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在探究著匈奴人,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再到后來的陳湯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蒼天不負有心人,最終,經過幾個王朝的努力,匈奴人被打跑。漢民族邊關恢復了安寧。
當很多人對陳湯的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念念不忘的時候,其實已經誤解了陳湯,陳湯所說的“強漢”并不是指的漢民族,而是漢朝。因為陳湯知道,匈奴人的祖先也是古華夏民族的祖先。今天我們所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中的“強漢”已經變為了中華民族,不同的時代背景,這句話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意思。在討論匈奴人是華夏民族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華夏民族。
華夏民族是漢族的祖先,同樣它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祖先。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族人,稱為華人、華族、夏人、夏族,通稱為諸華、諸夏。古籍中將“華”、“夏”作為中原,“夷”與“狄”作為四方。華夏又稱中華、中夏、中土、中國。
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在中原為爭奪部落聯盟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并入黃帝部落。后來他們在涿鹿之戰中打敗東夷集團的九黎族首領蚩尤,把聯盟勢力擴大至今日的山東境內。后又以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為主體,與山東境內的部分東夷部落組成了更龐大的華夏部落聯盟。之后黃帝集團后裔先后建立了夏、商、周。
了解了華夏民族,我們再來看《史記》記載的匈奴人。《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居于北蠻,隨畜牧而轉移。”。另外《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于黃帝。”《史記索隱》張晏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后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
《史記》記載的后半段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其實在很早之前,中原地區北方的部落有很多,他們臣服于華夏部落聯盟,也受到一些管制,但也在不停的侵擾著華夏部落聯盟。由于當時“國”的意識并不明顯,因此這些遠離中原地區的部落并未完全歸化。夏商周時期,他們也同樣認同這同一政權,所以沒有哪個天子會在意他們發展到何種程度。久而久之,這些散落的北方古老部落得到統一,成為了匈奴人。
還有另外的一種說法,說匈奴人是活躍在西方的游牧民族,在戰國末期之前還沒有游牧到中國的北部。假如這種說法成立,那秦漢兩朝所抗擊的匈奴人很可能就是西方游牧民族與《史記》當中記載的淳維一支的綜合體。可有一點不能忽視,在當時惡劣的條件下,西方游牧民族是否能大批的游牧到中國北部呢?即便可以,那也不足以對秦漢兩朝造成巨大的威脅。一個強大的民族群體的形成并不是幾百年能夠完成的。難道所謂的西方游牧民族會提前到了中國北部,偷偷的安營扎寨,眼看著春秋戰亂不來犯嗎?我想,沒有這種可能。因此西方游牧民族是匈奴人的說法疑點重重,幾乎不可能成立。
既然西方游牧民族不太可能在遷徙之后形成巨大的力量來侵擾秦漢兩朝,那《史記》記載的真實性便大了很多。眾所周知,一個王朝的建立勢必會造成犧牲,也會造成部分人員遷徙,夏商周時期也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爭,不僅《史記》所記載的淳維逃到了很遠的地方,還有其他沒有被記載的人離開家鄉,逃亡異鄉。當時的人們沒有遠航的工具,因此只能向北方逃離。久而久之,這些逃離的人,與當時北方被認為是蠻人的部落聯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盤踞在中國北部,伺機而動。
根據現有的歷史記載來看,匈奴人相信各種巫術,還有飲血為盟的風俗,祭天地,拜日月,崇祖先,信鬼神都是匈奴人的特性。就是這些特性,又給我們一個有力的證據。匈奴人這些特性都是三皇五帝到夏商周時期最常見的。因此,更能證實匈奴人是華夏民族的一支,而非什么西方游牧民族。
綜上所述,匈奴人與漢族人一樣,同屬于古華夏民族。再到后來,匈奴形成了南北匈奴,南匈奴逐漸成為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北匈奴則逃亡歐洲。
微信公眾號:dijiu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