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大臣李鴻章想必大家都知道,此人是晚清名臣,洋務派重要成員之一。李鴻章在歷史上褒貶不一,有的人認為他代表清廷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應該為此負責,百年來他一直為此所被歷史詬罵。
但有的人認為李鴻章曾經的過雖多,可是他的功也不應該被人們所忘記,他作為洋務運動領導者之一,引進了外國的先進技術,并試圖改變中國外交羸弱的局面,對當時的中國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可以說,歷史自有時間評定,關于李鴻章的是是非非,都已經隨著清朝的覆滅而落入歷史的塵埃里,然而不可忽視的一點是,李鴻章的確是當時的外交第一人。
在與李鴻章有所接觸過的外國大臣里,大都對他有著正面的評價。由于李鴻章經常與外國人打交道,他也會向外國銀行借錢。那么,李鴻章向洋人借錢,為何只喜歡借利息高的呢?可以說這一點真的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他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慈禧六十大壽前夕,本該是喜慶的日子,朝廷一眾大臣卻都愁眉不展。為何?自然是愁舉辦壽宴的銀子。慈禧想著好不容易過一個六十大壽,一定要風風光光,向世人展現自己的富有和奢華,一開口竟然就是3000萬兩白銀,仿佛當銀子是天上掉下來的一樣。
但是當時朝廷是個什么情況呢?當時有北洋軍師的開銷,還有光緒帝大婚的花費,戶部一幫人硬生生急地掉了許多頭發,按上年的收入看來,總共也就收入8000萬兩白銀,除去用掉的幾乎入不敷出。慈禧這個時候用錢,而且金額之大,實在籌不過來。
正當戶部東拼西湊調撥了3000萬兩白銀,慈禧卻突然提出,要重新修繕圓明園等一眾皇宮大殿,為自己的壽宴增光添彩。
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日本艦隊突然對黃海發動襲擊,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慈禧卻不顧外界如何,甚至想挪用海軍軍費給自己慶壽。一時之間群情激憤,奏折如雪花一般紛紛飛入京城。慈禧終究歇下了挪用軍費的意思,然而心里非常不甘。于是慈禧叫來了李鴻章,讓他去向洋人借錢。那李鴻章哪敢違抗命令啊,就只能照辦了。
李鴻章得此命令,只立即得去辦。李鴻章在此之前就已經代表清廷向洋人借了好幾次,自然是摸清了一些套路。
李鴻章發現,利息低的銀行一次能借的金額不大,根本滿足不了現在清廷急用錢的需要,而且,日期較短;但高利息銀行,不僅能支配的金額大,而且能夠寬限日期,這樣可以有寬松的時間去還錢。
當然了,李鴻章借利息高的錢款不僅僅是因為上述原因,他還有更深的考慮。在借錢時,他不用自己的名義借錢,而是以清政府的名義借錢。這樣一來,就造成了所借的款項一層層從上到下分攤到各級官員頭上。
并且借錢的是洋人,官員自然會更加積極地搜刮民脂民膏,以填補虧空。這樣相當于將借款變相地分擔到每個老百姓頭上,清廷的壓力也就會小一點了。
更重要的是,李鴻章借利息高的錢款還出于政治原因。如果李鴻章借錢多的話,洋人怕他無力償還,就暗中支持他的行為。例如北洋水師的建立,實際就是這樣的,李鴻章向德國人借錢,并會答應人家,如果能成功借款就會給德國帶一些好處,像買他們的軍艦啊什么的,因此,獲利的德國人肯定是支持李鴻章了。
這樣一說,您明白了李鴻章為什么喜歡借高利息的錢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