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齊魯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與魅力(之五)

 

齊魯文化的理想人格境界與魅力(之五)

——荀子的人格境界與魅力

 

張英基

 

摘要: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華夏文化是何等的燦爛,先人留給我們的文獻典籍是何等的豐富。在浩瀚如海的古典文獻寶庫中,我們誦讀著,激動著,感悟著。除去了這精美的文詞和超凡的意境外,折射在我們面前的便是古代賢哲文士們的人格境界與魅力了。

古代的哲人們早已逝去了,留下的只有這些萬古不朽的文字,而他們的人格境界與魅力正蘊涵其中與之長存。每每讀起這些文獻典籍時,便會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我們,令人心潮起伏的走向他們。這便是人格境界與魅力之所在,是它在作用著一代又一代人們的心靈。

 

關鍵詞:齊魯文化  理想人格  境界  魅力  荀子

 

  荀子雖為趙人卻長期游學于齊,三為祭酒,為齊國客卿、稷下學士。其思想自成一體。解讀《荀子》,便可以清楚地看出,荀子的思想既不純屬于正統的孔、孟儒家,也不屬于道地的法家,而是融匯了諸家之說,博采眾長,自為一體,立獨家之論。

荀子生活在動亂的戰國時代,其時,禮衰樂崩,道德淪喪,而他卻能憑“道”,自任自重,以修身為己之要務,堅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抱著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守住了儒家持“道”的人格傳統,充分表現出荀子人格的一致性。荀子對現實社會既有冷靜嚴肅的批評態度,又有充分的自由性與靈活性。

儒家先哲既重視個人發展以謀取社會幸福,同時也重視社會責任以達到個人之完善,個人不可侵犯之尊嚴與人生價值是儒家的核心信念。孔子以“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1)定義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他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則體現的是一種人的道德水準和才智結構。對于荀子而言,其人格的一致性,正體現在他以儒家的君子人格為追求的模式,以道義為己任,在功利主義風靡之世,整個社會喪失道德原則的黑暗環境中,卻依然堅持理想、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荀子從一名游士成長為儒學大師,他選擇了儒家思想為其主要精神支柱,以知識和德行為其安身立命之本,以“道”自任自重,而沒有淪落為“嗜欲”者之流,始終保持著人格的獨立與尊嚴。

戰國末年,士的流品極其復雜。《戰國策》生動地載錄了形形色色各類人物的面目。諸如“天下之士合從相聚于趙”中所描繪的士人如同一群狗,稍加物質金錢的利誘,便會分化相爭。此類士人在知識層中不會是個別的,他們之所以追名逐利,物欲橫流,實為時代風氣之熏染。孔子要求:“士志于道”(2);“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3);“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4);“君子固窮”、“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5)。而好利之士,諸如蘇秦、張儀之流,則完全走上了與此相反的道路。他們早把“任重道遠”的社會責任拋之腦后,正如荀子在《荀子·非十二子》中所譴責的:“今之所謂士仕者,污漫者也,賤亂者也,恣睢者也,貪利者也,觸抵者也,無禮義而唯權勢之嗜者也。”他還批評了那些“陋儒”、“俗儒”、“偷儒”、“賤儒”、“腐儒”之輩,以知識換取口食,固然無可非議,但卻不顧人格尊嚴與廉恥而只貪圖吃喝享樂。例如在同篇中,他還寫道:“偷儒憚事,無廉恥而嗜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在《荀子·大略》中又說:“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國寶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國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國用也;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將言行一致者,視為“國寶”、“國器”、“國用”,把“口言善,身行惡”、口是心非者,斥之為“國妖”。當然僅有抨擊還是不夠的,荀子還以自己為正身之楷模。在物欲橫流的世風下,他依然呼吁:士的天職是正身并肩負道義。《荀子·哀公》引用孔子之言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率也;雖不能遍美善,必有處也。”《荀子·堯問》引用周公之言又強調說:“彼正身之士,舍貴而為賤,舍富而為窮,舍佚而為勞,顏色黎黑而不失其所,是以天下之紀不息,文章不廢也。”荀子所贊揚的“通士”、“公士”、“直士”、“愨士”、“正身之士”等等,都是指把道義視為人生第一要義的士。例如《荀子·修身》說:“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荀子·榮辱》則主張:“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撓,是士君子勇也。”可見,荀子承襲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范式。道高于勢,道理如矢。但在現實社會中真正能付諸實踐的并不多,“正諫死節,臣下之雜也”(6)。荀子把那些為國家而不怕殺頭,敢于矯君之非的臣僚稱之為“爭臣”、“輔臣”、“拂臣”(7)。屈原就是一位持“道”任志的“爭臣”,他“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8)。荀子作為道的倡導者和理想政治的代言人,始終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其身體力行和人格主張,均高于世俗境界。荀子的人格品位與精神境界,使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得以升華、張揚、綿延。

