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
原文
49、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54、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55、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溫故而知新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今天應復習第四、六、七天的內容
復習請點擊文章鏈接
注釋
第49條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數的脈,這應該是表證呀。依法當汗出而愈,根據我們治療的這個方法呀,應該發汗,汗一出就好,這是一般的表證呀。脈浮數,浮為在表,數為有熱,這個表有熱的病呀就是太陽病。那么大夫不給吃發汗藥,而吃瀉藥,若下之,這是逆治了。那么這個下之則病變多端,這是取其一例。
如果誤下之后,“身重心悸者”,不可再發汗了。那么這個頭前我們講很多了,下之后,其氣上沖呢,那表證還存在,還是要解表,還要用桂枝湯了。他這都是反復地說,你不要守定一個,拿著個別情況當全體就是不對的。也有這樣的,下之后,傷了里了,虛其里了,所以外邊這個氣郁之而為濕,身重,就是這里頭有些濕,水份,停水了。咱們人身上這個營衛在體表老流行,那么停水就變成濕,身上有濕就沉。那么里虛血液就不足,血不足以養心就悸就跳。
這個心悸與心下悸不一樣的,這個書里心下悸都指著胃那個跳,胃跳都是胃有水。咱們頭前也講了,心下有水氣,就是有停飲了,這是在《金匱要略》上的,所以這個胃中有留飲,微者短氣,這個留飲少氣短,他這個壓迫這個,往上壓,橫隔膜受阻礙,人就短氣。這個停水多呢,甚者悸,心下悸。這個他說的不是心下悸,說的是心悸,就是心臟跳。這個血通于心呀,由于虛其里,這個胃氣虛呀,這個津液血液都要虛的,因為胃為水谷之海,營衛之源嘛。他要是一壞就不行了,這個是給他吃瀉藥,里頭沒病給他吃瀉藥,虛其里,不但外邊濕郁于表而體重,而且血虛于內而心悸。這樣子不要吃發汗藥了,不可發汗。
“當自汗出乃解”,這個他要津液逐漸回復,他自然就出汗,這個病就要好的。為什么要這樣呢?他這個下之后了,“尺中脈微”,這個微是氣血不足,具不足,這個脈微?!按死锾摗?,他是里虛造成的。“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須,當自汗出,他又一個須,當、須虛這都是含蓄的語意。是不是當大夫的就等著他自己恢復呀?也不是的。他這里頭告你不要再解表了,不要再發汗了,你要在這些方面注意的。他是里虛了,主要的他里不虛了,他就表里自和。所以他擱個當自汗出,須表里實,這個里頭呀都有一個讓你斟酌治療,可是這個征候呢他只是指一個身重心悸,這么一種征候,當然他沒舉全了,這兩個說明由于里虛造成外有濕郁,內有心悸,血不足。那么這個治療后頭有的,你像這個時候應該用這個,大概小建中湯比較好,小建中湯治心悸煩啊,也有桂枝加芍藥生姜人參新加湯,后頭也有??偠灾孟朕k法實里,里虛。補虛扶正的話,他這個血液津液自然就恢復的,那后頭有,所以在這只是告你不要再發汗了,應當使他津液復,須表里實,他就好了。
第50條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這個浮緊脈就是太陽傷寒脈,表實嘛。那么這個它表實,身上一定疼痛的,它受到毒素的刺激加上這個體液的壓迫,所以它疼的厲害。那么這個呢應該發汗,“宜以汗解之”。所以這個臨床啊,我們不能片面的看問題,看他脈浮緊身疼痛就吃發汗藥嘛?你還要看看脈。除了這個浮緊,你再看看還有旁的脈沒有,如果同時有遲,尺中遲這個脈都遲啊,就是浮緊而遲的脈呀,尺不是說尺中的脈遲而寸脈數,哪有那事啊,這血管就是一條,心一動脈一跳,脈一跳三部脈它全跳啊,這個脈跳那個脈不跳,沒那個事。他擱個“尺中遲”干什么呢?仲景的脈法呀,他是浮沉以候表里了,關的前后也候表里,這都是《金匱要略》里的: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關以上浮那準是表證,關以下浮上面不浮那就不是表證了。