩子創造交流的條件和環境。要多給孩子在家人、親戚、朋友、陌生人面前說話的機會。這樣,既提高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又鍛煉了孩子的膽量。另外,當孩子回到家里見到父母通常會把自己認為有趣的、稀奇的事兒說給大家聽。這時父母應認真傾聽孩子的講述,并要用一些神態或身體語言讓孩子感覺到你(你們)聽得很投入。如果你們父母正忙著無暇聽,就可以溫和地跟他商量:“瞧,媽媽正忙著呢!等會兒我坐下來仔細聽,好嗎?”因為孩子在講話前總是一腔熱情,如果父母因為忙就不耐煩地說:“去去!沒見我正忙著嗎?”那么孩子會覺得很失望,說的
1/3頁
欲望受到了壓抑,久而久之,便會不想說。
幫助孩子說正確的話
孩子在學說話時常會有發音不準、用詞不當、前言不搭后語等現象。家長在聽的過程中,應隨時幫助孩子正音,教孩子選用正確的詞。讓孩子把話講完整,教育他把自己想講的話聯系起來思考后再講。長期的正確指導,孩子的語言的準確性也將不斷提高。切忌不能因為好玩而間接鼓勵了孩子的不正確的語言。
學會評析,提高孩子的思辨能力
孩子由于知識淺,接觸外界的機會少,因此,辨別能力較低,因此,他們說的話常會與客觀事實不符。家長在聽的過程中,應隨時對孩子的說話內容作出肯定或者判斷。如果孩子一時還不能理解或接受你的判斷,家長就要進一步舉些例子來幫助孩子弄懂這些問題。在父母與孩子共同的評析過程中,孩子思想的準確性、深刻性會變得更好。
訓練孩子的說話技巧和膽量
要讓孩子掌握一定的說話技巧,如說話語音、語調、節奏和韻律,還有說話的文明禮貌等。例如兒歌兒歌歌詞短而押韻,易學,易記,孩子一旦學會,經常可以表演背誦。最好家長先要學好兒歌,要表情豐富,掌握好輕重緩急,給孩子起到一個示范作用。
多給孩子打氣,對他們的努力要有具體的表揚,如“我很喜歡你描述的人物,很生動,你能不能再多講一點?”還可鼓勵孩子在親友前講笑話或與他人分享個人的特殊生活經歷,如度假,旅游等,這樣孩子從小在大庭廣眾中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對語言發育和口才的形成是至關重要。
游戲情景培養法4則
讓孩子的語言獲得良好發展,并不需要你做特別多的事情,只需每天拿出30分鐘的時間,認認真真地和孩子“對話”,玩游戲,你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舞臺表演會
全家人一起閱讀一本書,讓孩子重述小說或電視電影的故事,幫助孩子將長故事濃縮成“短劇”,然后每個人選一個角色,把故事化為戲劇,全家人一起演戲。另外孩子很喜歡編故事,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幫助記錄,整理后再念給孩子聽,然后再全家人一起表演故事。
家長和孩子還可以成立詩歌會,可邀請附近的孩子和家長一起參加。背誦詩歌最好選擇適合孩子口味的,同時選詩時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聚會時可以朗誦,也可以背誦,要尊重孩子的表達。
看誰說得快
媽媽做考官,爸爸和孩子“同臺競技”。媽媽拿出兩張卡片,一張畫著鴨子,一張畫著老鷹。請爸爸和孩子看清楚。卡片上畫著什么。媽媽問“鴨子會游
2/3頁
泳,老鷹――”,爸爸迅速回答“老鷹會飛”,這樣,孩子就明白了游戲的規則。游戲繼續進行,媽媽問“蘋果是綠色的,香蕉是一”,請孩子接答“香蕉是黃色的”。游戲過程中,如果出現答案的分歧,經過三人討論,最終由考官裁決。
爸爸與孩子以競爭的形式參與游戲,可以培養孩子在“時間壓力”下迅速反應、準確表達的能力。該游戲也可以不借助任何道具,在生活中隨時進行,并最終過渡為由孩子來當考官:冬天下雪,夏天下雨,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I爸爸比媽媽高。媽媽比我高;雞蛋孵出來變小雞,蝌蚪長大了變青蛙……
你說我猜
這個游戲是鼓勵孩子把隨時想到的東西,在不說出名字的情況下,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然后由爸爸媽媽來猜,誰先猜到誰獲勝,如果都能很快猜到,表明孩子的表達非常成功,應當給予適當獎勵。
媽媽可以先做示范:“我現在想吃一樣東西,它紅紅的、甜甜的,又圓又大,咬一口特別脆,寶寶這幾天午飯后都吃過的………是蘋果!”孩子回答。剛開始的時候,可以把要猜的東西集中在簡單的形狀、顏色、位置的描述上,如吃飯時問“我現在想吃離我最遠的那盤菜,里面是紅色的東西,媽媽,你猜是什么?”以后可以慢慢地涉及一些抽象的題材,如“我長大了要當特別有本事,專門搞發明創造的人,爸爸你猜是什么?”
另外,父母還應該鼓勵孩子從不同的方面,用不同的說法來描述同一個事物,把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巧妙地結合起來。
小小工程師
準備兩套相同的積木玩具,分工如下:孩子當工程師,媽媽當裁判,爸爸當操作工。工程師與操作工必須背向而坐。工程師按某一圖紙搭建積木,邊做邊說,把當前選擇哪塊積木,擺放在什么位置,如何擺放等一切細節,詳細告訴操作工,要求描述準確,表達清楚,同時操作工也按照指令搭建積木,不清楚的地方及時向工程師提問,工程師給予及時反饋。限時一刻鐘,看操作員最終能否和工程師搭建得一樣。其間如果有任何違反規則的行為,如操作回頭看,裁判則要予以制止。
游戲結束后,全家人要一起總結經驗,看看有什么辦法可以使工程師與操作員之間的“溝通”更加準確、順利。例如,在游戲開始前,共同研究積木的每一個部件,統一稱謂。統一積木每一種擺放方向和位置的說法,搭建過程中工程師常常認為自己已經表述清楚,但操作工其實還有很多種擺放的可能性,此時操作工要與工程師及時溝通,確認積木正確的擺放方式。在熟悉游戲的玩法后,可以互換角色。
總
3/3頁全文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