荀子主張“性惡”說,認為“人之性惡”、“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嫉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要用“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矯正人之惡性(9)。因此,他非常重視后天的學習與修養,強調以修身為本,追求理想人格境界。

夏、商、周三代,可以說基本上是神靈的世界。春秋開始,人的價值、地位取代了神靈的地位,老子把人還給自然,孔子則把人還給社會。人的自覺意識、人生價值促進了人的主體積極性,故“人能弘道,非道弘人”(10)。因此個體在“道”的實現過程中所承擔的責任,就顯得異常重大。為了確保士人的個體足以擔此重任,精神修養便成為人的關鍵性的活動。試想,當時士人之以自任者如此之大,而客觀的憑藉又如此之薄弱,他們除了精神修養、精神力量之外,還有何可靠保證能足以肯定自己對于‘道’的信持呢?所以從孔子開始,“修身”便成為知識分子的一個必要條件。“修身”,最初源于古代“禮”的傳統,是外在的修飾,但孔子以后將其轉化為一種內在的道德實踐,其目的和效用則與重建政治社會秩序是密不可分。孟子則鼓勵說:“人皆可以為堯舜”,“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1)。強調士人只要人格本體的內省修養到家,獨立的道德意志便可以完成,這是立足于人先天的善性與道德自律的可能性。荀子對此有所發展,他從現實的群體規范秩序出發,按“禮”的標準來修身,其方法:一是學“禮”;二是求師;三是專心一志,持之以恒。他說:“扁善之獨:以治氣養生,則身后彭祖;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舜。”“志意修則驕富貴,道義重則輕王公;內省而外物輕矣”(12)。又說:“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人無法則倀倀然,有法而無志其義,則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類,然后溫溫然”(13)。在此他對人格道德的完善,賦予了時代內容,超越了孟子人格的內向歸宿,而著眼于族類整體的外在規范,非常注重客觀現實的人為學習、修養、改造,修身不僅僅是個體的仁義孝悌,也是滿足社會統治的禮法綱紀需要之手段:“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14)。

“名正則治,名倚則亂,無名則死,故先王貴名”(15)。荀子在批判詭辯派“惠子蔽于辭而不知實”(16)的同時,提出客觀求實的“正名論”,強調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荀子認為,要使人們的言行統一,遵守禮法規定,就必須正名。其正名的原則是:“同則同之,異則異之”,“名無固宜,約之以命”,“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有化而無別,謂之一實”,“稽實定數”。事物的形狀發生變化了而實質沒有變,應該說是一個實體。以這些原則制定事物的名稱,并最后提醒人們:“無稽之言,不見不行,不聞之謀,君子慎之”(17)。荀子還主張:“是非疑,則度之以遠事,驗之以近物,參之以平心,流言止焉,惡言死焉。”(18)這同樣也是一種實事求是的人生態度的表現。荀子上述品格的獲得與其接受“名實論”的哲學思潮有相當的關系,這一哲學思想支持了他不枉道從勢的人格理想追求。

