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捷克要寫的太多,思路有些亂,想不好下一步該寫什么,先發點另類的,緩一緩。
前幾天去趟房山云居寺,上一次去還是北京亞運會那年,算算有三十年了。
那次去也沒帶相機(因為膠卷時代不重要的地方都不帶相機),當時也不知是哪個有文化的提議去的那里,我是什么都不懂。那時的寺廟剛重建不久,也沒有現在的建筑多,周邊也很荒涼。我們只有一張有北塔的合影,我對寺廟也沒什么太多記憶,但唯獨印象深刻的就是那上萬塊散放的千年石經,現在為了保護都摞起來存放在地宮內了。
寺前的景觀,全部是新修的了,小河叫南泉水河。
參觀的出口,最后要從這里出來。
通過健康碼檢查后,往里走。
這才是寺廟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不多見),售票處也在這里。91年來的時候,寺內寺外的很多建筑都還沒有,云居寺現在的建筑規模大多是1999年恢復的。
云居寺,我認為是北京獨有特色的一個寺廟,40元的門票,在北京的寺廟中也屬少有。
云居寺的遼塔和一千多年的石經,早在1961年就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山門看前面的小橋和影壁,這才應該是過去寺廟的正門。通常的寺廟正門都是朝南,而云居寺的正門朝向為東偏北方向,可能與地形有關。
山門上的云居寺三字,為趙樸初所題。
云居寺的山門與天王殿合二為一,內有彌勒佛、韋陀以及兩側的四大天王。進入山門后,看到的是這樣一座大牌坊。這在寺廟中也不多見。
牌坊上“千年古剎”四個字,也是趙樸初所書。
這座牌樓據推測始建于清代,不過1942年毀于日軍的轟炸,現在的牌樓是1999年重建的,所以我91年來時也沒有看到。
整個云居寺的建筑大多在1942年毀于日軍的炮火,只有山門和北塔保留了下來。據說復建還是依據戰后日本友好人士提供的照片,復建工作大致始于80年代,整體規模完成大致于1999年,所以我91年來的時候除了主要幾個殿,很多建筑都還沒有。
兩側的鐘樓和鼓樓也是1999年重建的。
院內的兩座御碑。
牌樓后方是毗盧殿,供奉毗盧遮那佛,也稱大日如來。佛殿內不適合拍照,有興趣的還是自己親自去看吧。
毗盧殿前看牌樓。
這里可以燒香。
院北側有一大一小兩口鍋,據說是寺廟為周邊百姓賒粥用的。
這是小鍋。
墻上的南無阿彌陀佛是民國時期的。
后面的千年古塔是云居寺的看點之一,北塔。
云居寺因為是依山而建,每一進院都要上一層臺階,一共要上四次這樣的臺階才到最后的大悲殿和佛祖舍利殿。
如果把牌樓和毗盧殿算是第一層,這是第二層,釋迦殿。
進門處的繪畫
云居寺的模型。
釋迦殿,顧名思義供奉的是釋迦摩尼佛。即“大雄寶殿”。
一棵古杏樹。
兩側現在是云居寺歷史有關的展室。
其實云居寺最獨特以及最了不起的就是其歷時一千多年,數代僧人雕刻的上萬塊石經。
介紹上說,最早的雕刻石經始于隋代的高僧靜琬(?-639)。當時雕刻石經一是因為紙質或木刻經書相比石經更不易保存,二來剛經歷過南北朝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滅佛運動,石經更利于避免戰亂的毀壞。
靜琬本是幽州城內智泉寺的僧人。智泉寺后改名延壽寺,大致位于今東琉璃廠街附近,寺早就沒了,但還留下個延壽街的地名。
靜琬的師傅慧思大師因曾經歷過北周的滅佛運動,早就有用石頭刻經的想法。
在師傅的支持下,靜琬大概于公元605年來到石經山(當時稱白帶山)刻造石經,可能是因為房山地區豐富的石頭資源。
大概在611年,隋煬帝來到涿州,國舅肖瑀將靜琬等人刻經之事告訴了隋煬帝和蕭皇后,于是蕭皇后出資予以大力支持。
靜琬刻經的同時,也就建造了云居寺,得名可能與山中云霧繚繞有關吧。
靜琬當時的方式是每雕刻完成一本佛經,就存在封閉的山洞內。這一行為一直被他的徒弟以及后代僧人堅持延續(個別戰亂時期暫停),這一堅持,就堅持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明末。總計石經約一萬五千多塊,當屬世界之最。
靜琬開始刻經及藏經的地方位于距此不到兩公里的石經山(我們后面也要去),當時云居寺共有數個分院,石經山的分院早已消失,現在的云居寺是唯一留下的西院。
這是無數碑刻中的一塊,中間有靜琬兩字,除了經文外,也有少數記錄刻經經歷的石刻。
這張照片是從石經山雷音洞(后面會去)發現的兩顆佛舍利,以及存放佛舍利的隋代石函。
這兩顆佛舍利據說是釋迦摩尼的肉身舍利,也有人將其與陜西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和八大處的佛牙舍利統稱為“海內三寶”。
現在這兩顆佛舍利供奉在云居寺最后面的佛祖舍利殿內。
遼代的石刻
金代的石經(1140年)
這塊石刻是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于1631年(崇禎四年)書寫的“寶藏”兩字。石刻原來在石經山上的六號藏經洞上方,現在被替換為一塊復制品,后面去石經山再寫。
董其昌“寶藏”二字的碑拓。
這是分布在石經山九個藏經洞和云居寺塔下的歷代碑刻內容和數量表。
大多數為唐代和遼代,其中少數為金代,其中六號洞也就是董其昌題字的藏經洞,全部為明代。
由于石經不斷遭到風化,1999年9月9日,10082塊遼金石經被存放入新修的地宮中,左圖是當年石經入地宮的儀式情景,右圖是地宮內部,下篇會寫。
我1991年來的時候,那時石經都是散放在很多房間,所以我對云居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數不清的,壯觀的石經。
現在準備上第三層,藥師殿。
通往第三層的臺階。
藥師殿,供奉藥師佛的地方。
一個展室。
隋代和明代的舍利石函復制品。
我們權且把這一層叫做三層。往南可以看到2014年復建的南塔。
三層往北走,是云居寺最著名的遼塔。塔的四角是四個唐代石塔,其中一個為唐景云二年(711年)所建,為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塔。五塔一大四小的布局是為金剛寶座塔的早期樣式。
云居寺北塔,又稱羅漢塔、紅塔。磚瓦結構,塔高34.2米,據考塔基為隋代所建,塔身為遼代。塔下很可能是藏有佛舍利。
由磚石做成的仿木結構樣式
斗拱。
塔身上的雕刻細節。
磚石的木窗樣式。
塔周邊還有一些歷代石碑,這塊是隋代的,上面刻有很多佛像,是由房山其他地方移到這里的。
這塊是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的
遼代的經幢
清乾隆年間的石碑,在這里屬于晚輩。
北塔北邊的這三座塔,叫三公塔,是三位清代云居寺住持(高僧)的墓塔。
由三公塔方向看北塔。
繼續往南走。
準備上第四層,彌勒殿(下篇再寫)。
附一段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