這個脈呀沒有至數上的不同,可有形狀的不同,這是肯定的。我們說的那個促脈,就是寸上浮所以他表不解嘛,那是表證。那這個呢,他特意擱個尺,仲景這個脈法呀,關以上候表,關以下候里,他特別提出來尺中脈遲,就是三部脈全遲,他提個尺干什么呢?告訴你這是里,此里虛,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說是脈內的營氣不足,血少的緣故。凡是津液虛血少的都不能發汗,這個發汗啊,亡失人體的體液是最厲害的,所以你亡汗也亡血,這后頭都要有的,我們慢慢的講。所以這個不能發汗,怎么辦呢?用上邊的那一條詮釋。雖然我們在臨床上遇到這個表證,看看都象發汗,你看看有不可發汗的情況沒有,如果有,這個汗不能夠隨便發。這兩條詮釋的是這個,應該怎么救治,后頭有的。這個脈遲正說明里虛,就是前面我說的新加湯啊,就治這個。后頭有的,現在先不管。
第51條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它是簡文啊,那桂枝湯它脈浮不,也脈浮。脈浮病在表這是肯定的,那就得用麻黃湯發汗嗎?這不一定的,這是個簡文,因為桂枝湯麻黃湯已經反復的說了,頭前都有了。那么就是脈浮無汗者,它起碼有個無汗,那么這類的表證必須用麻黃湯發汗,這是簡文,這書里面很多。
第52條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這跟上面的一樣,只是脈浮而數,桂枝湯也脈浮而數啊,那么如果自汗的話,要用桂枝湯,無汗的要用麻黃湯,這和上面是一樣的。而且表實證不光是無汗,頭疼啊,腰疼啊,骨節疼啊,這都是麻黃湯證,這是必有的,同時這個人惡寒。那么這兩條呢,它是同桂枝湯的一個劃分,那么就是以有汗無汗來說,但它這個含在里沒有明說,他這個書全是這樣的,頭前講過了,在這里就簡略了,但是讀書的人呢,到這個地方就不能止于句下,脈浮的就用麻黃湯,浮數的也用麻黃湯,就都錯了,不是這個事啊,因為他前頭說了,所以在這里簡約言之。
第53條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常自汗出者”,那這就是單獨一個證了,就是經常出汗的病人吶?!安〕W院钩稣摺?,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個汗出啊,就是咱們頭前開始講的中風證,陽浮而陰弱呀,按到脈里面才弱。那么這個汗出,這是由血管里頭傷于營啊,他說此為榮氣和,雖然關系到脈內之營,但是這個毛病啊,在營沒有什么責任,責任應該在脈外之衛,由于這個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這是什么意思,在這我把這個氣、血、營、衛跟大家說一說。
古人那,是這么來看人身的體液的,這個體液古人只能看到這么一點,古人不知道造血器官啊,他就知道飲食入胃,那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經過胃消化之后,它要進血管,古人這個他知道。那么化而為赤呢,古人叫做血。一進血管就是紅的,古人叫做血,出了血管古人叫做氣,這個血與氣呀都來源于飲食,這是古人的看法。那拿現在的意思呢,就是我們飲食入胃了,營養成份那,血管給它吸收出來了,然后輸送到人的周身,這個就是拿現在話說就是營養成份。那么古人給這個東西叫什么呢?叫精氣,這個精氣呀就是養人的精真之氣,人非它不能養,這古人也說的挺好,這個東西呀不到哪哪不行,但是他說的有點問題的,他說脾為胃行津液,輸送到四肢百骸,不到足足就不能行,不到手手就不能握,古人看的東西就是疏,不密,他就是概要的說,飲食入胃,在血管里頭色赤為血,就是其精者嘛。其悍者,不在血管里頭在血管外頭,那叫氣,古人這么看。
