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9月28日的北京菜市口人山人海,城內百姓聚在這里圍觀一次行刑。這些人如魯迅先生筆下的蕓蕓眾生,或是緊張不已,或是麻木不仁,或是干脆等著拿“藥”的病患……但在中國歷史上,這一天要在這里遇害的六個人卻成了不可磨滅的群像,他們分別是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六君子就義。來源/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除了他們六人,其他參與了“百日維新”的官員人士也紛紛受到株連:徐致靖被處以無期監禁;張蔭桓被發配新疆……在被株連的人中,有幾個名字赫然在列:曾廣鈞,曾廣河,左孝同……曾廣鈞是曾國藩的長孫,曾廣河是曾國藩侄孫,左孝同則是左宗棠季子。為什么晚清中興名臣的后代紛紛參加了戊戌變法,他們在這場短暫又激烈的社會變革中發揮了什么作用?
洋務運動二代,天然支持維新變法
提起戊戌變法,人們的普遍印象是慈禧太后為了自己的私利,發動政變將為國家社稷努力拼命的維新派一網打盡,最后囚禁光緒帝,并殺掉“戊戌六君子”以絕后患。盡管這種印象作為通史理解基本正確,而歷史的復雜性恰好是政治活動中的權力關系。慈禧太后鎮壓了戊戌變法,但也逐步恢復了很多戊戌變法中的新政。
慈禧太后
戊戌維新派的變法動機,不是突然頭腦發熱。晚清有識之士經歷了長時間的醞釀,在洋務運動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制度性困境,因此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變革。同時,戊戌變法與慈禧太后支持的洋務運動息息相關。洋務運動中,晚清中興名臣們起了重要作用。洋務派的中堅力量多是慈禧的人,而他們也是支持戊戌變法的。因此,許多晚清名臣,如曾國藩、左宗棠等人的后代參加戊戌變法便是必然。他們的命運隨著這場轟轟烈烈的變法跌宕起伏,后人重新翻閱這段歷史時,也不禁感嘆歷史的復雜性。
對于當時的清廷來說,要不要變法已經不是問題,主要是變的深度和廣度。盡管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大清表面上依舊被視為世界強國之一。甲午戰爭前,清廷統治的中國有數億人口,還有百萬大軍。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國家的元氣甚至開始恢復,清人自稱為“同治中興”。當時無論中外,都基本認同清朝出現了“欣欣向榮”的跡象。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清廷內的“洋務派”大興土木,建立了大量近代工業企業,為中國近代工業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洋務運動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即在思想上留下一批擁有開闊視野,能夠全面批判封建禮教思想的有識之士。
在引進外來思想方面,曾國藩采納科學家徐壽的意見,附設翻譯館和印書處于江南制造局內,翻譯人員主要有湘軍集團中的徐壽、李善蘭、華蘅芳、李鳳苞、趙元益、徐建寅等人和一些外國人。翻譯館的譯書被稱為“誠為集西學之大觀”。翻譯館所譯之書,引發了士大夫階層對西方科學技術的極大興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江南制造總局即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由兩江總督李鴻章責成江海關道丁日昌辦理。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因為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體會到了洋槍洋炮的威力和洋人的工業實力,湘軍、淮軍軍事系統出身的人在洋務派中的比例非常高。作為洋務派代表、“晚清四大名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全都是湘軍與淮軍系統出身的人。對這些人來說,洋務運動帶來的不僅僅是國力上升,更重要的是,他們已經意識到,腐朽落后的清廷已經嚴重束縛了國家的發展,他們對于改革國家體制的意愿也越來越強烈。此時,還有一批人對他們的作為并不以為然,他們是朝廷中的守舊派。在守舊派眼里,洋務運動不過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變種,要保“大清千秋萬代”還是祖宗成法。當然他們的潛臺詞是,你們以為讀了幾本洋書的家伙就可以分權,那是萬萬不可。因此,在洋務派推動很多洋務工作時,守舊派往往各種反對,讓洋務派地方大員非常痛苦。所以在當時的清廷內部新舊兩派的沖突很激烈。作為洋務運動中積極推動一方的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這些人及其家人對守舊派的不滿也日益增多。年輕人和父輩不一樣,他們有熱情,又因為是二代,積累了資本。就這樣,雄心勃勃的洋務派二代看不慣守舊派是太正常了。
除了思想上格格不入外,曾國藩對清廷的態度十分微妙。之前咸豐親口許諾:“克金陵者王。”但等曾國藩的湘軍打下南京后,僅僅被封了一等毅勇侯。雖然曾國藩本人用了一系列政治手段來表現出自己不貪圖過大的政治權力以安統治集團的心,但曾國藩內心對這些不公正待遇是很不滿的,比如,在他所刻的《船山遺書》中關于涉“胡虜”之處就全部故意剔去聽其空白,顯然就是留待后人填補。
《船山遺書》為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著作總集。同治四年,曾國藩、曾國荃在南京設局重刊《船山遺書》,通稱 “金陵本”或“曾刻本”。來源/書格
在曾國藩進宮見慈禧與慈安后,曾國藩私下給出了“兩宮太后才識平常,見面無一要語”的評價。尤其是慈禧在與曾國藩的交談后,言語間都是俗套的傳統封建統治者的那種試探:
(后)問:汝在江南的事都辦完了?
(曾)對:“辦完了。”
問:“勇都撤完了?”
對:“都撤完了。”
問:“遣撤幾多勇?”
對:“撤的二萬人,留的尚有三萬。”
問:“何處人多?”
對:“安徽人多。湖南人也有些,不過數千。安徽人極多。”
問:“你一路來可安靜?”
對:“路上很安靜。先恐有游勇滋事,卻倒平安無事。”
問:“你出京多少年?”
