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誰在瓜分網絡游戲的利益蛋糕
“唉!又沒錢了!”正在《魔獸世界》中玩得高興的宋寒一拍腦袋,隨后取出了一張在報刊亭買來的“點卡”,給自己的賬號充值,繼續上線。
“60元的點卡差不多能玩10天左右吧。”宋寒告訴筆者,“我基本不在上面買裝備,只是花‘在線時間’的錢。”
當今中國,像宋寒這樣的網絡游戲玩家保守估計有6000萬人左右,雖然網絡游戲當中大部分是免費游戲,但很多游戲玩家還是逃脫不了網游運營商精心編輯的道具消費。在這些網絡游戲的玩家中,大多數玩家基本上每月都會掏腰包來維系自己在游戲中角色的成長,只有極少數玩家從來不在這上面花一分錢。就是這些網游玩家,支撐起陳天橋的“傳奇世界”、史玉柱的“征途”,造就了中國每年幾十億元的網游市場規模,讓“網絡游戲”這塊蛋糕在中國市場越做越大。
運營商是最大組織者和受益者
當宋寒把60元人民幣換成點卡充值到自己的網游賬號時,可能沒有想到,一連串的人正在“瓜分”著這筆收入。
北京史克威爾-艾尼克斯中國互動科技有限公司制作人李波先生告訴筆者,60元的點卡,零售商可能會賺4至8元左右。剩下的錢,各級代理商差不多也會拿到同樣的數額。其余七八成利潤,都被“盛大”、“九城”這樣運營商賺走了。
具體情況遠非如此簡單。在網絡游戲這條產業鏈中,開發商、運營商、銷售代理商、零售商是主要構成環節——
開發商研發出一款游戲后,將版權賣給運營商,同時為該游戲后期的維護和運營提供技術支持,并享受運營商的收益分成;運營商主要負責游戲后期的包裝、宣傳和運營,將游戲推廣到市場,主要以出售“點卡”的形式從玩家獲取利潤;在“點卡”的銷售中,各地、各級的代理商是主要力量,他們以折扣價從運營商手中批發,再加價轉給零售商或者網吧。此外,伴隨電子貨幣的日漸成熟,游戲付費還增加了手機、網絡銀行等形式。
“在當前中國的網游市場上,游戲開發商的規模通常比較小,往往要依附于運營商;而有些運營商則干脆組織自己的研發團隊,免去購買游戲版權和收益分紅的支出,運營商實際成為目前游戲行業最大的組織者和受益者。”資深游戲制作人,上海唯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劉剛先生指出。
李波給筆者粗略地算了這樣一筆賬:以一款中等休閑游戲為例,研發團隊大致需要30至40人,研發周期在一年半左右,成本差不多600萬至800萬元。而游戲走向市場之后的技術維護成本,則在每月30萬至70萬元不等(視人員多少而定)。這樣一款游戲,如果玩家反映不錯,每月的營業額大概能夠達到上千萬元。
營利:時間-道具-置入廣告
已經參加工作近三年的張波,從高中開始接觸網絡游戲,他戲言,“自己是看著中國網絡游戲長大的”。從最初的《石器時代》,到《金庸群俠傳》、《紅月》,再到《傳奇》、《傳奇世界》,直到現在的3D游戲《魔獸世界》,他都如數家珍。
提起近十年的“網游生涯”,張波感慨:“現在的網絡游戲越玩‘人性化’了。原來,只要想玩網絡游戲,都得花錢,沒錢你就上不了線,練級也大多是簡單的‘打怪’,打得我想吐,邊打還邊心疼錢;后來網絡游戲開始不要錢了,只要你不追求特殊的道具物品,單是在里面逛一輩子都不用花一分錢;最近我玩了一款游戲,聽說運營商通過里面的置入廣告賺錢,這樣的話,玩家的‘負擔’就更小了。”
張波的感受正體現了網絡游戲營銷方式的幾次重大變化——“最早出售游戲道具的網絡游戲,應該是由智冠和華義兩家運營商開啟的。”李波回憶,“2004年《巨商》推出伊始,開始嘗試道具出售的單一營利模式,成為國內第一家‘免費’的網絡游戲;2005年,國內陸續有公司跟進這一新的運營方式。其中,以盛大公司宣布自己旗下游戲免費的影響最為深遠,這使得游戲時間免費成為了一種潮流。”
從時間收費到道具收費,只是“蛋糕”的做法變了,蛋糕卻絲毫沒有因此變小。游戲運營商充分把握玩家的心理,推出了種類繁多的增值服務,不斷挖掘潛在市場。
以前就算24小時上線,一個月也就幾百元,想多花也沒地方了;現在不一樣了,你有錢,幾千元一眨眼就能花完,像某游戲中的“闖天關”,正常打需要3個月的時間;而現在,你拿出三四千元買游戲運營商提供的特殊道具,3天就可以升級。
“在網絡游戲里,身份等級是一種象征,因此,一個月花三五萬元的不在少數。”一位正在網吧玩游戲的玩家這樣說。而作為一名女性玩家,張麗更愿意花錢買些另類絢麗的服裝、頭飾道具,覺得這樣在虛擬世界中很酷,很有個性。
目標軟件公司副總王瑩告訴筆者,目前該公司旗下的五款網絡游戲中,有一款是按游戲時間收費,其余四款都以道具收費。網絡游戲不花錢就能玩了,同時,“值得”花錢的地方也更多了。游戲免費并沒有從根本上影響網游運營商的收入。
游戲網站、專業玩家、游戲代言都來吃蛋糕
盡管運營商一直是網絡游戲市場的最大受益者,但隨著市場的不斷擴大和成熟,分吃“網游”這塊蛋糕的人也日漸多了起來。
李先生是北京某公司的員工,從上大學的時候便開始接觸《大話西游》。雖然這款網游是以在線時間為收費方式的,可除了頭幾個月,他再沒有花過一分錢。而且,每年還能有萬元左右的“固定收入”。
