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堂弟,之前去美國留學,回國的時候,他跟我說了很多關于美國的事,其中就有一條,美國的廁所幾乎是沒有蹲坑的,基本上都是馬桶,而且他們的馬桶前面會有一個缺口。
對此我有些不太理解,咱們國家的馬桶都是O型的,用起來也挺方便的,前面加個缺口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呢?
直到堂弟跟我解釋完以后,我才知道,原來一個小小的缺口,竟然有這么多的作用。
從古至今,西方人一直都是坐著上廁所的,在以前的時候,他們的公廁也有一個一個的坑位,只不過他們是面對面坐著上廁所的。
后來,這種公廁漸漸被廢棄了,很多西方國家的人都開始在家里用便器上廁所,但在家里上廁所,排污就成了一個問題,有的老百姓會將排泄物倒在路邊,有的索性直接往窗外倒,所以在那個時候,很多西方人出門都會留意樓上的窗戶,因為稍不注意,可能樓上就會倒排泄物下來。
直到1596年,英國的一位爵士設計出了史上第一臺抽水馬桶,這才逐漸改變了人們的如廁方式,到了19世紀,西方很多人們的家里基本上都安裝上了抽水馬桶。
首先,這是美國的法律規定的,早在1955年,《美國國家標準水暖規范》(ASNPC)中就明文規定:
除了住宅單元外的所有馬桶,所有馬桶座應為前端前開式或具有自動坐墊分配器。
這也就是說,除了女廁所以外,美國所有公共場所的馬桶,馬桶必須是前端開口的!
那這是為什么呢?
1、衛生問題
最初的時候,馬桶圈其實是為了女性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女性在使用馬桶的時候,可以將馬桶圈放下來,而之所以設計成U型,主要考慮到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有些男性在小便的時候,會不掀開馬桶圈,這樣就容易將尿液留在馬桶邊上,女性再用的時候,就會很不衛生,而將馬桶圈設計成U型,則可以有效地減少馬桶圈受到污染。
另一方面則是方便女性從前面進行擦拭,而且也能避免女性直接接觸坐墊、感染細菌。
2、延長馬桶圈的使用壽命
眾所周知,美國的肥胖率比較高,所以超重人群比較多,如果是O型馬桶圈,超重人群坐上去后,很可能會將馬桶圈壓壞,而U型馬桶圈就不會被輕易壓壞,因為它的壓力被分散到了兩邊,這也就減少了超重人群對馬桶圈的損害。
3、安全問題
超重人群坐馬桶時,臀部的贅肉可能會覆蓋滿整個馬桶,如果是O型馬桶圈,超重人群很容易就會被馬桶卡住,而U型馬桶圈因為有縫隙,基本上就不會出現這種尷尬的情況。
這種說法并不是空穴來風,俄羅斯有一位400斤左右的鋼琴家,他曾在上廁所的時候,就被馬桶卡住過,這主要是因為他的屁股太大,完全將馬桶圈給覆蓋住了,然后沖水的時候,馬桶抽水產生的氣壓就將他整個吸在了馬桶上,最后,救援人員花費了一個多小時才將他從馬桶上解救下來。
1、我國很多人還是喜歡蹲便
相比于西方國家的人喜歡坐著上廁所,我國很多人還是喜歡蹲便,再加上很多人認為公共廁所里裝馬桶不太干凈,所以U型馬桶的需求量也就不是很高了。
2、體型不同
相比于美國人的體型,我們國家人的體型相對比較勻稱,超重人群的比例比較小,所以基本上不用擔心會將馬桶圈壓壞或者被馬桶卡住。
此外,我們的腳踝、膝蓋以及腰部整體結構更適合蹲,因此習慣了O型馬桶圈的中國人,反而不太習慣U型馬桶圈,會覺得有些硌得慌。
在一些公共廁所,尤其是景區的公共廁所,經常可以看到女廁所有排隊的現象,那這是怎么回事呢?
1、生理結構的不同
男性的尿道相對比較長而且彎,外面還有雙層括約肌,所以男性憋尿的時間更長一些;而女性的尿道短且直,雖然也有括約肌,但沒那么有力,憋尿相對而言就沒那么容易了。
2、廁所設計的不同
男廁所一般有小便池和便池兩種如廁方式,所以男性進入廁所后,可以自由選擇,上廁所的時間也就更快,而女廁所只有一種便池,上廁所的時間就慢了很多。
3、女性上廁所的流程比較繁瑣
相比于男性,女性上廁所的流程相對比較繁瑣,就拿小便來說,男性小便完以后,直接提褲子就行了,而女性還需要擦,有時還需要墊,所以時間就會更長一些。
另外,有些女性上完廁所后還會補個妝,這就更耽誤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