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19),這是區別于人與禽獸的最根本特征。雖然還不可能完全揭示出人的社會本質,但從人的社會特性探討人的本質這一點,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荀子沿著這一思路得出“人最為天下貴”的結論,在天地間具有崇高的地位。學習修養就是要成就人的理想人格:“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20)。

荀子的理想人格境界,具體包括三個層次,并且多次強調了以下這三個層次: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意謂,堅定地遵循禮法,按禮法辦事,這是士;有堅定的意志而又身體力行,這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思維敏捷而又力行不止,這是圣人。其中對君子的層次作了具體闡釋:“君子之求利也略,其遠害也早,其避辱也懼,其行道理也勇。君子貧窮而志廣,富貴而體恭,安燕而血氣不惰,勞倦而容貌不枯,怒不過奪,喜不過予。君子貧窮而志廣,隆仁也;富貴而體恭,殺勢也;安燕而血氣不奪,柬理也;勞倦而容貌不枯,好文也;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21)。

他說:“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為圣人,下為士君子”(22)。意思是說,能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行,就稱作士;勤勉而又孜孜不倦,就是君子;能融會貫通,就是圣人。最高境界為圣人,其下依次為君子、士人。

他又說:“學者以圣王為師,案以圣王之制為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向是而務,士也;類是而幾,君子也;知之,圣人也”(23)。再次提出了士、君子、圣人三個層次。

可以看出,荀子把理想的人格境界分為士、君子、圣人三個層次。他的理想人格組成,是不包括平民百姓的。在他看來,平民百姓是以隨風俗習慣為好,以錢財貨物為寶貴,以保養身體延續生命為自己的最高追求。而有人生理想之人,是不應當這樣活著的。他說:“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言通貨財;……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臧”。意謂士以上的理想之人是不議論經營財貨的問題,他們都以言談私利為恥辱而不和老百姓爭奪財產,樂于施舍財貨而以積藏為恥辱。由此可見,荀子認為“士”是理想人格的最低層次,是人格修養的起點。第二個層次:“君子處仁以義,然后仁也;行義以禮,然后義也”、“君子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少言而法,君子也”(24)。

荀子認為,“學不可以已”。人們的學習、修養要有一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達到“至足”,即圣王的境界。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以圣王為表率,以圣王所定的制度為法則,效法圣王的法制,尋求其做人之道,以便努力效法其為人,向著這個目標努力的人,便是士;與這個目標接近的人,便是君子;完全把握了這個目標的人,“行之明也”,便是圣人。

綜上所述,荀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境界,由淺入深,由低到高,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為士;第二個層次是君子;最高層次為圣人。三個層次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轉化的條件就是學習修養與否。荀子說:“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上為圣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鄉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堯、禹,豈不賤而貴矣哉!25)他堅信:涂之人可以為禹。”“凡禹之所以為禹,以其為仁義、法正也,然則仁義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可以能仁義、法正之具;然則其可以為禹明矣,故涂之人可以為禹涂之人能為禹26)。

總之,荀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境界,并非高不可攀,要從學習禮義、遵守禮義開始,由淺入深,日積月累;從士開始,由低到高,忠信無倦,循序漸進成為君子,志修厚德,最終便可以成為圣人。

 

注釋:

1)《論語·子罕》;

2)《論語·里仁》;

3)《論語·子路》;

4)《論語·泰伯》;

5)《論語·衛靈公》;

6)《管子·形勢解》;

7)《荀子·臣道》;

8)《呂氏春秋·節士》;

9)《荀子·性惡》;

10)《論語·衛靈公》;

11)《孟子·告子章句下》;

12)《荀子·修身》;

13)同上;

14)《荀子·子道》;

15)《管子·樞言》;

16)《荀子·解蔽》;

