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導讀稚若的博客文坷2014-09-17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復“禮”的規范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天下就歸于“仁”了;踐行仁道全憑自覺,不能由別人強制。這是大綱。看什么、聽什么、說話、做事,都要合“禮”,不能“非禮”。這是子目。孔子對自己最器重的門生所作的解釋舉綱帶目,可稱經典。
克己復禮為仁(資料圖 圖源網絡)
春秋社會是一個“無道”無序的社會:天子式微,權在公室,大夫篡政,亂象叢生——諸侯、重臣憑借武力、權勢重新洗牌,進行財產權力的重構,致使政權更迭頻仍,民怨沸騰。歸根結底,都源于維系社會的綱紀廢弛了,即所謂“禮崩樂壞”。要想挽狂瀾于既倒,就必須整頓綱紀,重建秩序,才能回歸“有道”的社會。所以孔子要求身為貴族的君子們,首先是諸侯和掌有實權的大夫們,從我做起,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到“禮”的規范中來,用“禮”來約束自己的視聽言行。
那么,什么是“禮”呢?
當時的“禮”要比后代所謂“禮節”、“禮貌”寬泛得多,也重要得多。簡單說來,就是君子們視聽言行、吃喝穿住、立身處世的游戲規則。“禮”無所不在,滲透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祭天地,祭事完畢國君要把祭肉分賜臣僚。魯定公沉湎聲色,居然忘了“致膰”,就是“非禮”,所以孔子拂袖去國。(《論語·微子》)例如祭山川,諸侯、大夫只能祭邦國或封邑內的山川。季氏要跨境去祭泰山,就是“非禮”,所以孔子想叫時任季氏家臣的冉有出面諫止他。(《論語·八佾》)例如軍陣,在戰車上左尊右卑御者居中為常態,君主親征居中為特例。齊晉鞌之戰中齊侯落荒,他的警衛員逢丑父急中生智,將他換到卑者的右位,就是“非禮”——只不過這次“非禮”的換位讓魯鈍的齊侯躲過一劫,逢丑父被認作國君當了俘虜。(《左傳·成公二年》)居家,大夫的都邑,其內城墻限于周長三百丈以內。魯桓公三個“別子”的后人不拘此例,并私藏武器,就是“非禮”,所以孔子進言魯定公要“墮三都”。娛樂,天子才可以用六十四人排成八列方陣的樂舞——魯國因為始封君周公而享此特惠——季桓子卻僭越等級讓藝員們八列方陣“舞于庭”。孔子怒不可遏,才說了那句后世引用率很高的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總之,小到家庭內部的父子、夫妻、兄弟關系,大到社會國家的朋友、君臣關系,日常衣食住行至于國之大事(祀與戎),“禮”都以繁文縟節來確立規范。
孔子說,“君子禮以坊(防)德”,(見《禮記·坊記》)“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見《禮記·禮運》)就是要接軌“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不須指令,四季依序而行,百物應時而生)的自然法來治國,規范道德人心。所以,禮,可以看作一種柔性的法。它與剛性的刑律有所區分,在于它不令而行的自律性——一種由道德力量形成的自我約束,行“禮”與否在己不由人;它一般不具有刑律的司法強制性和執行手段。所以“禮”的內容到后代大多演化為民俗文化、行為文化,或道德倫理范疇。《論語·為政》:“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就是說,政令刑罰只能治標,德化和禮的約束才能治本,才能讓人從根本上明確是非榮辱而自知趨避。所以“刑不上大夫”——大夫以上階層觸犯科條要以內控尺度“另議”——就是為了強調和泛化這種隱性的自我約束,在貴族圈子里構成“道德的堤防”,以垂范全社會。
這種柔性的法,在西周初期是和宗法配套的實施細則。如果把宗法比作根本法,那么禮制就是方方面面的子法。
宗,本義是祭祖廟。在祭祖廟里,始祖居中,始祖以下分左昭右穆按班輩排列,次序井然。周初的社會組織以“宗”為法,宗,就成為血緣親情和等級次序的象征。所以宗法精神是一種分與合的協調。一方面按輩分的親疏遠近劃分等級,“別貴賤,序尊卑”,一方面又以血緣親情來維系社會統一;一方面是差異與秩序,一方面是認同與和諧。宗法既是對人的自然血親關系的復制,那么,等級結構無須論證就可以得到認同。
宗法應當是始于夏代,歷殷商,到西周初期而成型。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宗廟祭祀制,三項原則相輔相成,規定了從家族到國家財產權力的分配與掌控;明確了貴族階級中的個人在社會、國家中的等級地位;確立了宗子對家族,大宗對小宗的權威。傳說周公“制禮作樂”,把宗法精神細化為可操作的行為規范,從而實現了私有制下權力的順利交接,拓寬了古代中國的開發地域,促成了中國古代史上第一次經濟高潮。
在紊亂無序的春秋社會,孔子竭力在等級差異中尋求一種契合與協調。所以他把細化宗法的“禮”視為重構大同社會人際關系的必由之路。所以他反復申論,“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論語·子路》)“上好禮則民易使也”,(《論語·憲問》)做人治國都須“立于禮”,執事修身都須“約之以禮”。“禮”就是規矩,有規矩才能成方圓,才能“安上”——君子們等級分明,各安其位,各守其分。上行下效,全社會才能井然有序。
“復禮”則“歸仁”。《論語·學而》中有若的話應當出自夫子的教誨。“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意思是,“禮”的運用最要緊的是回歸和諧;古圣先王的理想政治,以實現“和”為最高境界。可見,“天下歸仁”,構建人與人相互關愛的和諧社會,才是仁學的終極目標。
(作者:文珂)
相關閱讀:
儒家禮·
《晉如說儒》第十一講之四:禮的本質不在形式 2014.09.17
·
明德講堂第七期之三:內圣外王是儒家原創嗎 2014.09.17
·
湯一介:儒家的生死觀 2014.09.15
·
《明德講堂》第六期——朱杰人:儒學 儒家 價值觀騰訊微博QQ空間QQ好友新浪微博二維碼熱門推薦
伏羲8000年前在淮陽建都 定姓氏畫八卦蘇州寒山書院女眾部律學專修班招生簡章讀書與修身:決定命運的終身大事李鴻章家族神奇發跡史“克己復禮為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