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微絳縣】公眾號:vjiangxian
投稿·爆料·合作:15135043600(微信同號)
中國自古有俗語:秀才識字識半邊。因為在漢字當中,形聲字占到九成以上。但是,“半邊”找不對,也會鬧笑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字,看起來非常眼熟,但是張嘴就容易讀錯。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免出游變成星際迷航,大家一定要認真做好攻略哦。
盂縣(Yú xiàn)山西陽泉
盂縣隸屬于山西省陽泉市,位于山西省東部,是山西省陽泉市所轄的一個縣。地處太行山西側,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 63公里,總面積2442平方公里(2013年)。盂縣乃春秋晉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陽曲縣東北大盂鎮。因縣境山巒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縣轄8鎮6鄉453個行政村,全縣人口305519人(2009年)。縣人民政府駐地秀水鎮。2009年,盂縣生產總值據6.81億元。盂縣有藏山、龍堂瀑布、寺平安溫泉、千佛寺等著名景點。
岢嵐(Kē lán)山西忻州
岢嵐縣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位于晉西北黃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轄區國土面積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萬畝,縣政府駐嵐漪鎮。岢嵐縣是“全國雙擁模范城”、“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全省一縣一業先進縣”、“全省植樹造林先進縣”。海拔2783米荷葉坪是華北最大的高山草甸,面積約3萬畝,周圍原始次森林82萬畝,是國家級森林公園。
襄垣(Xiāng yuán)山西長治
襄垣縣位于山西省東南部長治市轄區,太行山西麓,上黨盆地之北,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2′-113°14′,北緯36°23′-36°44′之間。東以仙堂山、黃巖山與黎城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縣相連;南以五陽山、麓臺山、磨盤山、五贊山分別與潞城、長治市、屯留接壤;北和武鄉為鄰。縣城位于長治市主城區北約50公里。2009年,襄垣縣被聯合國地名專家組中國分部評定為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隰縣(Xí xiàn)山西臨汾
隰縣隸屬于山西省臨汾市,位于臨汾市西北邊緣,晉西呂梁山南麓,屬典型的黃土高原殘塬溝壑區。縣政府駐龍泉鎮。東臨汾西,西連永和,南與蒲縣、大寧接壤,北與石樓、交口毗鄰,東西寬45公里,南北長52公里,總面積1415.3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103014人(2009年),2009年,隰縣生產總值60281萬元。隰縣文物古跡三十余處。以城西明代建筑“小西天”最為著名。隰縣土特產金梨,以個大、汁多、營養豐富而聞名全省。
臨猗(Lín yī)山西運城
臨猗縣古稱郇陽,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臨猗縣由臨晉縣和猗氏縣合并而成,地處山西省西南部運城盆地,西臨黃河,東望太岳,北屏峨嵋嶺,南面中條山,境內無山,是山西省唯一的平川縣。臨猗縣歷史悠久,平疇萬頃的自然環境,令郇伯封國,猗頓富興;沃饒近鹽的地理優勢,使堯舜時為甸服之地,夏代時建猗國于此。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3.5°C,年平均降水量508.7mm。臨猗蘋果是中國地理標志產品,個體形好、色艷、味美、甜脆、爽口,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無公害蘋果生產基地縣。
絳縣(Jiàng xiàn)山西運城
絳縣史稱故絳,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于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絳縣是堯王故里,晉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晉平公設置“絳縣”,絳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縣”。絳縣是龍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文物資源豐富,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絳縣是堯文化、龍舞文化、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在此建都。境內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陰寺和釋迦牟尼獨木雕像等人文景觀,有沸泉龍巖洞、東華山省級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
新絳(Xīn jiàng)山西運城
新絳縣古稱絳州,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新絳縣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汾河下游臨汾盆地西南邊緣,北靠呂梁山,南依峨嵋嶺,汾、澮二河穿境而過。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贊譽。新絳縣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化先進縣、中國鼓樂之鄉、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果菜十強縣。
稷山(Jì shān)山西運城
稷山縣地處山西省西南部,位于運城市北部,國土面積686平方公里,耕地58萬畝,人口35萬余人,轄7個鄉鎮1個社區辦事處200個行政村。境內交通四通八達,侯禹高速、侯西鐵路、108國道、臺運省道縱橫交通,縣城與鄉鎮之間形成了“20”分鐘經濟圈。 稷山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中國農業始祖五谷之神后稷曾在此教民教稼,數千年的農耕文明的先河在這里開啟,境內有全國最大祭祀后稷的稷王廟和稷王山、稷王塔等。相傳“中華”之“華”源此于“黃華古鎮”之“華”,江山社“稷”之“稷”也乃五谷之意,也源于“后稷”之稷。
芮城(Ruì chéng)山西運城
芮城縣,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位于山西西南端,黃河中游,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處,國土面積1178.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1萬公頃,森林覆蓋率37.8%,轄7鎮3鄉。縣區礦產資源稀缺,主要依靠種植業,是華北小麥主產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樂宮是中國現存最大一座元代道教宮觀,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為紀念唐代道教著名人物呂洞賓。
垣曲(Yuán qǔ)山西運城
垣曲縣又稱舜鄉,是帝舜故里,位于山西省南端,東跨王屋,西踞中條,南界黃河,北接太行,隸屬于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商周時為亙方,西漢稱垣縣,宋代始稱垣曲并沿用至今。垣曲縣人文資源富集,“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推翻了“人類起源于非洲”的論斷;華北地區唯一的原始森林——歷山,被譽為“華北動植物物種基因庫”。轄區年均氣溫13.5℃,年均降水量631毫米,無霜期230天,素有“十里不同天”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