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式與化妝是古代女子區別于男子的重要修飾手段,中國唐代漢族婦女在服飾、發式的創新上給人以極高的藝術享受,尤其是對發型的偏愛和重視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中國古代漢族婦女的發型隨著年齡和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年幼時以梳丫髻為多,成年后則改梳丫鬟,出嫁時將發鬟改為發髻,再配以金、銀、花鈿、珠寶裴翠等首飾形成一種富麗華貴,雍容富態的裝飾風格。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唐代婦女的發髻花樣翻新、層出不窮,眾多造型美麗的發髻引來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贊美。見諸于各類文獻記載的唐婦女發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雙垂髻、烏蠻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種。
唐代婦女發式有半翻髻、反挽髻、樂游髻、愁來髻、百合髻、蹄順髻、盤桓髻、變環望仙髻及各種鬟式等。大體看來,隋代發式比較簡單,變化較少,一般為平頂式,將發層層堆上,如帽子狀。唐代初期仍有梳這種發式的,只是頂部不如隋代那樣平整,已有高聳趨勢,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時,發髻漸高,形式也日益豐富。
唐代女俑發型的時代特征,鮮明而突出。從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發型中可以概括為上梳、平梳、下梳三種發型。這幾種發型恰好從側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發型,表現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中期平梳發型,展現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晚期下梳發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