17)《荀子·正名》;

18)《荀子·大略》;

19)《荀子·王制》;

20)《荀子·勸學》;

21)《荀子·修身》;

22)《荀子·儒效》;

23)《荀子·解蔽》;

24)《荀子·大略》;

25)《荀子·儒效》;

26)《荀子·性惡》。

2004928

 

荀子的人格境界

 

先秦時代,最注重研究人的思想家荀子認為:“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荀子·王制》),是人區別于禽獸的最根本特征。雖還沒有完全揭示出人的社會本質,但從人自身的社會特性去探尋人的本質這一點看,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荀子沿著這一思路得出的結論是“人最為天下貴”,在天地間具有崇高的地位。學習就是要成就理想人格之人:“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荀子·勸學》)。

荀子的理想人格境界,包括以下三個層次:

“好法而行,士也;篤志而體,君子也;齊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意謂,堅定地遵循禮法,按禮法辦事,這是士;有堅定的意志而又身體力行,這是品德高尚的君子;思維敏捷而又力行不止,這是圣人。

“彼學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荀子·儒效》)是說能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行者,就稱作士;勤勉而又孜孜不倦者,就是君子;能融會貫通者,就是圣人。

“以圣王為師,案以圣王之制為法,法其法以求其統類,以務象效其人。向是而務,士也;類是而幾,君子也;知之,圣人也。”(《荀子·解蔽》)

荀子認為,人的學習修養要有一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達到“至足”,即圣王。在現實生活中,如果能以圣王為表率,以圣王所定的制度為法則,效法圣王的法制,尋求它的大綱,以便努力效法他的為人,朝這個目標努力的人,就是士;與這個目標接近的人,就是君子;完全了解這個目標的人,就是圣人。可以看出,荀子把理想的人格分為三個層次:士、君子、圣人。他的理想人格組成,是不包括平民百姓的。在他看來,平民百姓是以隨風俗習慣為好,以錢財貨物為寶貴,以保養身體延續生命為自己的最高準則。而理想之人是不應當這樣的。他說:“士不言通貨財,……從士以上皆羞利而不與民爭業,樂分施而恥積臧。”(《荀子·大略》)士以上的理想之人是不議論經營財貨的問題,他們都恥笑私利而不和老百姓爭奪財產,樂于施舍而以積藏為恥辱。可見,荀子認為“士”是理想人格的最低起點。

 

一、士

士在西周以來的宗法等級結構中屬最低的階層。“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傳·昭公七年》)。這說明士的身份居于大夫之下。

荀子認為,人要力爭成為士以上的理想的人。故事()不揣長……亦將志乎爾……”(《荀子·非相》),對于一個士來說,不能只看他的高矮長相,而要看他的志向如何。只有那些行為合乎法度、意志堅定的人,不以私欲擾亂其所學的人,才能叫做真正的士,即所謂勁士

士不是生就的,而是后天學習修養的結果。在現實生活中,士必須堅定地遵守法度,實行法度,按禮法辦事,即好法而行(《荀子·修身》)。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荀子·勸學》)。士的首要特點,就是嚴格遵守禮法。

荀子把士分為通士、公士、直士、愨士。他說:“上則能尊君,下則能愛民,物至而應,事起而辨,若是則可謂通士矣。不下比以暗上,不上同以疾下,分爭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則可謂公士矣。身之所長,上雖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雖不知,不以取賞;長短不飾,以情自竭,若是則可謂直士矣。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獨是,若是則可謂愨士矣。(《荀子·不茍》)通士(通達之士)對上能尊重自己的君主,對下能愛護人民,一事當前,能應付自如,一事發生,能立刻處理;公士(公正之士)在下與同輩相處,不結黨營私去蒙蔽上面,不迎合上面不合理的意見去嫉害人民,在爭論中不以一己之私損害公義;直士(耿直之士)有了某種長處,君主雖然不知道,但不因此而埋怨君主,自己有了某種短處,君主雖然不知道,但不冒功邀賞,對長處和短處毫不掩飾,自己如實地全部說出來;愨士(誠實之士)平常說話一定誠實可信,日常行為必定謹慎小心,不敢效法流行的習俗,即使如此,也不敢自以為是。

