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第三軍醫大學針對防彈衣后鈍性傷的動物創傷試驗,命中點位于左鎖骨中線4-5肋間。防彈衣為內層聚乙烯材料(31層),外層氧化鋁陶瓷防彈插板(4.2毫米)

圖:被5.8毫米步槍彈命中后的可見皮膚損傷

圖:被5.56毫米步槍彈擊中后的可見皮膚損傷

圖:5.8毫米組,左肺中葉片狀出血

圖:5.56毫米組,左肺中葉、下葉片狀出血

圖:左側5.8毫米組,腦實質出血;右側5.56毫米組,蛛網膜下腔出血
沒打穿防彈衣但一樣把人打傷、打死的現象,在學術上叫做防彈衣后鈍性傷。
其中絕大部分案例來自于IIIA級防護(可簡單認為只能防御手槍彈)及以下的軟質防彈衣,因為它本身是柔性的,因此注定了不能把子彈的沖擊分攤到較大的體表面積上。
這使得它在中彈以后,子彈撞擊防彈衣產生的凹陷深度會特別大;因此如果是胸腔范圍中彈,出現比較嚴重的胸骨/肋骨骨折和心肺挫傷的幾率,要遠遠高于硬質防彈衣。
軟質防彈衣之所以只能做到IIIA級防護水平(防護手槍彈),而做不到III級防護水平(發射普通彈的步槍,包括7.62毫米大威力狙擊槍在內);最關鍵的原因就是,它即便能擋得下子彈,也無法滿足被擊中后凹陷深度不大于44毫米的要求。
實際上軟質防彈衣最大的意義,是在于它的隱藏性;警察、特工可以在穿著外套的情況下保持隱蔽性——特別是在進行彎腰等各種動作時。

圖:軟質防彈衣的最大意義在于讓人看不出來,比如圖里的保鏢。雖然所有人都知道保鏢肯定穿了防彈衣,但是露不露出來,形象觀感和態度表達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政治含義區別極大
而硬質防彈結構在被擊中以后的變形幅度很小,因此能有效的把沖擊分散到更大面積的體表上,這是實現對大動能、高速度的步槍彈防護的關鍵。
近十幾年的西方實戰經驗證明,即使是對動作靈活性要求最高的特種部隊士兵,在實戰任務中依舊可以穿著帶有III級或者IV級硬質防彈插板的防彈衣。
這類防彈衣在被高速步槍彈擊中以后,防彈衣本身能吸收其中90%左右或更高的能量。

圖:這么玩腦出血是一定的,但是嚴重程度別說致死,就是讓人喪失平衡能力也沒做到


圖:一名美軍士兵穿硬質防彈衣被伊拉克狙擊手擊中以后留下的傷痕
而由于子彈沖擊過程中機械波的傳遞、防彈結構本身可能的變形隆起,士兵的胸腔會受到一定的沖擊,導致程度不同的體表軟組織、骨骼、心肺挫傷,并且經由血液(液體不可壓縮)和骨骼的傳導,導致一定程度的腦部出血。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樣的沖擊傷勢會當場導致士兵在數分鐘內或輕或重的失去行動反應能力,而身體的完全恢復則需要多天時間。
但是受傷和重傷、致死是完全不同的程度。實際上被步槍擊中、未擊穿硬質防彈衣后不同程度受傷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但真正導致死亡的案例則極為稀少的個例,明確的記載案例直到1969年才出現第一例。
但搞笑的是,現在還有人覺得防彈衣沒用,覺得就算擋下了子彈,人照樣能被子彈的沖擊打成重傷、或者死亡。
把同樣的邏輯放汽車上,等同于說汽車的安全帶也沒用一樣——全世界交通事故中被安全帶勒壓導致骨折和內臟損傷而重傷、死亡的人,可比因為“防彈衣后鈍性傷”死的要多太多了。

圖:防具無用論,曾經使得很多年輕的官兵毫無必要的重傷、殘疾、死亡。在對越反擊戰時的實戰影像資料中,仍然有大量一線官兵并沒有配發頭盔

圖:中國維和部隊遇襲,炮彈直接打進裝甲車里炸了。如果不是防彈衣和頭盔的全面配發,一車的人都全部要犧牲,而不是僅有兩人犧牲

圖:遇襲后的傷員,被彈片打傷的部位都是防具顧及不到的四肢等處。子彈打不穿防彈衣后形成的沖擊,比在車內爆炸的炮彈沖擊波威力如何?
退一步來說,防彈衣和頭盔是同樣作用的防護裝備;現在只要舍得花錢,帶硬質結構的防彈衣近距離擋下大威力步機槍彈沒有問題,頭盔卻只能擋下手槍彈;如果防彈衣也沒用,頭盔就有用么?
中國歷史上是有幾十年,很多人都沉迷宣揚過頭盔無用論、戴頭盔孬種論;結果就是,大量的士兵因此白白犧牲。都已經到這個年代了,為什么還會有人反智到質疑防彈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