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實現審計“全覆蓋”。可以預見的是,構建大數據審計工作模式,推進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審計信息化建設,是應對未來挑戰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經之路。
變查賬式審計為大數據審計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國正在推進國家審計和社會審計齊心協力,以大數據為“抓手”,助推審計“全覆蓋”的進程。
在審計署審計科研所審計技術方法研究處副處長隋學深看來,為了提高審計能力、質量和效率,擴大審計監督的廣度和深度,適應大數據審計需要,應當將構建國家審計數據系統和數字化審計平臺當作當前的重要任務。
“運用大數據技術是實現審計‘全覆蓋’的必由之路,更是國家審計充分發揮國家治理功能不可或缺的核心技術手段。”隋學深表示,大數據的這些優勢,給審計工作帶來了多方面的積極影響,如大數據促進了傳統審計方式向現代審計方式地轉變,審計監督的效能將實現大幅提升,不但可以促進制度標準規范體系的初步建立,還能促進部門間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協同作業、形成合力。
據了解,目前,審計人員的審計成果主要是提供給被審計單位的審計報告,其格式固定、內容單一,包含的信息量較少。
可以預見的是,從單一審計報告向綜合審計成果應用發展是一大趨勢。
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審計中廣泛應用,審計人員的審計成果除了審計報告外,還會在審計過程中采集、挖掘、分析和處理大量的數據,可以提供給被審計單位用于 改進經營管理,以促進審計成果的綜合應用,提升綜合審計成果的應用效果。
“審計人員在審計中可以獲取大量的數據,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匯總、歸納、挖掘、分析,從中找出財務、業務和經營管理等方面的內在規律、共性問題和發展趨勢。這些數據可以為被審計單位提供數據證明、關聯分析和決策建議,從而促進被審計單位制度、機制的完善。同時,審計人員通過應用大數據技術,可以將同一問題歸入不同的類別進行分析和處理,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進行整合提煉,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可以對帶有共性、普遍性、傾向性的問題進行挖掘,提煉出問題與數據中的相關性,全面發現被審計單位的各種問題。”中南財經大學會計學院助理教授張秋穎強調。
創新管理讓數據審計落地
在今年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審計署要求,要建成數字化審計指揮平臺、大數據綜合分析平臺、審計綜合作業平臺、模擬仿真實驗室和綜合服務支撐系統,構建國家和省級審計數據系統。
江西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建立數據中心并完善數據管理,是這創新審計管理的重要環節。開展大數據審計的基礎,是要采集相關數據。對本級政府所有一級預算單位的部門預算收支備份數據和財政總預算會計數據、預算編制數據、國庫集中支付數據、非稅收入數據、基金預算收支數據,應該定期采集;對工商登記、地稅征管、房產登記、車輛登記、低保發放、農村土地確權、危房改造重建等方面的數據,要定期采集。同時,要組織資金,購置設備,建立專門數據中心,進行數據分析,為開展大數據審計項目打好基礎。” 事實上,要想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必須加強財政數據采集,重點開展財政聯網動態監測審計。
張秋穎表示,只有推動上下內外“聯起來”,讓上下級審計機關之間網絡互聯、審計機關與審計現場之間信息共享,推進實時監控、動態監測的聯網審計,通過大數據實現審計“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大數據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的變革,更是思維方式的變革。
“以前受制于數據采集和整理能力,審計機關更多地依賴于抽樣分析,審計思維是從局部到整體,即從局部的采樣樣本去描述和推斷整體樣本的情況。在大數據環境下的審計思維模式,要變為從整體到局部,采用全體樣本進行分析。所以,審計未來需要的不僅僅是科技前沿的技術,還需要創新開發的審計思維模式。”隋學深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