普通的人,只要努力,也可以成為士。關鍵在于你志向如何,愿不愿意學習禮義,積累禮義,改變自己的本性之惡。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為天下列士。”(《大略》)意謂,孔子的學生子貢、子路,原來都是卑賤的人,接受了文化知識之后,實行禮義,就成為天下所稱頌的士了。

可見,士的最基本品格就是堅守禮義、辭讓、忠信的道德觀念,嚴格地按照禮法辦事。

 

二、君子

在荀子看來,君子生性和一般人沒什么不同,然而,君子之能夠成為法之原,治之原(《荀子·君道》)、道法之總要(《荀子·致士》),是因為他們長期積累禮義的結果。通過禮義的學習,道德修養的積累、培養,使禮義道德深入整個身心,表現在一舉一動上面,即使是極細小的言行,都可以作為別人效法的榜樣。荀子說:“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荀子·不茍》)具體地說,就是言必當理,事必當務(《荀子·儒效》)意謂,說話符合道理,做事符合要求。當理當務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呢?

 

君子之言當

君子能兼容并蓄。荀子說:“君子賢而能容罷,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淺,粹而能容雜。(《荀子·非相》)君子愛憎分明。隆師而親友,以致惡其賊。(《荀子·修身》)君子不屈不撓。君子易知而難狎,易懼而難脅,畏患而不避義死,欲利而不為所非,交親而不比,言辯而不辭。(《荀子·不茍》)總之,胸襟開闊不同于一般的世俗之人。君子光明磊落,錚錚鐵骨。君子崇人之德,揚人之美,非諂諛也;正義直指,舉人之過,非毀疵也;言己之光美,……非夸誕也;剛強猛毅,靡所不信,非驕暴也。以義變應,知當曲直之故也(《荀子·不茍》)。

 

君子之至誠

荀子說:“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致誠則無它事矣,唯仁之為守,唯義之為行。”(《荀子·不茍》)意思是說,君子修養身心沒有比誠實更好的了,除了至誠之外,就再也沒有其它修養身心的方法。如何達到至誠呢?荀子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內心修養,唯仁之為守;二是唯義之為行。可見,荀子所說的君子至誠,就是既要加君子自身的道德修養,又要根據道德觀念行事。

 

君子與時屈伸

荀子認為,君子要能做到時詘則詘,時伸則伸(《荀子·仲尼》),根據時代的情況而采取相應的行動,當伸則伸,當屈則屈。各方面做得恰如其分,達到至文。所謂至文,就是德行兼備。

那么,“與時屈伸”,難道不是見風使舵嗎?不是的。荀子說:“與時屈伸,柔從若蒲葦,非懾怯也。……以義應變,知當曲直故也。(《荀子·不茍》)君子根據形勢的變化能屈能伸,能大能小,并不是膽小怕事、見風使舵,恰恰相反,這是由君子能根據禮義的原則變通著處理事情,因時因地制宜,是因為他們懂得是非曲直的緣故。

 

君子重義而輕利

荀子主君子以義為重,重義而輕利。他說:“義之所在,不傾于權,不顧其利,舉國與之不為改視,重死而持義不撓。(《荀子·榮辱》)利少而義多,為之。(《荀子·修身》)只要義多就去做,不為外物()所役,“可以有勢辱而不可以有義辱(《荀子·正論》)。正因為君子堅定的意志和人格的力量,因而君子最崇高,最富有,最莊重,最嚴肅。

總之,君子人格的形成是后天學習的結果,“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荀子·性惡》)。

 

三、圣人

圣人是最高的理想人格境界,是天下人的最高標準。圣人是的總匯,是能用禮義這一總原則去統帥一切的人。圣人之所以能做到這點,關鍵在于圣人的品德產生于專一。曷謂一?曰:執神而固。……神固之謂圣人。(《荀子·儒效》)以最好的、最完備的方法治理國家就叫,萬物都不能使之傾倒叫”,“就是圣人。

圣人有哪些表現呢?