“在《大話》里,可以用你的游戲幣兌換在線時間。170萬游戲幣可以兌換50點,能換取大概12個小時的游戲時間。知道怎么‘打錢’,還去買點卡干嗎?”李先生有些得意。
筆者觀察,李先生在游戲中進行了一種叫做“跑環”的活動,隨著李先生的人物在游戲中不斷穿梭,大概40分鐘后,李先生的“錢袋”中便多出了200萬游戲幣。
“我這個速度是鍛煉出來的。新手玩家可能要用兩個小時,還未必能夠順利完成。打出了游戲幣就可以換在線時間,用不了的,還可以賣給別的玩家,換成人民幣,這比他們自己去買點卡便宜。”李先生說,4000萬游戲幣能賣100元人民幣。大學階段,他就是以這種方式為自己賺夠了生活費,“我每天大概上線十幾個小時,大概會有60元左右的收入。”
在網絡游戲的玩家中,像李先生這樣的“商販”不在少數,有些人甚至低價(500元~700元每月)雇用多人為自己打“金幣”或“裝備”,然后賣給別的玩家,“發展”成了小有規模的“金幣公司”。
游戲人物的級別和威力,游戲任務的領取和完成,以及競技類游戲的技巧,是網絡游戲的幾大亮點。很多玩家針對這些特點,“努力鉆研”,或撰寫游戲攻略在相關雜志上發表,或上傳自己的精彩游戲視頻,或干脆出賣勞力幫別的玩家練級,都可以得到不菲的回報。
李波透露,除了這些自發的玩家分享網絡游戲帶來的收益以外,網絡游戲還帶動了出版、網站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計算機與生活》、《網絡游戲秘笈》、《家用電腦與游戲》,諸如此類的網游類雜志在全國比較有影響的,大概有十余家。他們以提供稿費的形式發表“專業玩家”的游戲攻略和秘笈,靠出售雜志和代理相關廣告獲取收益。而像新浪、網易等國內門戶網站,也幾乎無一例外地開設有網絡游戲專區,有些則辦成了純粹的游戲網站(如“17173”),他們以專區的大小和涵蓋的內容為標準向游戲運營商收取廣告費用,獲得網站合作的費用代價,在幾萬到幾百萬元之間不等。
私服、外掛非法吃蛋糕
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自從網絡游戲的經濟利益進入了公眾的視野,形形色色想通過非法手段在這一市場分一杯羹的人也越來越多。在這些手段里,以私服和外掛最為典型。
提起私服,宋寒可謂深受其害:前兩年玩《傳奇》為了省錢,宋寒就找到了一個“私服”,由于游戲內容和方式與官方服務器沒有任何的區別,他便在這里開始了對自己“傳奇人物”的“經營”。不知道熬了多少個通宵,打了多少的怪物,花了多少的網費,他的人物終于在這個虛擬世界中小有名氣,身上的很多裝備也成了很多玩家艷羨的對象。可惜好景不長,有一天這個服務器忽然被封了,“因為是私服,不受法律保護,我的那些頂級裝備就這樣全沒了!”時至今日,宋寒說起這段經歷還有深深的痛惜。
張波曾經對某款賽車游戲很感興趣,但現在提起來他卻不禁皺眉:“外掛太多了,哪個房間都有,游戲一開始就像飛一樣,我一圈還沒跑完呢,他三圈都到終點了,你說這游戲還有什么意思。”
“‘私服’就好像一張盜版軟件,內容和形式跟正版沒有什么區別,你也可以用,可一旦出現問題,就沒人管你了。而且,相對于網絡游戲所投入的開發運營成本,‘私服’只需要一臺服務器就夠了。”李波比喻。
“‘私服’和‘外掛’都是一種未經版權擁有者許可或授權的侵權行為。”一直關注網絡游戲相關法律關系的上海切問商務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諾維律師事務所刑事訴訟顧問薛昌說。
他認為,網絡游戲中的每一個ID都傾注著玩家的心血與精力。對于正規運營商的玩家來說,有法律作為其基本保障;而在私服中,玩家的努力根本沒有任何保證。外掛的具體危害主要是作為一種游戲的附加程序,破壞網絡游戲正常運行和游戲平衡,危害其他用戶對游戲的正常使用或者損害游戲的公平。使用外掛是一種對主服務器的欺詐行為,也是一種私自增加虛擬財產的行為,更是一種違法的行為。
根據薛昌的調查,“私服”、“外掛”目前在中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地下產業,逐步走向了體系化、規模化。“私服外掛”的危害性并不僅僅體現在使網游廠商蒙受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還在于如果放任這種現象繼續發展,將危及到整個網游產業的正常發展。
鏈接:
私服:就是盜用游戲源代碼,私自架設盜版網絡游戲服務器,此服務器中運行的程序與合法出版的網絡游戲的底層程序相同,又借合法出版的網絡游戲宣傳優勢,非法運營,謀取私利。
外掛:是指未經版權擁有者許可或授權,破壞合法出版,破壞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互聯網游戲作品的技術保護措施,修改作品數據、私自架設服務器、制作游戲充值卡(點卡),運營或掛接運營合法出版、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互聯網游戲作品,從而謀取利益、侵害他人利益的行為。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