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始人
孫重三(1902~1978),山東省榮成縣埠柳公社不夜村人,他自幼酷愛中醫(yī)學術,以小兒推拿療法為最。20歲時拜林椒圃老中醫(yī)為師,自此開始從醫(yī)生涯,其后于1957年1月進山東省中醫(yī)進修學校深造,1958年留任該校教員,1959年調山東中醫(yī)學院任兒科教研室及其附院推拿科主任。
孫重三孫老以林氏的手法為基礎,又精研了《小兒推拿廣意》、《幼科推拿秘書》、《厘正按摩要術》等專著,集眾家之長于一體,結合個人的臨床實踐,于1959年編著《兒科推拿療法簡編》出版問世,頗受國內同仁贊譽,并作為山東中醫(yī)學院本科教材試用。于1960年,他又編著《通俗推拿手冊》付印發(fā)行,進一步系統(tǒng)地總結了他多年來推拿治療兒科疾患的經驗。于1974年醫(yī)院組織力量,拍攝了他的“小兒推拿”教學片,延用至今。
孫重三先生推拿主要傳自林椒圃老中醫(yī),通過孫老的繼承與發(fā)展逐漸形成了山東小兒推拿三大流派之一的孫重三流派。孫重三流派以山東省中醫(yī)院為主要傳承地,跟隨孫重三先生學習的畢永升、程本增、張素芳等專家也成為孫重三流派第二代傳人。
主要由孫重三及其第二代傳承人的公開出版代表性著作有:
1959年出版《兒科推拿療法簡編》、1960年出版《通俗推拿手冊》、1979年1月再版《兒科推拿療法簡介》、1976年拍攝《孫重三小兒推拿手法集》、1982年拍攝《齊魯推拿》科技片、1986年拍攝教學錄像片《山東推拿集錦》、1989年出版《中國小兒推拿學》。
1985年山東中醫(yī)學院附院受衛(wèi)生部委托,舉辦“全國小兒推拿師資進修班”,山東小兒推拿也由此確立了在全國的領導地位。
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學術思想
本流派以整體觀念為指導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1.外感病因天人相應,內傷病因五臟相關。該流派重視整體觀念,認為人外與自然相應,內則五臟相關,因而外感病多為觸冒四時不正之氣,內傷病多因臟腑功能失調、五臟生克相傾而發(fā)。
2.四診互證,尤擅望聞。該流派在診斷時,主張四診合參,相互補充印證,達到全面認識疾病的目的。認為“有諸內必形之于外”,整體望診:望神氣形態(tài)推斷疾病的預后轉歸;局部望診:望頭面五官判斷臟腑盛衰,望指紋判斷疾病的寒熱虛實。聞診既包括辨別小兒咳、喘、噦、呻、鼻息等聲音,還包括“嗅”患兒呼吸氣息和排泄物的異常氣味。
3.辨證循八綱,治則調陰陽。該流派認為無論外感內傷,最終都導致陰陽失調。因而臨證時根據(jù)四診資料,辨別表里、寒熱、虛實,統(tǒng)之以陰陽。運用手法補虛瀉實,通過經絡“行氣血,通陰陽”的作用,來調整臟腑營衛(wèi),最終達到“陰平陽秘”的狀態(tài)。并將順應四時變化、守護正氣作為預防疾病的手段。在疾病治療療過程中處處體現(xiàn)了“整體觀念”。
4.治療分標本緩急,擅長救治急重癥。本流派既重視整體調整,又不忽視局部(標)對整體(本)的影響。“小大不利治其標”,以推箕門、揉運膀胱治療“癃閉”,能及時緩解患兒痛苦。遇有昏迷患兒,以掐中沖、人中、威靈、拿前后承山、委中開竅醒神,并且指出在救治高熱痙厥患兒時,應急以壓舌板壓舌,保持呼吸道通暢。
5.通盤籌劃,處方周密,用穴主次有序。除“癃閉”只有兩個穴位外,該流派臨證處方用穴均在8個以上,其中主穴5~7個,輔穴4~9個。在運用時,主穴針對主要病機或主要癥狀,輔穴針對次要病機或對癥治療,主穴推時長,輔穴推時短。處方君臣有序,相輔相成,療效極佳。
(“孫重三小兒推拿”被認定為濟南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技法特點
1.術遵古訓,操作規(guī)范。本流派基本手法有推、按、掐、揉、摩、運、搓、搖8種,手法操作遵循經典。以摩法為例,遵照“摩以去之”、“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的要求,制定詳細的操作規(guī)范:在操作時放松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屈伸在120°~150°之間,腕關節(jié)微屈,指面或掌面吸住操作部位皮膚做節(jié)律性環(huán)轉。
2.以指代針,善用掐法。本流派在臨床中大量使用掐法,“掐由甲入也”,該法刺激強度大,因而常與揉法、按法結合運用,達到既能有效刺激穴位,又能緩解小兒痛苦的目的。
3.復合手法,聯(lián)合運用。將兩種以上基本手法先后運用于同一治療部位,是該流派的另一特點。臨床常用的有推揉膻中、掐揉外勞宮、摩揉肺俞、拿揉后承山、推運三陰交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手法結合使用,可互相彌補各自的不足,如掐法力重但氣雖散卻不行,配揉法以行氣。摩法雖可行氣但惜于力淺,用按法可使力深入于內。用推法時氣行而遇不暢時,則于不暢處施以揉法以疏通。
