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歷史書告訴我們,亞歷山大20歲繼位,21歲統(tǒng)一希臘全境,22歲率軍東征,在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他率領大約4萬步兵、7000騎兵、若干海軍東征,先后占領了波斯、埃及、兩河流域、印度,建立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橫跨歐亞非的大帝國,改寫了東西方歷史。亞歷山大帝國建立第二年,33歲的亞歷山大突然暴斃,之后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
對于亞歷山大、以及亞歷山大東征的真?zhèn)危P者不敢妄言,但從蒙古西征的后勤系統(tǒng)來看,亞歷山大東征的后勤系統(tǒng)疑點重重,西方歷史書的記載很難讓人信服。
軍事家克勞塞維茨曾說:“戰(zhàn)爭的勝利取決于后勤。”戰(zhàn)爭,打的就是后勤。歷史上的中原王朝,不是打不過北方草原,而是后勤支撐不下去。根據(jù)史書記載,當時遠征草原時,一個士兵往往需要五到十個民夫的后勤支持,因此中原王朝一般是擊敗游牧民族之后議和,再其次是修長城,因為沒有足夠的后勤支撐他們去徹底消滅游牧民族。
蒙古三次西征時,征戰(zhàn)的距離遠超中原北伐草原,那么他們是如何確保后勤的呢?顯然,他們不可能像中原王朝那樣,而是采取了另一種后勤方式,不過其中有些內容被人誤解了。
蒙古軍隊打仗時,的確攜帶很多牛肉干,同時帶有大批家畜與馬匹(一般人均三匹馬),餓了吃牛肉干,渴了喝羊奶、馬奶等,的確可以支撐蒙古軍隊長途征戰(zhàn)。其中,攜帶大量家畜,除了提供生活物資之外,還可以用來運輸貨物,動物糞便還可以用來作燃料。說到底,馬牛羊等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的生產資料,他們遠征時將其攜帶,其實就是換了一個地方生活。
與此同時,蒙古軍隊還能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通過搶劫敵人的食物補充自身。他們每攻下一座城池,往往都會大掠三日,而在如何掠奪方面,他們非常專業(yè),將掠奪的各種物資分門別類地管理。
問題在于:蒙古帝國的上述兩個后勤補給辦法,能不能支撐蒙古西征呢?答案是否定的,比如下述的這場戰(zhàn)爭中,就是因為后勤問題導致的一場戰(zhàn)敗。
艾因·賈魯戰(zhàn)役中,埃及蘇丹忽都斯率領2萬馬穆魯克騎兵與穆斯林軍隊,對戰(zhàn)旭烈兀麾下將領怯的不花率領的2萬混合部隊,雙方在巴勒斯坦艾因賈魯平原交戰(zhàn),結果蒙古聯(lián)軍近乎全軍覆沒。
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為何會遭遇如此一場慘敗?除了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及“2萬混合部隊”的素質問題之外,現(xiàn)代學者考證原因時還發(fā)現(xiàn),在約旦河谷地區(qū)的草場,不足以支撐蒙古軍隊的龐大牧群,只能維持部分兵力的后勤,大部分蒙古人只能去其他地方,于是“怯的不花”手下的蒙古鐵騎數(shù)量可能不多,所以才會敗給埃及蘇丹。
由此可以看到,上述兩種后勤補給辦法,其實存在致命的缺陷,一旦沒有足夠的草料與淡水,他們的后勤就可能面臨崩潰。因此,蒙古軍隊占領新地盤之后,往往會派遣小股部隊或通過商人收集情報,了解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尤其是是不是擁有足夠的草場與淡水。
現(xiàn)代學者研究又發(fā)現(xiàn),蒙古軍隊進入中東地區(qū)之后,經(jīng)常有意破壞當?shù)氐霓r田灌溉系統(tǒng),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迫使農田荒廢,讓其變成草場,成為他們前進的后勤基地。
由于草場與淡水對蒙古鐵騎非常重要,關系到他們的后勤補給,于是這里又存在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蒙古每次西征之前,其實已經(jīng)有了向前進攻的后勤基地,他們的西征是步步為營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后,攻占了以伊朗東部、北部和中亞等地,以此為補給基地向西擴張,隨后幾年中,蒙古帝國征服了欽察草原、里海草原,達到了西突厥的極盛時期。后來繼續(xù)向西進攻時,遭到伏爾加河流域的保加爾人的頑強抵抗,蒙古軍隊撤回修整,暫停了這一輪擴張,前后歷時五年。
由于一支偏師進入欽察草原,于是打開了蒙古人的新視野,他們發(fā)現(xiàn)由此可以攻打東歐。12年后,蒙古第二次西征時,以欽察草原為前進基地,橫掃羅斯諸國,莫斯科、基輔等都被一一攻破,從俄羅斯轉戰(zhàn)匈牙利、巴爾干半島等地,前后歷時六年。
第三次西征以中西亞草原為后期基地,主要是征服西亞的伊斯蘭世界,前后歷時五年。
因此,蒙古西征時的后勤系統(tǒng),大致可以概括為:優(yōu)先尋找擁有草場與淡水的目標,建立向前擴張的后勤基地,真正征戰(zhàn)時攜帶大量牲畜、牛肉干等,以及依靠劫掠補充后勤。在這一過程,蒙古的后勤系統(tǒng)足以支撐他們一些失敗,或因為堅城而無法劫掠糧食等情況。但即便如此,蒙古西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前后分了三次西征、三代人前后相繼、用時大約40年。
了解了蒙古西征中的后勤管理,再來看一看2000多年前的亞歷山大東征后勤管理。
亞歷山大東征時,大約有4萬步兵,7000騎兵,以及少量海軍,加上隨從等一共大約6.5萬人。進入亞洲時,他的軍隊后勤大約只能維持10天。然后,亞歷山大就開始毅然東征,并在十年之內一路東征打到印度。
按照西方歷史說法,亞歷山大非常巧妙地解決了后勤問題:首先是減少士兵隨從,讓4名士兵配置1名隨從,依靠馱馬和馱騾運輸,由此來降低后勤壓力;其次是將戰(zhàn)爭安排在收獲季之前,一方面確保可以俘獲食物,一方面在收獲糧食之前,波斯海軍不會出海攻打亞歷山大的海軍。于是,基本復制了這種辦法,用了十年時間,亞歷山大幾乎從未遭遇后勤問題,就這么一路橫推攻占埃及、波斯、印度等,譜寫了一段世界級的傳奇。
從理論上說,亞歷山大這種辦法的確可以保障后勤,但具體實施起來難度卻很大,畢竟涉及到數(shù)千里的遠征,其中變量太多了,因而成功的概率可能不會超過10%。更重要的是,與蒙古西征時的后勤管理對比,亞歷山大的太過于“輕松”與“討巧”了,給人感覺不像是真的,像是虛構出來的一段歷史。
總而言之,通過蒙古西征的后勤管理,盡管無法否定亞歷山大東征的真實性,但兩者對比之下,很難不讓人對亞歷山大東征的后勤安排產生懷疑。
其實,沒有什么后勤支持,6.5萬人孤軍深入數(shù)千里,遠征完全陌生的區(qū)域,本身就犯了兵家大忌,一旦后路、后勤被切斷,或者前路上遭遇什么強敵,極有可能就是全軍覆沒,此外也不考慮士兵武器的戰(zhàn)損問題,不考慮十年征戰(zhàn)士兵年齡又漲十歲帶來的問題,不考慮水土不服的問題等等,因此亞歷山大東征基本不符合戰(zhàn)爭邏輯,更像一則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