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體詩的產生
中國是一個詩歌特別發達的國度。從上古到唐朝,先后產生了《詩經》、楚辭、賦、樂府、古體詩、近體詩(絕句和律詩)等各類詩體。《詩經》體以四言為主,楚辭體有一個特殊的標志字“兮”,賦體的句式散文化,樂府以五言句為主,五言古詩和七言古詩都是學習樂府民歌發展起來的。以上這些詩體都不講格律,都是自由詩體。近體詩包括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都是格律詩體,必須遵守嚴密的格律。因為近體詩萌芽于南朝,成熟于唐初,產生時間比古體詩晚,所以唐宋人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可概括為五個方面:
(一)句數
古體詩句數無限制,篇幅可長可短;近體詩句數有限制,絕句每首四句,律詩每首八句(排律可成對增加)。
(二)字數
古體詩每句字數有一定靈活性,特別是七言古詩。如李白《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杜甫《兵車行》,雖以七言為主,但有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十言等句式,以及楚辭句式、散文句式。近體詩每句字數固定,五絕和五律每句五字,七絕和七律每句七字,不得有任何突破。
(三)用韻
①古體詩雖然一般是偶句押韻,但可以一句一韻(如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可以允許某些句子不押韻(如樂府《江南可采蓮》);近體詩規定偶句(第二、第四、第六、第八句)押韻,首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
②古體詩可押平聲韻,也可押仄聲韻;近體詩基本上只可押平聲韻。
③古體詩可一韻到底,也可中途換韻,可以仄聲韻與平聲韻交錯;近體詩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④古體詩用韻寬,發音相近的韻部(鄰韻)可以互相通押;近體詩用韻嚴,一首詩只能用同一韻部的字,不能出韻。
(四)對偶
古體詩對偶自由,可用對偶句,也可不用;近體詩中的律詩的中間兩聯必須用對偶句。
(五)平仄
古體詩不講平仄;近體詩要求合平仄。以上五項,平仄是關鍵的一項。古人把四聲劃分為平仄兩類。平就是指的平聲字;仄就是指的上聲、去聲、入聲字。為什么要講究平仄呢?這是因為當時平聲發音平而舒緩,仄聲發音有起伏,兩者交替出現可以構成一種特有的交錯回環之美,增添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所以,講究平仄是近體詩的根本特征。如果某一首詩,句數、字數、押韻等都合近體詩的要求,但是只要平仄不合,那它就不能算近體詩。
近體詩中,絕句的產生先于律詩。這是因為,絕句比較簡短,五言絕句直接來源于五言四句的南朝民歌。五言絕句之后,才逐步產生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七言絕句。近體詩所遵守的平仄格式叫作“平仄譜”。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各有4種平仄譜,總共有16種平仄譜。我們且看五言絕句的一種平仄譜(首句用平聲開頭而且不押韻的平仄譜。—代表平,|代表仄)。
我們且分析這種絕句平仄的特點。
1.每個句子中都是平聲字和仄聲字交替出現,這叫作“平仄相間”。
2.兩句構成一聯,上句和下句的相對應處,上句用平,下句便用仄;上句用仄,下句便用平。這叫作“平仄相反”,或叫“平仄相對”。
3.上聯的結句(第二句)與下聯的出句(第三句),開頭兩個字平仄相同,使上下兩聯連起來。這叫作“平仄相黏”。
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平仄譜構成的規律是:“一句之中,平仄相間;一聯之中,平仄相反;兩聯之間,平仄相黏。”絕句和律詩的16種平仄譜都遵守這個構成規律。在節奏點(即停頓點)的地方,如每句的第二字、第四字,平仄應該嚴格;在不是節奏點的地方,如每句的第一字、第三字,平仄可放松一些。
這首例詩是東晉廣州刺史吳隱之的《酌貪泉詩》。《酌貪泉詩》的用韻和平仄都符合構成規律,可見五言絕句是最早產生的近體詩。也許吳隱之是不自覺的,《酌貪泉詩》是偶然巧合。事物發展總是會經歷由不自覺到自覺、由偶然到必然的過程。
南朝齊梁間周颙、沈約等提出“四聲八病”,講究平仄交錯:“前有浮聲,后有切響。”這就使近體詩的創作進入了自覺階段。沈約、謝朓、王融、陰鏗、庾信等的詩篇,講平仄,講對偶,已經奠定了律詩的基礎。隋唐之際的詩人王績,已經寫出了第一首符合平仄譜的五言律詩《野望》:“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到了初唐前期,宮廷詩人上官儀提出“六對”“八對”等對偶技巧,促進了律詩的發展;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完成了七言絕句和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的定型。如杜審言的《渡湘江》是標準的七絕:“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沈佺期的《古意呈喬補闕知之》(又作《獨不見》)是完全成熟的七言律詩:“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近體詩不僅是中國古典格律詩產生和成熟的標志,不僅為講究格律的詞和曲開了先路,而且還提高了古體詩的語言技巧。唐朝詩人和后代詩人創作的古體詩,往往出現合符平仄與對偶的律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長恨歌》中就大量出現這樣的句子。
本文節選自岳麓書社《國學入門》第五十二講。
原標題:近體詩是怎么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