首先,“多言而類,圣人也(《大略》)。話說得很多,但條理清晰而合乎禮義法度,換句話說,圣人就是掌握了自然和社會原則的人。其次,圣人是道之極”,“積善而全盡之人(《荀子·儒效》)。第三,“圣人也者,本仁義,當是非,齊言行,不失毫厘,無它道焉,已乎行之矣(《荀子·儒效》)。一句話,圣人即言行無過的人。他又說:“圣人,備道全美者也,是縣天下之權稱也(《荀子·正論》)。圣人是道德完備、十全十美的人,是衡量天下萬物的標準。

圣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得勢的圣人,一種是得勢的圣人。仲尼、子弓是不得勢的圣人,他們能總括治國的方針、策略,統一人們的言論、行動,統一治事的綱紀,這樣的人雖然貧困到無立錐之地,但王公大人不能同他們爭奪名望。另外一種是得勢的圣人。舜和禹是得勢的圣人,他們能統一天下,管理萬物,養育人民,使天下人民普遍受益,凡人跡所到之處,沒有不服從的(《荀子·非十二子》)。

那么,圣人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呢?荀子認為,“圣人者,人之所積也。”“涂之人百姓,積善而全盡謂之圣人(《儒效》)。圣人是普通的老百姓日復一日地積累高貴的品德而成的,積累的善行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然后就能成為圣人。

荀子的圣人觀與孔子的圣人觀顯然不同。孔子認為,圣人是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堯舜其猶病諸?(《論語·雍也》)連堯舜都難以做到,何況一般的老百姓呢?荀子則說:“堯舜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變故,成乎修為,待盡而后備者也(《荀子·榮辱》)。堯、舜亦是經歷了各種患難,最終才具備了高尚的美德。荀子把圣人從天上拉回人間,使人們認識到圣人并非不可及的,只要為善、積善,按照禮義的規定去做,就可以成為圣人。這就明確了人生的奮斗目標,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綜上所述,荀子認為,理想人格由低到高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最低層次為士,第二個層次是君子,最高層次為圣人。士、君子、圣人三個層次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轉化的條件就是是學習修養。荀子說:“我欲賤而貴,愚而智,貧而富,可乎?曰:其唯學乎!……上為圣人,下為士君子,孰禁我哉!鄉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堯禹,豈不賤而貴矣哉?(《荀子·儒效》)涂之人可以為禹(《荀子·性惡》)。總之,荀子認為,理想的人格境界就是從學習禮義、遵守禮義開始,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由士開始,循序漸進成為君子,最終成為圣人。

張英基 2016-5-15收集整理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論孟子理想人格
儒家修身
以內省為樞紐的儒家修持方法
楊國榮:儒家眼中什么才是最理想的人格
學術新刊 | 彭國翔:“治氣”與“養心”:荀子身心修煉的功夫論
自省——儒家的修身之道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市| 阳新县| 盐山县| 博罗县| 南城县| 卓尼县| 涿鹿县| 孝昌县| 和顺县| 平罗县| 长泰县| 邵阳市| 巴楚县| 锡林浩特市| 洛宁县| 玛多县| 泰兴市| 甘德县| 巴里| 县级市| 平果县| 青龙| 怀化市| 温州市| 大城县| 绥芬河市| 台南市| 杨浦区| 林口县| 霍山县| 威远县| 合江县| 六枝特区| 贺兰县| 织金县| 嘉黎县| 定日县| 龙州县| 屏山县| 钦州市|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