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財會人而言,忙碌似乎已成為每一個日子固有的基因。 這是一個活到老學到老的職業,或許,再也沒有一個職業,能擁有這么多可以通過考試獲得的證書或資質。從在財會人中間聲名鵲起的CPA,到現在財會人考試界的新貴CMA(美國注冊管理會計師)或ACCA(特許公認注冊會計師)等,財會人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從不缺乏學習。 財會人痛苦著考試,也享受著考試。在忙碌工作的同時仍然堅持學習、參加考試,并非一件易事。那么,從財會人的發展來看,獲取證書能否為財會人的工作加分,能否加速財會人的職業晉升呢? 矛盾的調查結果 近日,針對考證能否加速財會人職業晉升進程,中國會計報發起了調查。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財會人認為考證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財會人職業晉升進程的方式。但在采訪中,無論是來自民營企業還是來自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者均表示,在現代企業文化下,考證并不能作為財會人職業晉升的主要依據。 或許,正是基于考證能為職業晉升加速的觀點,很多財會人成為了“考證達人”,甚至是“證奴”。但為什么在財會工作者與財務管理者之間,對考證的態度會出現如此南轅北轍的分歧呢?呂革玲,作為一家民營企業的財務負責人,也同樣經歷過基層財會人所有的困惑。她表示,在調查中出現認為“考證可以加速財會人職業晉升進程”一邊倒的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參與調查的人更多是來自基層財會人。對于目前處于這一發展階段的財會人,他們希望從日常重復、繁瑣的工作中盡量找到一條可見的職業晉升之路,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考證。 除此以外,在調查中,有財會人表示,考證主要是考慮在求職時,一般單位會優先選擇有證書 的人。另外,也有財會人表示,之所以熱衷考證,是因為在企業真正了解一個人的能力之前,證書可能成為企業篩選人才或認識人才的一個參考。 但財務管理者為什么并沒有那么看重考證呢?中國聯通廣西分公司財務總經理楊軍對此表示,現代企業的文化或氛圍已然改變,以廣西聯通為例,職工薪酬體系非常簡單、明確,即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而績效工資則主要根據每個人對企業的貢獻或自身能力而定,如績效工資會與所在部門的工作業績掛鉤等。 另外,楊軍也指出,當今社會,人才流動頻繁,機遇很多。年輕人從就業開始,那種像父輩們一樣想要在一個地方一直工作下去的想法并不強烈,而如果他們要跳槽或轉行,證書無疑將成為新的職位之門的“敲門磚”。 對思維方式的影響更重要 既然對企業財務管理者而言,證書在財會人職業晉升過程中被參考的比重并不是那么大,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就不需要考證了呢?對此,楊軍表示,考證對財會人最大的意義并不在于取得了一個證,而在于考證過程中,對財會人思維的改變。 在楊軍身邊,不乏一直在堅持考各種證的同行,他們從注冊會計師到注冊審計師,再到注冊稅務師,無所不考。這些人考證的初衷或許是希望換一份更滿意的工作,或許是希望在現有機構中獲得提升,但有趣的是,即便最后并沒有達成其考證的目的,在參與考證的過程中,他們開始慢慢學會享受這個過程。因為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在經歷考證之后,他們看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甚至與同事溝通的方式,都發生了改變。 選擇含金量高的考試 迷信證書的時代已經過去。 財會人要改變為了考證而考證的心態、以證書的數量論英雄的想法。 在采訪中,我們還發現,有一 類財會人,雖然他們學習能力較強,逢考必過,手中握有各種證書,但這并不能說明其處理問題或實踐的能力強。對此,呂革玲建議,在精力有限的情況下,財會人要選擇含金量高的考試來考,同時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做審計工作的可以考CPA,希望在管理會計方面有所了解的可以考CMA等,希望具有國際視野的財會人,可以選擇考CPA-AS(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等。 在調查中,一些受訪者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們認為,證書雖然并不能代表有能力,但沒有證書當然也很難看出財會人的專長或能力。建議財會人選擇含金量高、必備的一些證書進行考試,而不是一味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