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罕走廊,古老而神秘!
長400公里,寬僅3到5公里;1000多年前,法顯、玄奘從這里走過;100多年前,它曾是英國和沙俄在中亞的勢力分界線。
這是,祖國西部邊陲一條充滿著神奇色彩又令世人向往的通道。
它被稱為帕米爾高原上的“天路”!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藍天、白云、雪山、草原、牧人、河流......帕米爾高原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散發著極致的誘惑氣息。
這里也幾乎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幽閉天堂!
它是世界上最偏遠國家之中的最偏遠的地方之一;這里的游客甚至少于世界之巔喜馬拉雅山。
古往今來,它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沿途斷壁殘垣的古驛站、坍塌破敗的兵營舊址、炊煙裊裊的塔吉克牧民氈房,向世人訴說著帕米爾高原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把人們引入超越時空的遐想中;
曾經,這里是繁華的絲綢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與貿易的重要通道。
唐僧赴天竺取經從這里經過;
近代,本是中國領土的它,被外國列強蠶食!
它是中國近代史上遭受外國列強蠶食的領土之一,1895年英俄兩國為擴大其在中亞勢力強行奪走;
當今,這里也是西方大國倍受重視的戰略要地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備受人們關注!
而當你看到戍邊戰士的艱苦生活,你也許會流淚!
那些爬冰臥雪、執勤巡邏、抗缺氧、斗嚴寒的畫面足以點燃你的愛國之火。
瓦罕走廊也叫阿富汗走廊,是阿富汗巴達赫尚省至中國新疆境內呈東西向的狹長地帶。 全長約400公里,東西走向,其中在中國境內長約100公里,南北寬約3至5公里,最窄處不足1公里;其余300公里在阿富汗境內,最寬處約75公里。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它既是我國與阿富汗的邊界,同時與塔吉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地區接壤,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中阿兩國在狹長的瓦罕走廊東端相毗鄰,邊界線只有92.45公里。
盡管阿富汗長期動蕩不寧,瓦罕走廊卻一直保持著相對的平靜。一是因為它地處偏遠,生存條件較差;二是該地區一直由北方聯盟控制,遠離阿富汗戰火。因此瓦罕走廊與中國新疆的塔什庫爾干基本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交通聯系與人員往來,屬于名副其實的“隔離帶”。
2001年“9·11”阿富汗戰爭的爆發,美國想借道瓦罕走廊,使原本祥和、寧靜的邊關,如似一盆熊熊烈火,引起國內外人們的關注。
瓦罕走廊風中國境內風光串聯
塔什庫爾干河——慕士塔格峰——公主堡——卡拉其古哨所——排依克村——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明鐵蓋達坂——明鐵蓋邊防連羅卜蓋孜前哨班——克克吐魯克冰川哨所——中阿1、2號界碑
離開塔什庫爾干縣城不久,就進入著名的瓦罕走廊。西來的喀拉乞庫爾河與南來的紅其拉甫河,在這里匯流成為塔什庫爾干河,一直流到慕士塔格峰下。
瓦罕走廊絕美高原風光
慕士塔格峰
冰山之父
慕士塔格峰(Muztag Ata),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與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交界處,海拔7509米。峰頂的皚皚白雪,猶如滿頭白發,倒掛的冰川,猶如胸前飄動的銀須,它像一位須眉斑白的壽星,雄踞群山之首,故有“冰山之父”的美稱。
群山環繞的山谷里,綠色的草甸偎依在黑水之間,散落著塔吉克牧民的牛羊
公主堡
軍事性工程重地
塔什庫爾干河的北面就是傳說中“漢日天種美麗神話”公主堡的遺址,堡墻以土石與樹枝相間壘筑,堡墻內有居住遺跡13處。是一處軍事性質的工程,與保衛古代絲綢之路交通安全有關。它來源于當地人民中流傳的一個“漢日天種美麗神話”,《大唐西域記》有記載這個美麗的傳說。
