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罪案件審結后的民事案件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作者:吳梅艷 發布時間:2013-03-25 08:21:28
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審結后提起的民事訴訟案件,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每個法院的做法不一致,學術界也是意見不一致。筆者認為,應該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一、我國目前立法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規定:“因對于被害人因犯罪行為遭受精神損害而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規定:“根據刑法第三十六條和刑事訴訟法第七十七條以及我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第一條第二款的規定,對于刑事案件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精神損失提起的附帶民事訴訟,或者在該刑事案件審結以后,被害人另行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范圍問題的規定》、《關于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刑事案件被害人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民事訴訟問題的批復》只是規定了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受害人不能因精神損失提起訴訟以及在刑事案件審結以后受害人不能單獨提起精神損失訴訟,上訴兩個司法解釋都沒有規定在犯罪嫌疑人被起訴或者追究刑事責任以后,被害人會喪失精神損失賠償請求權。
二、刑事處罰不足以彌補對受害人造成的傷害
刑事處罰和民事制裁的根本立法目的不同,刑事處罰不足以彌補對受害人造成的傷害;精神損害賠償金是針對自然人因人身權益受損所引發的精神痛苦的補救。精神損害賠償具有補償性,在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可以使用精神損害賠償。目的在于對受害人的撫慰和對加害人的制裁,其功能具有多重性。對肇事者的刑事處罰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精神損害。
在交通肇事罪中,受害人遭受肇事者的犯罪行為侵害時,其精神遭受損害是必然的,尤其是對受害人某些人身權的侵害,會給受害人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這些精神痛苦可能會伴隨受害人終生。盡管肇事者被判處刑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對受害人精神撫慰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彌補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創傷。公訴案件強調社會普遍利益的維護,強調公訴機關可以代表受害人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社會利益的多元化和受害人的獨特要求。這時,以精神損害賠償金的方式對受害人給與精神上的補償則是必要而正當的。
三、排除精神損害賠償有違公平原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之規定,自然人因民事侵權而遭受精神損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精神損害賠償。然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2002]17號司法解釋之規定,如果自然人遭受了犯罪行為侵害,卻不能提起精神損害賠償之訴。犯罪行為在本質上也是一種侵權行為,而且是一種更為嚴重的侵權行為,受害人因犯罪行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比起因一般民事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精神痛苦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在實踐中就會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對較輕的民事精神損害賠償之訴予以受理,對較重的刑事精神損害賠償之訴反而不予受理;受害人遭受較輕的民事侵權所獲得的賠償可能比遭受損害較大的犯罪行為侵害所獲得的賠償還要多。這種規定,有違法律的公平正義之精神。
四、從法律層面解釋
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是兩種并列的責任,二者不具有相互包容或者互相替代的關系,因此,侵權人承擔刑事責任后免除(或者減輕)其民事責任沒有任何法律依據。
而《侵權責任法》第四條第一款該問題已經 做了明確的規定:“侵權人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行政責任或者刑事責任的,不影響依法承擔侵權責任”;第二十二條規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他人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中,如果駕駛員已被追究交通肇事刑事責任的,不影響受害人主張精神撫慰金的權利,及在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審結后提起的民事訴訟案件,應該適用精神損害賠償金。
編輯: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