對:“臣出京十七年了。”
問:“你帶兵多少年?”
對:“從前總是帶兵,這兩年蒙皇上恩典,在江南做官。”
問:“曾國荃是你胞弟?”
對:“是臣胞弟。”
問:“你兄弟幾個?”
對:“臣兄弟五個。有兩個在軍營死的,曾蒙皇上非常天恩。”碰頭。
問:“你從前在京,直隸的事自然知道。”
對:“直隸的事,臣也曉得些。”
問:“直隸甚是空虛,你須好好練兵。”
對:“臣的才力怕辦不好。”
對曾國藩來說,涉及國家大事,慈禧卻擔心自己位子坐不穩,這讓他非常失望。他本人對上的惡感多少傳遞給了子孫,最典型的是長孫曾廣鈞。曾廣鈞才華橫溢,少年得志,“凡是他要學的,則無所不能”。十來歲就能詩善文,常與長者唱和,王闿運稱之為“圣童”。跟其他同齡人不一樣,曾廣鈞在數學上很有造詣,曾寶蓀說他“做了很多的級數,及各種開方捷法”。
1889年,曾廣鈞入京會試,考中進士。和他爺爺曾國藩一樣,他也進了翰林院。這樣一個思維開闊的人,自然跟守舊派談不到一塊去。曾廣鈞和他的幾位弟弟是維新派,支持或參與變法,他和梁啟超、譚嗣同也交往甚密。在梁啟超的詩界八賢詩中,有贊“曾伯君”之句,可見他們之間關系緊密。除了曾廣鈞外,曾國藩侄孫曾廣河也對維新派深感興趣。作為在洋務派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曾廣河,一生喜愛西方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書籍,廣泛吸收“西學”知識并鄙視科舉。這些心懷大志又在洋務運動的熏陶下成長的年輕人,早已對腐朽不堪的清廷不抱希望,在他們眼里,這個腐朽的體制必須變革,最好是完全的變革。
左宗棠的后人參與戊戌變法的原因跟曾國藩后人差不多。左宗棠對腐朽的清廷一樣怨言頗多。范文斕在《中國近代史》中提過左宗棠曾試圖投奔太平天國,但他失望地發現太平天國思想與儒家道統對立,只好作罷。后來左宗棠加入湘軍,但清廷對湘軍一系的猜忌和提防,讓久為清廷賣命的左宗棠甚為不滿。
在洋務運動中,左宗棠非常積極,自然很多問題上也被守舊派限制,估計以他的脾氣沒少在家里埋怨,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家中后人,尤其是左宗棠最滿意的四子左孝同,他曾對這個小兒子評價:“近時習氣不佳,子弟肯讀書務正,留意科名者,即是門戶之托。四兒似是英敏一流,將來可冀成人。”后來,左孝同被欽賜舉人功名,納資得道員。后來又參與會辦北洋機器局、北洋營務處。這樣的人生軌跡,跟維新派走到一起去,簡直是順理成章。
甲午慘敗,有了抉擇
當然,真正激發這些人徹底倒向維新派的,是1895年甲午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曾廣鈞奉旨“記名”出使大臣,欽派湘鄂49營總翼長,統領5000人去遼東與日軍作戰,但后來因清廷求和停戰而沒有發揮作用。而目睹了中國在甲午戰爭失敗后的喪權辱國,曾廣河深感清廷“腐敗已極,非變法難自救”。除了他們兄弟外,湖南巡撫吳大澂率領湘軍出征,曾委托左孝同總辦營務。跟曾氏兄弟一樣,左孝同也無法忍受清廷被日本擊敗的現實。
在此內憂外患之際,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為代表的維新人士開始通過光緒帝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資產階級改良運動。這些舉措讓晚清有識之士眼前一亮,紛紛加盟或支持維新變法。但在這場運動中,維新派因為政治經驗不足,犯下了數個致命錯誤。他們只想改良社會,卻無足夠的武力來支持他們的變革。同時,對光緒帝的迷信,讓他們對整個官僚體系的頑固和守舊派力量做出了錯誤估計。更加致命的是,維新派本身的理念過于天真,在執行上有嚴重的脫離實際問題。在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舊勢力反撲下,這場戊戌變法僅僅103天就宣告徹底失敗。除了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殺害外,其他的維新派也遭到了各種各樣的打擊。
曾廣鈞幸虧其母郭筠安排其先行出京去了南京,才免遭慈禧整肅。曾廣河的命就沒那么好了,曾廣河曾勸譚嗣同逃走,但譚嗣同拒絕逃走,并表示:“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在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后來譚嗣同遇害,曾廣河后悔當時沒有力勸其逃走,說:“復生(譚嗣同字復生)之死,實我殺之也!”遂服毒自盡。左孝同當時在湖南長沙主持湖南保衛局,戊戌政變后雖被眾多守舊派攻擊為維新派,但最后慈禧太后還是選擇信任他,沒有追究他參加維新變法之事,反而另加重用。此后一直到1907年,左孝同歷任光祿寺卿、宗人府府丞、河南按察使、江蘇按察使。總體算是平安落地。
回望歷史,曾左這樣的名臣后人均參加了戊戌變法,說明大清確實氣數已盡。在國家危難之際,總有一些有志之人試圖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尤其是近代名臣之家的青年一代往往與外界接觸頗多,少有迂腐,也愿意為變革而獻身。雖然他們最后失敗了,但也為了理想而努力奮斗過,在這一點上,這些人也不負“名臣之后”的聲名了。
參考資料:
《曾國藩傳》 蕭一山 東方出版社
《左宗棠傳》 W.L.貝爾斯 王紀卿譯 江蘇文藝出版社
《清史稿》 趙爾巽 中華書局
《戊戌變法史事考》茅海建 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