整個瓦罕走廊被牢牢夾在帕米爾高原與高聳險峻的興都庫什山之間,其東、南兩面地勢較高,西、北較低。若將走廊一分為三,中東部地區生活著在阿富汗人數很少的吉爾吉斯人。其東部在我國境內則主要生活著塔吉克民族,瓦罕走廊大部分地區都是干旱缺水的荒漠,僅有極少量的耕地,居民基本上靠天吃飯;事實上,整個瓦罕走廊是中阿兩國最為貧瘠的地區。
吉爾吉斯部落
生活在世界盡頭
這里像是被遺忘的世界盡頭,偏遠,孤獨,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山巒起伏,放眼望去只能看到一片白色,除了風聲,有著純然的寂靜。生活在這里的吉爾吉斯游牧部落,延續著幾個世紀前祖先的生活方式,推開他們蒙古包的門,仿佛是進入了另外一個時空。
吉爾吉斯女人都穿紅色,那是一種充滿生氣的血紅,在四周灰色和棕色的風景間惹眼地跳躍出來;就像在中國和印度一樣,這種顏色象征著繁榮、生育力和好運。
排依克村
瓦罕走廊第一村
沿喀拉庫力秋河向西約3公里處。在克孜庫爾干山和紅其拉甫群山簇擁的冰峰下,一座座紅墻土房和金黃色的高原柳,散落在藍天碧草間,在陽光下顯得那樣古樸、恬靜,有一種近乎圣潔的原生態美。這個具高原色彩和時代氣息的原生態村莊,便是瓦罕走廊第一村――排依克村,它也是我國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唯一一個柯爾克孜民族的村莊。
在過去30年間,為解決邊境地區貧困問題,當地政府幫扶這里貧困人口的主要方法是蓋房子、送面粉和牛羊。到如今,全村100多個家庭,幾乎都有3套房。
明鐵蓋達坂
馬可·波羅在這里發現了帕米爾大頭羊
過瓦罕三橋,沿明鐵蓋河向里約10公里,就是中外著名的明鐵蓋達坂,此處雪山高聳,冰川形成的冰舌直瀉山下。塔吉克語意為“一千峰駱駝”。這一帶的最珍貴野生動物——帕米爾大頭羊是馬可·波羅經過這里時發現的,他把這一發現寫入了《馬可·波羅游記》,所以國際野生動物組織又將其命名為“馬可·波羅羊”。
明鐵蓋山口是帕米爾高原上地勢最開闊的河谷地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爾高原上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的主干道。直到最近半個世紀以來,為了避開克什米爾國際爭議區,當地沿著紅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條現代公路,紅其拉甫成為重要的口岸,持續千年來往不絕的明鐵蓋山口從此冷落下來,漸漸被人們遺忘。
隨著海拔的升高,人煙越發稀少,牛羊也不見了。一潭碧綠的湖水如翡翠出現在眼前。阿富汗邊界就要到了。
瓦罕走廊的中國軍魂
卡拉其古邊防哨所
環境惡劣的黑洞
與公主堡遙相呼應,獨立紅頂樓房,便是卡拉其古,柯爾克孜語意為“黑洞”,因地處瓦罕走廊咽喉部位,常年狂風肆虐,環境惡劣而得名。
“古道倚長劍,邊關鑄軍魂。”一句樸素而富有激情的紅色標語在雪山之中顯的非常醒目。羅卜蓋孜前哨班駐扎明鐵蓋達坂。哨班向前約200米處,海拔4500多米羅卜蓋孜溝的山坡上,便是“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
離開羅卜蓋孜,西行兩個小時車程,就可以瓦罕走廊中國部分的最后一道哨卡——克克吐魯克邊防連。
克克吐魯克哨所
最后一道哨卡
這里距離中阿邊境只有23公里。邊防連門前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雞鳴三國”四個字。這里的守防官兵用“鮮花盛開”描繪著詩一般的冰川哨所。而“頭頂藍天、腳踏白云,四季風雪、草木皆無”才是這里最真實的寫照。
沿著克克吐魯克哨所繼續向西南方向前進約20公里,海拔升到5600多米,瓦罕走廊中國段就到盡頭了。有一道鐵絲網靜靜地立在中國和阿富汗的邊界上。
中阿1、2號界碑
全世界最懸殊的陸地邊境
1963年11月,中阿兩國簽訂了《邊界條約》,正式劃定了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中阿1、2號界碑就聳立在鐵絲網前50米處,這一立立出了全世界時差最懸殊的陸地邊境(中國和阿富汗相差3個半時區),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陸地邊境之一。它雖是我國瓦罕走廊的終點,但卻是我們邊防軍人的守點。
風雪邊關,我們因為你而存在!
恥辱的歷史
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簽訂了《關于帕米爾地區勢力范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劃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沖地帶”。這是一段恥辱的歷史,它深深地刺痛著邊關軍人的心!
