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自我暗示,自我肯定、鼓勵。經常說:“我能行”、“我很棒”、“我一定可以做好”。只要自己不放棄自信,精神支撐就不會倒,成功就有希望。
5)切斷退路,釜底抽薪,有時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當學生沒信心做這一件事時,可引導他把這個目標當眾說出來。大家都知道了,就使他有一種壓力,非做不可了。
6)多肯定、多表揚,少否定、少批評指責。教師、家長都要做到這一點。前者可以給學生帶來喜悅、成功的體驗從而自信。經常積累這樣的體驗,學生就會自信。反之,則自卑、自暴自棄。
7)要創設平等寬松的氛圍,減輕學生表現自己的壓力。
8)開展自信訓練活動。共同列出現象,劃定不自信的等級;討論、交流應對策略;模仿、矯正、討論;辨別過激行為與自信;應用深化。
二、培養自信心的策略
對學生個人來說:
1、引導學生悅納自我。面對現實,高興地接納自己的一切,包括優點、缺點,長處和短處,喜愛自己,才能尊重自己,認為自己很不錯,把這種美好的情感傳播給與之相處的每一個人。
2、幫助學生對形成對自我的積極認識,使之正確認識自我,有自知之明,正確對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正確對待自己學習的成與敗;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把成功歸于自己的努力、智慧和才能,使之看到自己的過人之處,認為“我能行”,以此為突破點,形成促進自我不斷進步的良性循環。
3、創設機會讓學生大膽積極地表現自己的長處,從小事、容易成功的事做起,通過小的成功來增強自信。幫助學生樹立恰當的目標,引導他們一小步一小步地做,一有進步就強化;堅持每天記下一件成功的大小事,只要是成功的、可以增強自信的事都簡單記下來;學會積極爭取他人的幫助,增強成功的機率;循序漸進地積累成功的經驗,淡化失敗的體驗;從積極方面去總結失敗,吸取教訓,變為成功之母,自信心也就逐漸培養起來了。
4、學會自我暗示、質辯、激勵。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建立自信,就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干好每一件事,要把自己駁倒,用已過去的成功例子,肯定自己一千次:“我能行。”自我質辯就是把自己分為甲方、乙方,甲方指責自己“笨”、“什么也做不好”,乙方就用各種事實來證明自己不錯,什么時候得過什么獎、得過什么第一名。這樣,自質自辯,自信心就會不斷增強。還可以用自信的表情動作,如說話大聲,走亂國手挺胸,見人微笑,主動打招呼等,練習自信。
5、指導學生調節自己,補償自己的不足。補償是人的天然動力。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它可以使人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從而培養自信。補償有兩種方法:一是以勤補拙。補短可以在自信的天平上逐步地增添砝碼。即使失敗,也不要看得太嚴重、太糟糕,也不要否定自己,失去信心。要找出原因,確定補救的辦法,東山再起,刻苦練習,發奮努力,持之以恒,付出比他人多許多倍的汗水,有志者事竟成。二是揚長避短。揚長可以增強自信。心理學認為,人只要大腦健全,總有潛在的能力可以開拓。古語亦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不要求自己各學科都齊頭并進,自己不擅長的學科,達到一般要求則可,對擅長的、感興趣的學科加倍努力,使之特別優秀、出眾。
對教師來說
6、在實踐和活動中培養自信。各種實踐和活動是學生最喜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載體。如,體育鍛煉、文娛活動、勞動、社會實踐等,學生在其中動腦動手,快樂活潑,盡情表現自己,覺得自己是最棒的,加上同輩之間的互相感染、影響、競爭,更有利于自信品質的培養。
7、在尊重、平等、寬松、愉快的氛圍中培養自信。因為這種氛圍令人安全、自由、放松,可以無顧懼地展示才能,形成自信。它包括學校文化氛圍、人際氛圍。學校的文化長廊、黑板報、各班級的環境布置,員工、師生等人際關系的創設都要體現尊重、平等、寬松、愉快的氛圍。
以上這些方面可以通過以團體心理輔導、訓練為主,與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結合去實現。
訓練自信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