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古今正解第二十八
[原文]
[28]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古文正解]
大道者,萬物也。圣人者,天下也。而圣人與天下同為萬物之一焉。故執大道以為常,建玄德以為正,無欲無爭,無智無為,無居無名。可以養生,可以理事,可以天下治。
知其雄,守其雌,柔矣弱矣,不爭之下矣,是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離,復歸于嬰兒之質。嬰兒之質,精矣和矣,不害之全矣,是謂善生。
知其白,守其黑,韜矣晦矣,不顯之彰矣,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忒,復歸于無極之境。無極之境,深矣遠矣,不弊之善矣,是謂玄成。
知其榮,守其辱,詬矣不祥矣,無私之容矣,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恒德乃足,復歸于無名之樸。無名之樸,蒙矣昧矣,大化之順矣,是謂天養。
夫木生自然,全而為樸,散而為器,器則毀矣。是以圣人絕禮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恒全天下于無名之樸,故能為天下官長。是謂大器不削,大制無割,無為自然大道也。
[今文正解]
大道是萬物的大道,圣人是天下百姓的圣人。而圣人與百姓都是萬物之一,都必須歸從于大道。所以圣人以大道作為宇宙永恒,以玄德作為天下正德,不妄欲不爭求,不巧詐不人為,不居功不恃名。可以葆養好生命,可以處理好事情,可以讓天下永久太平。
知道什么是雄卻甘守于雌,處柔處弱,不相爭從而謙下啊,做天下的溝溪。做天下的溝溪,永恒的德可謂不脫離,又回復到嬰兒純真的資質。嬰兒純真的資質,精氣合和,沒有妨害人與被妨害啊,這叫做善養生命。
知道什么是白卻甘守于黑,深藏暗昧,不眩耀從而彰顯啊,做天下的范式。做天下的范式,永恒的德可謂不差錯,又回復到大道無極的境界。無極的境界,混沌深遠,沒有缺弊而真正完善啊,這叫做幽隱成功。
知道什么是榮卻甘守于辱,承怨承苦,沒有私心從而容納啊,做天下生息的山谷。做天下生息的山谷,永恒的德可謂充足之極,又回復到沒有名稱區別的樸木狀態。沒有名稱區別的樸木狀態啊,民心蒙昧,天下大化太平,這叫做天道畜養。
樹木自我自在生成,完整的時候叫做樸木,散解開成為器物,成為器物也就毀壞了天然完整。所以圣人要絕棄世間所謂的禮法與知識,仁愛與正義,機巧與物利。讓天下永遠保全在蒙昧淳樸沒有差別的天性狀態啊,因此能夠成為天下的首領。這就叫做大的器具不需砍削,大的制作沒有切割。說的是無為自然順從于大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