邊關,祖國疆土的門戶,國家主權的象征。
9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幾十個海拔5000米上的冰川點位。,這里是恐怖暴力分子常企圖潛入潛出、滲透破壞的重點地區,也是邊防部隊嚴控的重點方向。
天宮巧匠勾畫出了帕米爾高原的自然奇觀,而終年駐守在這里的邊關軍人卻用生命鑄起銅墻鐵壁般的邊疆防線。
1個邊防派出所,警力十分有限,卻要管控近200公里邊界、2500多平方公里、有13個通外山口的瓦罕走廊中國段邊境,擔子可真是不輕。
作為瓦罕走廊的邊防軍人,肩負著守衛祖國領土完整、打擊敵對勢力和恐怖分子的神圣使命。一個“如何適應高原缺氧,練就過硬軍事素質”的討論,成為瓦罕走廊代代官兵不懈探索的課題。
零下三十多度時,在茫茫雪海里進行耐寒訓練,一呆就是二三個小時。強烈紫外線下,官兵們戴上防護眼鏡和面罩進行耐高溫訓練,皮膚由白變紅、紅變黑,不知道脫掉了多少層皮。
瓦罕走廊深入玩法
一、行程推薦
第一站、伊什卡希姆(Ishkashim)
伊什卡希姆
邊界線上的國際市場
這個位于阿姆河岸上的山村是瓦罕走廊的入口,群山環抱。阿姆河就像一面鏡子。河的對岸,塔吉克斯坦境內坐落著一個同樣叫做伊什卡希姆的山村,與阿富汗的伊什卡希姆隔岸相對。
村中有一座橋直通塔吉克斯坦。每周六早上,在阿姆河中心的一塊無領主之地上都會開放“國際市場”,在那兒能直接感受到說著同樣語言、信仰同樣宗教的同樣的人,卻因分屬不同的國家而呈現出的迥異氣質。
第二站、噴赤堡(Qala Panja)從伊什卡希姆出發,顛簸了兩天之后作者到達噴赤堡。這是瓦罕走廊上伊斯瑪儀派社區宗教領袖的居住區。玄奘曾經描寫過這片瓦罕河沿岸的山頂上聳立著的古代堡壘。在這兒作者結識宗教領袖,深入了解這片地區的宗教文化。
第三站、克列特(Kret)
克列特
時間停止的村莊
在一個戰火紛飛的國度,天堂或許意味著安全感,這是一種在阿富汗多么珍貴的東西啊。這個村莊位于巴巴坦吉峰(Baba Tangi mountain)山腳下,在午后陽光的照耀下,山上的積雪閃閃發光。是一個讓人感到時間靜止的村莊。
他們渴望共產主義的生活,對使阿富汗人飽受連年戰爭之苦宗教的原教旨主義感到失望,同時又向往阿姆河對岸的塔吉克斯坦所享有的自由。
第四站、薩哈德·波洛格西爾(Sarhad-e-Boroghi),這里是阿富汗道路的盡頭,從這繼續往東走,就是帕米爾高原,自此開始只能步行或騎馬,荒野度長夜。作者加入了阿富汗士兵巡邏邊境用的大篷車隊,騎馬而行。
第五站、馬納拉山谷(Manara Valley)
帕米爾的馬上旅程艱辛而深入,幾日馬背上的顛簸,到達馬納拉山谷。在這里作者邂逅了吉爾吉斯人的婚禮。這片山谷離中國邊境非常近了,騎馬從游牧民族的定居之處到達邊境僅需要4個小時。
二、旅行指南
準備篇
目前深入過瓦罕走廊的大多是各國記者和少數深度旅行家。鑒于阿富汗國家的安全問題,以及瓦罕走廊沿線是一處高度敏感的邊界區域,并不建議一般的旅行者去到瓦罕。對于有意涉足的旅行者,首先要做的是辦好相關通行證。去瓦罕走廊必須要有通行證,獨自一人去徒步一般是不允許的。
通行證辦理參考流程:
1.在喀布爾聯系ATO(阿富汗旅游組織),通過他們讓阿富汗政府的相關部門給你簽發信函,之后在法扎巴德和伊什卡希姆需要向當地政府部門出示。
2.在法扎巴德到當地政府的旅游信息中心,簽發信函,以備在伊什卡希姆用到。
3.在伊什卡希姆,帶著之前的兩份信函去邊防部隊,找他們的長官再開具一份信函。
交通
深度游可以選擇搭車、徒步、騎馬。如果想更為快速地旅行,可選擇租車,從伊什卡希姆到薩哈德·波洛格西爾村總共200公里,需行駛兩天。
食宿
可借宿當地人家中,同食同居同度日。當地人的日常飲食主要有面包和茶,偶爾會有米飯、肉和奶制品。
季節
瓦罕走廊一年大部分時候都風很大,有沙塵暴,且幾乎每個月都會下雪。9月是最適合進入的季節。7月和8月初冰雪開始融化,水位暴漲,惟一的一條路會斷。8月中旬,差不多可以開車涉水。9月中旬過后,山口都會關閉。
語言
瓦罕走廊生活著的主要是瓦罕人和吉爾吉斯人。瓦罕人說波斯語,吉爾吉斯人說吉爾吉斯語。
瓦罕走廊,孤而遠的亞洲之心!
帕米爾高原上的座座雪峰像一瓣瓣透著晶瑩的蓮花,恒久地散放著冷穆而高貴的光芒,讓世俗的腳步和眼光永遠難以抵至。常人難以企及的瓦罕走廊,是這巨大的蓮花瓣中隱秘而核心所在,積淀著、散發著千年間混融幾種文明后的巨大芬芳,然而,這些文明的芬芳卻低調得被世人忽略。
讓我們起身走向帕米爾高原的瓦罕走廊,走向亞細亞之心所在地吧!
去瓦罕走廊,你需要行走"中巴友誼公路"——喀喇昆侖公路(Karakoram Highway,簡稱KKH),北起中國新疆喀什(Kash),穿越喀喇昆侖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西端,經過中巴邊境口岸紅其拉甫山口,南到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一路的高原美景絕對讓你震撼!
而且去了帕米爾高原,你會知道,去一次是絕對不夠的~~
詳情請點擊下面文章查看——
中巴友誼公路,金字塔以來人類最大的工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
到了塔什庫爾干縣,不要忘了去那里的杏花林看看,高原上的別樣江南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