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補腎祛寒治尪湯
【來源】焦樹德,《湖北中醫雜志》(4)1982年
【組成】川斷、熟地各12~15克,補骨脂、淫羊藿、桂枝、赤、白芍各9~12克,制附片6~12克,骨碎補10克,獨活、牛膝、知母各9克,蒼術6克,威靈仙、炙虎骨(另煎兌入)各12克,防風、炙山甲各6~9克,伸筋草20~30克,麻黃3克,松節10~15克。一方去知母、獨活,加地鱉蟲6~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尪痹腎虛寒盛證。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尪痹)、強直性脊柱炎,結核性關節炎,大骨節病等有關節腫痛變形,骨質棉害經久不愈。
【加減】上肢關節較重者,去牛膝,加片姜黃、羌活各9克;病程久,病入血分或瘀血者,加血竭0.7~0.9克(分沖),皂刺5~6克,乳香、沒藥各6克,或加蘇木20克;骨質疏松變形嚴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尋骨風各10~20克,自然銅10克(醋淬先煎);兼有低熱,或自覺關節發熱者,去淫羊霍,加黃柏(黃酒浸泡2小時以上入煎)10~12克,地骨皮10克;腰腿痛明顯者,可去蒼術、松節,加桑寄生15~30克,并加重川斷、補骨脂、牛膝的用量;筋攣過甚,肢體攣縮者,去蒼術、防風、松節,加生苡仁、木瓜;脊椎僵直關節不利者,去牛膝、蒼術,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膠9克(鹿角片、鹿角霜亦可),白僵蠶、羌活各12克;舌苔白厚膩者,去熟地,或加砂仁3~5克,藿香10克。中運不健,脘脹納呆者,可加陳皮、焦麥芽、焦神曲各10克;出現熱象者,可減少桂附用量,可加黃柏10~15克,秦艽15~20克,生地20克。
【療效】治療尪痹32例,顯效4例,有效24例,無效4例,有效率為87%。
2、蠲痹飲
【來源】欒炯,《遼寧中醫雜志》(6)1991年
【組成】制川烏18克,制附片12克,麻黃6克。黃芪30克,蒼術、細辛各10克,苡仁、桂枝、仙靈脾、威靈仙、制南星、地鱉蟲、虎杖各15克,雷公藤2片,日服3次(湖北黃石市制藥廠生產)。
【用法】方中川烏、附片要久煎以除其毒副作用。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30天為1療程。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功能障礙,關節畸形,生活不能自理等。
【加減】如風甚者加羌活、獨活、防風、秦艽;濕甚者,加防己、萆薢、澤瀉、蠶砂;腫甚者,加木通、茯苓、皂角刺;寒甚者,加肉桂、干姜、草烏;化熱者,加石膏、知母、寒水石、黃芩、黃柏、忍冬藤、生地、赤芍、丹皮;痰瘀互結者,加半夏、白芥子、山甲片、桃仁、紅花、丹參、制乳沒;氣血不足者,加熟地、桑寄生、續斷、狗脊、杜仲、骨碎補、牛膝;腎陽虛者,加肉桂、鹿角片、巴戟天。
【療效】治療76例,經治療關節功能改善或正常,類風濕因子,血沉恢復正常計35例(占46.09);顯效,受累關節腫痛明顯好轉或消失,血沉、類風濕因子滴度降低或恢復正常,但關節腫痛尚未消失,計27例(占35.5%);有效,受累關節疼痛,或腫痛好轉,計12例(占15.8%);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7.4%。
3、蠲痹通絡湯
【來源】張祥德,《中國醫藥學報》(3)1988年
【組成】生黃芪30~60克,制乳香、制沒藥各12克,當歸、白芍、地龍各15克,桂枝12克,制川烏12~15克,生甘草10克(與川烏先煎40分鐘),天南星12克,土茯苓30~90克,五虎追風散3~5粒(吞服)。