4.結合解剖,施術有據(jù)。常結合解剖學定位運用推拿技法。例如,治療便秘時,做腹部摩法應沿著結腸走行實施,結腸彎轉處是糞便較難通過的部位,因此要稍加力量,使糞便順利通過該處。治療小兒癃閉時,將中指按于膀胱充盈的最高點,向尿道口方向施壓,可使小兒膀胱內壓力增大,促使尿液排出。
張素芳(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代表人物)
張素芳,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教授,主任醫(yī)師,知名專家,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小兒推拿專家,“孫重三小兒推拿流派”代表人,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張素芳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專家,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經驗傳承指導老師,世界中醫(yī)聯(lián)合會小兒推拿分會名譽會長。
張素芳教授師承孫重三先生,從事小兒推拿臨床、教學與研究50余年,為弘揚發(fā)展小兒推拿事業(yè)做出了積極貢獻。曾多次赴國外講學及臨診,先后主編及參編《中國小兒推拿》等著作多部。
以山東省中醫(yī)院推拿科張素芳教授等為學科帶頭人的學術骨干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并進行“推拿手法力學信息”課題研究,先后發(fā)明1型、2型推拿手法測定儀,獲1995年第九屆全國發(fā)明展金獎,1997年12月獲國家技術發(fā)明四等獎。首創(chuàng)“推拿手法實驗室”,倡導手法定量化試驗研究法與實驗教學法,開創(chuàng)了手法運動生物力學研究新領域。
張素芳教授進行小兒推拿時常用的穴位有70多個,手法以按、摩、掐、揉、推、運之法最常用,搓、搖多做輔助,手法輕巧、柔和、滲透,并繼承了“十三大手法”——搖斗肘法、打馬過天河法、黃蜂入洞法、水底撈月法、飛經走氣法、按弦搓摩法、二龍戲珠法、蒼龍擺尾法、猿猴摘果法、擦臍及龜尾并擦七節(jié)骨法、赤鳳點頭法、鳳凰展翅法、按肩井法等。在取穴上,該派多用手穴加體穴,治療呼吸道疾病常用“四大手法”(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后高骨)及二扇門、肩井、風池、肺俞、運內八卦、膻中、按弦走搓摩等;治療消化道疾病多取推脾土、分腹陰陽、運內八卦、側推大腸(即清大腸)、推上三關、天門入虎口、推天柱骨、足三里、摩腹、拿肚角、揉臍及龜尾、推七節(jié)骨。
張素芳教授治病首重“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診病強調四診合參,取穴靈活,手穴配伍體穴,隨癥加減,靈活多變,相輔相成。
張素芳教授治學嚴謹,理、法、方、推均有較深造詣,于推拿手法一道更是謹守古訓,一絲不茍,手法瀟灑,剛勁有力但不失柔韌有余,為后學者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尤其是“十三大手法”,動作優(yōu)美,落落大方,操作規(guī)范,連貫自然,充分體現(xiàn)了其流派特色,值得后學深入研究和傳承發(fā)揚。
2012年,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批準張素芳教授作為第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經驗傳承指導老師,2014年9月,國家中醫(yī)管理局批準成立《張素芳教授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姚笑、李靜、于娟、何雁玲、喬建君、劉愛華、周奕瓊、劉曉峰等人作為工作室主要成員,成為孫重三流派的第三代傳人。
本書由小兒推拿專家張素芳教授主編,在繼承孫重三老師推拿經驗的基礎上,融合了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和教學心得。第一章主要講述孫重三老師的學術特點,小兒推拿的適應證、禁忌證,推拿操作的注意事項及編者對小兒推拿的幾點認識。第二章詳細向讀者介紹了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及八綱辨證的具體內容,教會讀者如何診斷小兒疾病。第三章具體介紹孫重三老師常用的小兒推拿手法和穴位,每一種手法都詳細介紹了操作部位、手法和主治疾病,并配有操作圖片,簡單易學。第四章介紹了22種小兒常見病癥的推拿治療方法,每一種病癥都有詳細的推拿順序和次數(shù),便于讀者學習掌握。
2017年9月28日至30日,“山東中醫(yī)藥學會小兒推拿專業(yè)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孫重三流派小兒推拿診治疑難雜癥經驗推廣學習班”于山東濟南珍珠泉賓館隆重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