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人都把爬樓梯作為一種鍛煉方式,可是~真的如此嗎?
作者:云兒 來源:醫學界骨科頻道
在老百姓的印象當中,爬樓梯作為一種每天必做的簡單的事情,很多人已將其視為一種簡便廉價的健身方式。《新英格蘭醫學期刊》也曾有一項研究指出,每爬一階樓梯就能多活4秒。但在某些醫院骨傷科病房卻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明明只是三層樓的高度,普通的患者家屬都會選擇爬樓梯到達病房,而骨傷科的醫生們寧愿選擇花時間等電梯也“絕不”爬樓梯上樓。那么,爬樓梯到底好不好呢?
長期爬樓梯會對膝關節造成損傷
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骨傷科研究所所長王慶甫明確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像爬樓梯、爬山、連續起蹲、打太極拳、坐小板凳,都會對膝蓋造成損傷。雖然像爬樓梯有增強心肺功能、消耗熱量等諸多優點,但對下肢關節的傷害太嚴重,并不建議長期借此達到健身的目的。
爬樓梯時膝關節負重相當于背了一架鋼琴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骨關節中心關振鵬教授曾以自身體重為基數,來測試一系列日常行為動作對膝關節的損傷程度。體重秤瞬間指數越高,表明該動作對于膝關節損傷越重,結果顯示:以體重100斤的人為例,正常站立時膝關節受力是體重一半;上山時膝關節受力等同于體重;行走時膝關節受力是體重的1.5倍;上樓時膝關節受力為體重的3.3倍;跑步時膝關節受力為體重的5-7倍。在對膝股關節動力學分析中,也表示隨著膝的屈曲,股四頭肌肌力增加。也就是說當膝關節屈曲增加,重心從轉動中心向遠轉動,因此極大地增加了彎曲力矩,由股四頭肌肌力來平衡。當股四頭肌肌力增加時,髕股關節的反作用力也增加。在膝屈曲到90°的過程中產生更高的髕骨關節反力,在膝屈曲90°時,此力達到體重的2.5-3倍。也就是說,上樓梯時膝關節的負重竟然相當于背了一架鋼琴。
不適宜爬樓梯的人群及方式
由于爬樓梯時膝蓋會前后移動、側向扭轉,對半月板等關節軟組織會造成一定的磨損。所以專家建議以下幾類人群不宜爬樓梯:孕婦或體重過重的人;有退行性關節炎的人;有髕骨外翻疾病的人;O型腿、X型腿的人等。此外,平時上下樓梯時也要注意采用正確姿勢:上樓時身體前傾,當向上邁的腳踏在臺階上時,后腿應隨之用力蹬,而不是簡單支撐;下樓對關節的損傷要大于上樓,下樓時應前腳掌先著地,再過渡到全腳掌著地,膝蓋處應有一定彎曲,以緩沖壓力。而且爬樓梯過程不要著急、步伐不宜邁得過大、也不要拎重物,因而進一步加大膝關節負重。
膝關節的損傷可預防
隨著年齡的增長,膝關節以及全身各個關節組織都會逐步衰退,這是我們無法遏制和避免的,但專家也指出,我們可以通過一定的關節和肌肉的運動來達到延緩其衰老的進程。如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在不改變肌肉長度的情況下,通過肌肉一松一馳的鍛煉,營養肌肉和軟組織,加強股四頭肌的肌肉強度,從而緩解由于下肢力量活動而造成的膝關節損傷)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1.采取仰臥位,雙下肢伸直→膝關節上方肌肉用力,用力時髕骨上浮,放松時下降;
2.采取坐位,一腿伸直,另一腿支撐→伸直腿上抬至與地面平行→放下,換另一只腿;
3.采取坐位,一腿伸直,一腿支撐→一腿屈膝抬起,向前蹬踩→腿伸直與地面平行→放下,換另一條腿。
這幾種方式都是通過鍛煉膝蓋周圍肌肉,從而起到保護膝關節,延緩關節衰老的作用。專家囑咐,保護膝關節的鍛煉需要循序漸進,根據每個人自身不同的情況,達到鍛煉后微微出汗為宜,一般三個動作可以早晚各做一次,每個動作控制在5分鐘左右。忌過急、過緊、過快。等鍛煉一段時間后逐步加大強度,以自身舒服為宜。
評論專區
對這篇文章有話想說?有感想?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與界哥界妹們一起交流討論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