【用法】上藥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溫服,五虎追風散,每日2次,每次服3~5粒(每粒合散劑約0.25克左右)。外用十味散熱敷患處。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加減】風濕熱痹加生石膏30~90克(先煎),知母12~15克;風濕寒痹,加制草烏12~15克(先煎40分鐘),生麻黃9~12克,細辛6~9克;寒熱夾雜痹,加知母;痰凝血瘀痹,加白芥子、甲珠、露蜂房各12克,土鱉蟲12~15克;大便秘結,加生大黃;咽喉腫痛,加山豆根、板藍根;風盛竄痛,加防風、威靈仙;骨節腫甚,加萆薢、蒼術;病在上肢加桑枝、羌活;病在下肢加牛膝、獨活;病在肩頸加葛根、姜黃;病在腰脊加續斷、桑寄生;肝腎虧虛加熟地、枸杞子。風寒濕和痰凝血瘀兩型配用十味散外治。
【療效】治療103例,結果近期緩解42例(占40.7%),顯效35例(占33.98%),好轉21例(占20.39%),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15%。遠期療效,追訪88例(占80.58%),3年內仍保持緩解標準者29例(占34.94%),顯效者27例(占33.53%),好轉者25例(占30.12%),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為97.59%。
4、益氣通痹湯
【來源】張選志,《中醫雜志》(5)1990年
【組成】附片、桂枝各15克、黃芪、黨參各30克,川芎20克,沒藥、乳香、防風、羌活、獨活、甘草各15克。
【用法】上藥用冷水浸泡1~2小時,沸水文火煎約2小時,每劑煎約300毫升,日分3次溫服。
【主治】高原痹證(包括急性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
【加減】行痹加蒼耳子、天麻各10克;痛痹加麻黃12克,細辛6克;著痹加蒼術15克,苡仁30克;氣血雙虧加雞血藤30克,當歸15克;肝腎陰虧加女貞子、旱蓮草各30克;腎陽虛加仙茅、仙靈脾各15克;熱痹加忍冬藤、紅藤各30克;痛風加威靈仙、防己各15克。
【療效】治療122例,服藥最少6劑,最多135劑,平均服37.5劑,結果治愈26例(占21.3%),顯效34例(占27.9%),好轉58例(占45.9%),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95.1%。
5、流氣止痛湯
【來源】孟琳昇,《浙江中醫藥》(3)1979年
【組成】木瓜、烏藥、陳皮、香附、郁金、鉤藤各12克,雞血藤30克,川芎、柴胡、乳香、沒藥、絲瓜絡各9克,木香、蜂房各6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氣痹,證見肢體關節酸楚、麻木、重著、疼痛或兼胸滿脅痛、頭眩噯惡,或泛酸苦等。脈沉弦細滑為多,痛劇則弦緊,舌質淡紅或紫,或挾紫斑,苔薄膩或灰,但以潤滑為主。可見于多種痹痛,如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滑囊炎、腱鞘炎,以及未消神經炎、神經根炎、坐骨神經痛、閉孔神經痛、周圍神經挫傷、低血鈣、腰肌勞損等。
【加減】如見陰虛兆,舌絳苔少者,加元參20克;肝氣犯脾胃者,加青皮、枳殼或佛手、香椽各12克;瘀象明顯者,加土鱉蟲6克,桃仁12克;麻木為主者,加木耳12克;挾風者,加海桐皮12克。
【療效】治療62例,痊愈(肝郁癥狀消失,痛、麻、酸基本控制,一年內無復發者)33例,顯效(肝郁癥狀基本消失,痛、麻大部分控制,或雖有復發,再經治療仍有效者)21例;好轉(肝郁癥狀消失,痛、麻癥狀有所減輕)8例,總有效率達100%。其中治愈顯效率為87.1%。
6、加減痛風方
【來源】汪履秋,《江蘇中醫》(2)1990年
