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浩如繁星般龐雜炫目的茶葉大家族中,我們普通人所熟悉的不過百之一二。尚有為數眾多的優秀茶品,如深谷幽蘭一般,在我們的視線之外,在遠離喧囂的角落里,靜靜地綻放。直到有一天,我們無意間領略到他們的風采,才感嘆生活中竟有如此美好的存在。
安吉白茶,就是這樣一款如隱士般存在的茶中仙子。
近些年來,隨著普洱茶的熱潮漸漸退去,白茶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你也許聽說過,白茶“一年茶,三年藥,七年寶”的傳頌。白茶既是一款具有獨特風味的茶品,也對健康大有裨益,更是越老越珍貴的收藏佳品。然而,安吉白茶,卻并不是白茶,而是綠茶。就像大紅袍并不是紅茶,而是烏龍茶一樣。這多少讓不太懂茶的人們有點摸不著頭腦。
要把這件事弄清楚,先要了解中國茶葉的分類方法。一般來講,最為常見的茶葉分類方法,是按照茶葉發酵程度劃分的六大類,其中包括不發酵的綠茶、微發酵的黃茶和白茶,半發酵的烏龍茶(青茶)和紅茶,以及全發酵的黑茶。
六大茶類的劃分,其實是制茶工藝上的區別。長在任何一顆茶樹上的茶葉,都可以被制作成這六大茶類中的任意一個品種。只不過,經過無數代智慧的累積和無數次耐心的嘗試,我們的老祖宗們逐步摸索出了對于不同茶葉品種的最適合的加工方式。于是產在西湖的茶葉被制成了龍井,產在桐木關的茶葉被制成正山小種,產在福鼎的茶葉被制成白毫銀針,產在安溪的茶葉被制成鐵觀音。
在六大茶類里,綠茶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從歷史沿革,到品類數量,再到受眾規模,綠茶都大大超出其它茶類。和白茶的日光萎凋、不炒不揉加工工藝不同,綠茶的制作多了殺青和揉捻,尤其是大多數綠茶的加工會采用的炒青工藝,是用大鐵鍋炒出來的。安吉白茶就是經過這樣的綠茶加工工藝制作而成。之所以它被稱為白茶,是因為它在生長的過程中有階段性的白化現象。
安吉白茶產于浙江省安吉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早在北宋年間,徽宗趙佶所著的《大觀茶論》中就已經有了對于安吉白茶的記載,稱贊它“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
安吉白茶樹為茶樹的罕見變異,它在早春發出的嫩葉玉白,隨著溫度上升,葉片從白綠相間逐漸轉為全綠。優質的安吉白茶,都是采自獨特的珍稀良種“白葉一號”。而品質最好的“白葉一號”則必出自它的原產地,安吉。除了核心產區的保障之外,安吉白茶的采摘必須在其不到20天的白化期間完成,一旦茶葉轉綠之后,便不再能被稱為安吉白。
上乘的安吉白茶條索修長,弧線優美,酷似鳳羽。芽葉嫩綠中又透金黃,沖泡后葉白脈翠,湯色清澈明亮。安吉白茶富含人體所需的18種氨基酸,氨基酸含量高達10.6%,為普通綠茶的3-4倍。而茶中的多酚類物質則大大低于其他綠茶。因此茶湯口感鮮甜爽滑,不苦不澀,并有隱隱的花香。所以,人們稱贊安吉白茶有“鮮如雞湯,花若幽蘭”的品質特征。
當你擁有一個慵懶的周末午后,或是緊張工作的片刻閑暇,便可以取出玻璃杯,投入安吉白茶,將80度的開水緩緩注入杯中,一睹纖柔的芽葉在水中輕輕舒展,慢慢旋轉,如翩翩起舞的婀娜少女一般。然后,呷一口金黃帶翠的茶湯,任由鮮醇的撫慰將味蕾從睡夢中喚醒,在悠婉綿長的回味中,任由身體慢慢松軟下來。于是,在升騰的花香茶韻中,我們的心,也隨著杯中的仙茗,一同靜靜地綻放開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