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認識周期的規律,分析了常見的重要周期,都是為了應對周期。
生活中,我們常聽到這樣的話,比如:早知道熊市要來,我應該在股市5000點的時候就清倉;或者,早知道房價漲這么多,十幾年前我就該買房;或者,早知道互聯網行業現在這么興旺,20年前我就該跟著馬云一起干。
這些話當然只能是假想,但如果事先能了解這些事情的周期變化和發展趨勢,其實是有可能提前做出更好的選擇的。建立良好的周期感,就像是開啟了上帝視角,或者至少是聰明人視角,知道什么時間做什么事。
如何應對周期呢?接下來,我們講三個要點。
1、應對周期的第一個要點是:不預測未來,而是判斷當下。
橡樹資本的掌門人霍華德·馬克斯曾多次判斷準確周期的極端位置,在幾次金融危機中,不僅毫發無損,還取得了特別高的收益。你可能會覺得,他是個預測高手。
實際上,馬克斯非常反對預測未來。在他看來,周期是不可避免的,未來也是難以預測的,預測未來毫無意義。
他做的事情是,判斷當前周期的位置,然后根據當前位置做出最優的投資決策,等待未來市場的發展有利于自己。反回來看,好像是他能事先預測對一樣。
但是判斷周期也是有局限性的。他每次做出的判斷,從來都不會認為自己能百分之百正確,甚至80%的正確性也做不到。這可不是在謙虛,而是一個經歷50多年投資生涯的真實聲音。
在投資中,即使你能每次都看對,也不代表你每次都能賺大錢。決定結果的,不僅有技能,還有運氣的成分。這就像打牌,不管是牌技好,還是抓一手好牌,都可能讓你贏。但總的來說,運氣是一時的,技能決定了你投資的長期收益。
投資者要追求的,絕不是百發百中,每次都能賺大錢是不可能的,而是正確的時候多賺,錯誤的時候少虧;看對的資產買得多,看錯的資產買得少。
2、怎么判斷周期位置呢?這就是應對周期的第二個要點:發現極端,利用極端。
即使對于霍華德.馬克斯這樣的投資大師,在過去50多年里,他對主要周期的判斷都被證明是對的。但是其實這些周期判斷,不過才四五次。因為他只在周期走到最極端的情況下才做出判斷,所以把自己判斷正確的概率最大化了。
只在最極端情況下做判斷,就像一個130斤的成年人,你判斷他偏瘦還是偏胖,這個不好說。但一個500斤的人,你肯定可以說他是個大胖子。
作者強調,作為投資者,不要撿了芝麻忘了西瓜,不要過于關注每天市場短線的漲跌,而要關注一生一次或幾次的周期極端。他原話是這么說的:“發現周期走到極端,并且能利用走到極端的周期,真的是我們能找到的最好的方法了。”
比如看到互聯網泡沫非常大,就遠離互聯網股票,而去買一些傳統行業的股票;看到次級貸款風險巨大,就去投資與之相反的債券。正是因為這些判斷非常正確,又能從容地利用周期,作者獲得了巨大回報。
3、那怎么判斷周期的極端位置呢?這就是應對周期的第三個要點:定量判斷,定性觀察。
判斷周期有定量和定性兩種方法。
先看定量,就是用一定的測量標準去判斷。
以股市為例,看市場是過冷還是過熱,就可以拿當前的市盈率,跟歷史平均值和極端值做比較。市盈率是一個常用的估值指標,這個指標代表一家上市公司幾年的利潤能回本。不管是一個具體公司,還是整個股票市場,都可以用這個指標觀察。如果大眾很樂觀,整個市場的市盈率就會特別高;如果很悲觀,市盈率就會很低。
20世紀60年代,美國股市出現過一個“漂亮50”泡沫,就是投資者熱捧50家超級明星公司。這50家公司包括IBM、寶麗來、柯達、惠普、默克制藥、可口可樂、雅芳等,品牌知名、經營穩定,人見人愛。最高的時候,“漂亮50”整體的市盈率達到八九十倍,相當于你買入之后,光靠公司利潤,要八九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用定量的方法,可以判斷這個時候“漂亮50”的風險很高,市場非常瘋狂。
5年之后,當時看上去完美的50家公司中,甚至有好幾家都破產了。股市變得非常低迷,那些之前高位追漲買入“漂亮50”的人,平均虧損80%到90%。“漂亮50”公司的市盈率跌到了八九倍,而這個時候它們的估值又變得很便宜。
再看定性。就是用直觀感覺來觀察,看周圍發生的事情,看大家都在做什么。
就像判斷有沒有進入冬天,氣象學里入冬的標準是連續5天全天平均氣溫低于10℃,但我們往往不是靠溫度去判斷,而是感覺冷了,就要加衣服。
而周期到達極端位置的時候,會出現一些信號。
比如,牛市頂峰,所有人都在談論股市的時候,剛入市的股民也在給你推薦股票。此時,那些總是跟大眾唱反調的人也投降了。如果一個人堅定不看好股市,一直在說市場太瘋狂、股民太不理性,可最后漲得連他都忍不住買股票了,那么股市也就見頂了。
另一個重要信號就是,人群出現了一句魔咒一樣的話,五個字,“這次不一樣”。這五個字被稱為是投資中最危險的五個字,在周期極端位置,人群中往往會彌漫這種言論。投資人在極端情緒下,很容易找到理由,認為“這次不一樣”,對重要市場指標的異常視而不見,幻想周期已經消失,樹能長到天上。
剛才我們說,美國“漂亮50”泡沫的標志是市盈率達到了八九十倍。可到了2000年互聯網泡沫,根本不存在市盈率過高的問題,因為這些互聯網企業根本沒有任何盈利。華爾街就創新性地想出新的指標來估值,比如看公司的股價和銷售額。有個高科技公司,全年銷售不到2000萬美元,虧損1500萬美元,可市值達到了100億美元,是銷售額的500倍。還有的公司,一分錢收入都沒有,華爾街就干脆用網站點擊量給估值,一個點擊量值多少錢。因為他們相信“這次不一樣”,互聯網會改變世界,也會改變企業的盈利模式,每個點擊量都會轉化成公司未來的利潤。
但事實上是,互聯網確實改變了世界,但1999年到2000年的互聯網股票絕大多數都沒有了,讓投資人虧掉了100%。即使活下來的少數幾家互聯網巨頭,也沒讓投資者賺到錢,無論是微軟,還是亞馬遜、蘋果,都花了近20年才漲回互聯網泡沫時期的市值。市盈率仍然是市場對這些公司估值的最重要指標,這次沒什么不一樣。
總結:應對周期的三個要點:一是不預測未來,只判斷當下。二是發現極端,利用極端。三是定量和定性去判斷極端位置。用周期感去指導自己的決策,在周期輪回中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性。通俗點講,遇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2008年次貸危機這樣的事件,你是會隨大流,高喊“這次不一樣”?還是選擇相信:這次也一樣,周期永遠在。
關于周期的三大部分內容就和你講完了,分別從認識周期、分析周期、應對周期給你介紹了建立良好“周期感”。全部文字來自于得到,撰稿:于利強。之所以給大家介紹這個系列是因為周期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又常常被忽視。。希望對你能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