【組成】生麻黃8克,制蒼術10克,桂枝8克,防風、防己、威靈仙、制南星各10克,雞血藤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全蝎3克,雷公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加減】若寒邪偏甚者,加熟附子、制川烏各10克;熱邪偏甚者,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忍冬藤、虎杖各30克;氣血虧虛者,加黃芪15克,當歸、白芍各10克;肝腎不足者,加熟地、鹿角片各12克;風勝游走加白芷、羌活;濕盛漫腫,加苡仁、大腹皮;周身關節疼痛,加千年健、伸筋草、絡石藤等,同時按部位加引經藥。
【療效】治療50例,服藥60~180天,結果痊愈1例,顯效21例,好轉2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4%。
7、桂枝活絡湯
【來源】徐心仁,《新中醫》(4)1987年
【組成】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參各30克,當歸12克,乳香、沒藥、炒穿山甲各10克、蜈蚣2條,秦艽2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主治】痹證。
【加減】如寒濕阻絡,加制川烏、制附子、麻黃、細辛;濕熱阻絡,去當歸、白芍、穿山甲,加石膏、知母、金銀花藤、黃柏、防己、牛膝、蒼術、苡仁、地龍;寒熱錯雜,加制附子、制川烏、石膏、滑石;口干加生地;口苦加黃柏;瘀血阻絡,加紅花、松節、元胡、炙水蛭;肝腎兩虛,加杜仲、熟地、續斷、巴戟、補骨脂;痰濕阻絡,去白芍,加苡仁、萆薢、半夏、茯苓、白芥子;關節腫脹積液,加麻黃、白芥子;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雞血藤、當歸、首烏;氣陰(血)兩虛,加黃芪、太子參、麥冬、五味子、制首烏。此外,結合病變部位及癥狀特點加減:上肢痛加羌活、桑枝、威靈仙;肩關節痛加防風、姜黃;下肢痛加牛膝、獨活、千年健、海桐皮;腰痛加杜仲,枸杞、巴戟;足跟痛加肉蓯蓉、補骨脂、枸杞,重用白芍;四肢痛加羌活、獨活、防風、姜黃、千年健;肢體麻木加黃芪、雞血藤、天麻、栝蔞、膽星;但麻不木為氣虛,重用黃芪,但不寐為濕痰死血,加風化硝、姜汁、半夏;關節僵直畸形,加全蝎、骨碎補、虎骨(或豹骨、猴骨)、鹿角膠;皮下紅斑加生地、丹皮。
同時隨證配用外治方:①熏洗方:川烏、草烏、威靈仙、甘松、舒筋草、防風、白芷。上肢加姜黃、桑枝;下肢加牛膝、千年健、五加皮。煎水趁熱熏洗患處(濕熱痹忌用);②外洗方:黃柏、蒼術、牛膝、苡仁、金銀花藤。煎水待溫洗患處,適用于濕熱痹;③止痛擦劑:生半夏、生南星、生川烏、生草烏,加50%酒精浸泡1周,外擦患處。有明顯消腫止痛作用。
【療效】治療130例,臨床治愈67例,顯效28例,好轉24例,無效11例。總有效率達91.5%。療程:最長186天,最短3天,平均21天。
8、蠲痹六蟲湯
【來源】程爵棠,《江蘇中醫》(1)1982年
【組成】炙全蝎(研沖)、炙蜈蚣(研沖)各1.5~3克,炙蘄蛇4.5克,炙蟅蟲6克,鹿含草、尋骨風、制川烏、制草烏各9克,僵蠶10克,制附子、桂枝各6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則2劑),日服3~6次,溫服。
【主治】痹證(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肥大性脊椎炎等),證見肢體關節疼痛,遇陰雨或寒冷天氣疼痛尤著,或腫脹疼痛,甚則關節屈伸、轉側不利,或肢體關節功能活動嚴重受限,或強硬僵直、筋縮內卷、關節變形,手不能抬舉提物,足不能履步,脈弦細或沉弦。
【加減】病初起,去全蝎、蜈蚣、附子,加秦艽、威靈仙、羌活、防風;病發上肢者加羌活、片姜黃;發于下肢者加獨活、牛膝、木瓜;關節腫脹不紅,或關節變形者,重用尋骨風,加鉆地風、炙蜣螂、狗脊、鹿角膠、伸筋草;或減制川草烏;筋脈攣急或兼陰虛者,加炒白芍、枸杞;脈細、舌淡紅而嫩者或兼血虛者,加雞血藤、首烏、地骨皮;肢冷畏寒,脈沉遲而緊者加仙靈脾,重用附子、桂枝。
【療效】治療頑痹157例,年齡均在40歲以上,病程1~10年不等。其中痊愈141例,顯效12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