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藤
又名雙鉤、薄鉤藤、嫩鉤藤,為茜草科常綠藤本植物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莖葉,為清熱平肝,息風降壓良藥。
中醫認為,鉤藤性味甘,涼。歸肝、心包經,有息風止痙,清熱平肝之功,適用于頭痛,眩暈,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本品性味甘涼,入肝,心包二經,有和緩的息風止痙作用,又能清泄肝熱,故用于熱極生風,四肢抽搐及小兒高熱驚風癥,尤為相宜。其不僅善于熄肝風,而且又能清肝火,平肝陽,疏肝郁,對于肝郁氣滯,或肝經有熱,脅肋疼痛,頭脹頭痛,目赤腫痛,頭目眩暈等也卓有效驗。
《本草綱目》言“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藥理研究表明,鉤藤有降壓、鎮靜、抗癲癇和抑制腓腸肌痙攣的作用。鉤藤煎劑或鉤藤堿等給動物灌服,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阻滯交感神經和神經節,擴張外周血管,使血壓下降,心率減慢。由于外周阻力降低,從而血壓下降,隨著血壓的下降,頭暈、頭痛、心慌、氣促、失眠等癥狀亦相應減輕或消失。
【對藥選介】
1、天麻與鉤藤
天麻、鉤藤二者均有平肝息風、平肝潛陽之功,可治療肝風內動、肝陽上亢之證。但鉤藤性涼,輕清透達,長于清熱息風,治療小兒高熱驚風、熱極生風。天麻甘平質潤,清熱之力不及鉤藤,但甘平滋潤,養液緩急,對寒熱虛實各種原因所致的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癥皆可應用。
天麻、鉤藤二者均有平抑肝陽,平熄肝風之功,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天麻甘平質潤,藥性平和,為治療眩暈要藥,可治療各種眩暈。鉤藤藥性寒涼,善清泄肝熱,多用治肝陽上亢,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眩暈。
天麻、鉤藤二者均能平肝陽,息肝風,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但天麻性質平和,可治療各種頭痛。鉤藤藥性寒涼,主要用于肝陽上亢、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
天麻、鉤藤二者均能平抑肝陽,治療肝陽化風,痰瘀阻絡所致的中風。但天麻既可祛風通絡,又能滋養陰液,對風中經絡之癥用之較宜。鉤藤重在平肝陽,清肝熱,對肝陽化風所致的風中經絡用之甚佳。
2、羅布麻與鉤藤
羅布麻、鉤藤二者均有清肝瀉火之功,為治療肝火上攻所致頭目眩暈,煩躁失眠常用藥。羅布麻尚有利尿之功,可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鉤藤有熄風止痙之效,可治療驚癇抽搐等。
【治療方選】
1、鉤藤片(中成藥):本方為鉤藤總堿組成的糖衣片。口服,一次10~20mg,一日30~60mg。可降血壓,用于各期高血壓病。
2、天麻鉤藤顆粒(中成藥):方由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首烏藤、茯苓等組成。開水沖服,一次一袋,一日3次,或遵醫囑。可平肝息風,清熱安神。適用于肝陽上亢所引起的頭痛、眩暈、耳鳴、眼花、震顫、失眠;高血壓見上述證侯者
3、羅布麻降壓片(中成藥):方由羅布麻、夏枯草、鉤藤、澤瀉、珍珠母、牛膝、山楂、菊花等組成。口服。一次4~6片,一日3次。可平肝潛陽,息風活血,通絡止痛。用于肝陽上亢、瘀血阻絡,頭暈,目眩,頭痛,煩躁及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見上述證候者。
4、天麻眩暈寧合劑(中成藥):方由天麻、鉤藤、澤瀉、半夏、白術、茯苓、白芍、竹茹、川芎、甘草、陳皮、生姜等組成。口服,一次30ml,一日3次。可祛痰定眩,和胃止嘔。用于眩暈,惡心、嘔吐、舌淡,苔白滑。尢適用于美尼爾氏癥。
5、鉤藤決明顆粒(中成藥):方由黃芩、茺蔚子、鉤藤、夏枯草、決明子、茶葉等組成。開水沖服,一次15g,一日3次。可清熱瀉火,平肝明目。用于高血壓病肝火旺盛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脹牙痛等癥。
6、復方鉤藤片(中成藥):方由鉤藤總堿、蜜環菌粉、向日葵盤、桑寄生150g黃精、夏枯草、葛根、酸棗仁、菊花、牛膝、山楂、制何首烏、石決明、女貞子等組成。口服,一次2~4片,一日3次;或遵醫囑。可滋補肝腎,平肝潛陽。用于肝腎不足,肝陽上亢,眩暈頭痛,失眠耳鳴,腰膝酸軟竺。
7、鉤藤粥:鉤藤10g,大米100g。將鉤藤擇凈,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為稀粥即成,每日1劑。可清熱平肝,息風止痙。適用于肝經有熱,頭脹頭痛,或肝陽上亢,目赤眩暈,驚癇抽搐等。
8、鉤藤薄荷湯:鉤藤、薄荷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清熱平肝,理氣宣肺。適用于百日咳,痙咳,咽癢咳嗽等。
9、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黃芩、梔子、益母草、牛膝、杜仲、桑寄生、茯神各10克,夏枯草、夜交藤、石決明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平肝潛陽,滋養肝腎。適用于高血壓,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肢麻震顫,失眠多夢,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等。
10、鉤藤煎:鉤藤30克,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同時取藥渣適量搗爛,外敷肚臍處,包扎固定,每日1換。可平肝降壓。適用于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