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化濕通絡除痹癥
有問必答健康社區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癥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在中醫屬于“痹癥”的范疇。該病多侵犯手、足、腕等小關節,發作與緩解交替,對人體損害大,致殘率高。近3年來,安徽中醫學院劉健副教授等開展了“健脾化濕通絡法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研究”。他們對26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了中醫證候分析,提出了有自己主張的治療原則,并采用健脾、化濕、通絡法予以中藥 治療,取得明顯療效。
在中醫證候學的調查中他們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證候呈現虛實夾雜、痰瘀互結的臨床特征,具體表現為虛證以氣血虧虛、脾胃虛弱為主;實證之痰濕壅盛在風寒濕邪證候中占主要成分;瘀血痹阻關節,經絡貫穿于疾病的始末。由此,他們提出,類風濕性關節炎脾胃功能受損,氣血營衛不足是該病發病的根本原因;氣血虧虛是該病發病的內在原因,在此基礎上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是該病的直接原因;痰濕與瘀血既是機體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產物,又是機體致病的原因。因此,他們提出的治療原則是:扶正氣,益氣養血固本為先;護脾胃,調補后天生化有源;祛痰濕,清除外邪急則治標;通經絡,搜風解毒透達關竅。
根據上述中醫治療原則,課題組設計了以“健脾、化濕、通絡” 為主的中藥方劑,由黃芪、黨參、薏苡仁、蒼術、茯苓、澤瀉、當歸、威靈仙、絡石藤、川芎、蜈蚣、細辛、甘草等藥物組成,針對不同病情予以加減,對260例的治療結果表明:健脾化濕通絡法不僅能顯著減輕患者的關節 腫脹和壓痛,而且能縮短“晨僵”時間,改善關節功能,降低血沉、C—反應蛋白和類風濕因子,調節OKT4/OKT8 平衡;還能顯著改善疲倦乏力、少氣懶言、自汗、易感冒等氣虛癥狀和大便溏瀉、食欲減退、食量減少、食后腹脹、胃脘痛、舌苔白膩等脾虛濕盛癥狀,并能改善血瘀癥狀。
課題組將常用的健脾化濕通絡藥物,制成中藥膠囊,選擇41個病例進行臨床試用,并與雷公藤多甙片治療組進行對比,結果中藥膠囊組總有效率92.7%,顯效率73.2%;而雷公藤組總有效率92.5%,顯效率50%,雖然兩組總有效率無顯著差異,但中藥膠囊組顯效率明顯高于雷公藤組。有關的實驗研究也表明,健脾化濕通絡中藥能改善關節炎模型大鼠足跖關節的腫脹程度,改善病變關節滑膜細胞超微結構的損害,下調致炎細胞因子,上調抗炎細胞因子等,具有科學的治療基礎。
所刊方劑,請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