那么氣是什么樣呢?我說的這些都是《內經》上的你們看一看就知道了,看看《靈樞營衛篇》上就有。這個氣如霧露之蓋,就像下霧下露水似的,遍布人的周身,哪都是,甚至于潤澤皮毛,也都是氣的作用。如霧露之蓋,那就是指的津液。不過它不在血管之內,在血管外頭。古人也知道這兩個東西它互相起作用,這《內經》上也有啊,說:奪汗者亡血,奪血者亡汗。他也知道血管內外通透,這個他知道的很,你看你發汗大了血也沒有了,失血的人也沒有汗,再不能發汗。那么他說的營衛是什么呢?他說在血管里的作用,就是血的作用叫做營,營以周身嘛,也叫做榮,咱們這個書上是榮。那么血管外氣的作用呢,他叫做衛。所以就這個本體上說,就是血與氣。就作用上來,就是營與衛。就這么個東西,其實是兩個東西,不要有四個,它就是氣血,在基礎上就是氣血,就是我們飲食水谷化合物。當然在《靈樞》上講,也吸收天氣了。所以怎么這個氣來自于上焦呢,血管吸收了也得到肺,到肺了,他說受之于天。于天,就是指著天氣。王冰那個注他說先天,搞到腎上去了,不對的,那在生理上也講不通的。古人也知道這個氣的成輸,不但有水谷化合物,也有空氣的氧氣,這與現在講的生理也沒有什么大差別,但是它不夠細致,不像西醫那么清楚,但知道它的作用。知道它是養人的,作用在血管外頭的氣的作用叫做衛,在血管內的作用叫做營,古人這么個看法。
那么這一段是說,營衛是相附而行的,一點也不能離開。人如果常出汗,由于衛不和,就是血管外頭這個氣,不與脈內之營氣調和,于是乎,衛自出于脈外,營而自行于脈內。這個衛失去營就不固,就要出汗。營失去衛也不守,也是由里頭往外分泌體液,分泌津液,所以才常汗出。歸根到底這個毛病在哪呢?是在衛,而不在營,就是衛不與營協調了。
古人說那個協調啊就是血管通透作用,可沒明說,說得不像現在西醫解剖生理學那么仔細。那么這段呢就說明這些問題,他說為什么常自汗出,他說營氣本來是沒毛病的,這是外不諧,就是營氣外面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它本來血管外頭水分進血管里頭,血管里頭的水分也出外頭了,我們飲食營養成分都在血管里頭,它必須出血管才能營養組織細胞呢。組織細胞的廢物呢也得進血管里去才能夠排出,由小便排出,這種液體廢物。古人對這個也知道一些,不是一點不知道,但是這個話說的呀非?;\統,不夠細膩。那么這就造成什么樣呢?營自行于脈中,衛自行于脈外,自行就不行了,不調和了。它在脈外,咱們講營衛這個陰陽啊,古人講的很好,他說衛得有營,才能固于外,這個營由于衛外為固,才能守于內,他沒說血管通透作用,他只是說這個來說明,但是哪個也不能少哪個。如果它們兩個不調諧,那就壞了,非出汗不可,這一段就是這么個解釋。所以中醫就應該參考解剖生理,血管通透作用,那解釋得非常細膩、具體,明明這段書說的就是這個,我們要對生理上的情況更細致地了解,我們應該看看解剖生理學。桂枝湯從這段和下段,(可以知道)能調和營衛,他不出汗嗎,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桂枝湯起這個作用的。這是頭一節,說是“病自汗出者,”就是常自汗出的病,這類的病啊用桂枝湯可以解決的,這是由于衛氣不和。
第54條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這個病最常見了。
臟無他病,就是指的內臟沒有什么特殊的病,拿現在的話說,也不是肝炎,也不是肺炎等等的吧。就是有這么一種證候,“時發熱自汗出”。這個“時”呀就是定時,定時發熱自汗,那么經久不愈。“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這也同上條一樣,也由于衛氣不和。那先其時發汗,用桂枝湯就可以好的。先其時者,他定時嘛,假設說一天兩點鐘,下午兩點左右,要發熱汗出,你在兩點鐘以前給他吃桂枝湯準好。
這個我遇到很多,也是我一個朋友,他有一個廚子,二十年,就是這個病,就是到時候發燒,完了出一身汗,過去(以后)像好人一樣。他那個時候啊也研究一點中醫,他就給他吃這個藥,吃了就好了,回頭高興極了,他說這回可好了。這種病,二十年也太多了,這我頭一回聽說,但是在臨床上這種情況很多。有一些人啊老是怕桂枝湯熱,其實它不是熱,桂枝湯(證),你看看頭前,沒有一個不發熱的,這個也是時發熱。要是只汗出不發熱,桂枝湯還不行。那么現在呢大家有這么一個毛病,見到熱就不敢用桂枝,其實不對的。這個病很多,在臨床上很常見的。我在農村也遇到這么一個老太太,每天到 4~5 點鐘的時候,必要發燒,然后出汗,出完汗之后,也不發燒了,也不難受了。她是天天的,也是有很長時間了。這還是在那邊我給看的這個病。我給她開三付藥,吃了兩付藥就好了。這個很多,要注意這個。這就說明桂枝湯啊,不止治中風這個病型的表證,就是發熱、汗出、惡風、脈緩,它也能調協營衛。調理營衛,營衛不和呀,他舉這么兩個例子,一個,常自汗出,第二個,時發熱自汗出。這兩種情況全是營衛不協、營衛不調,那么這個書說是衛不和。桂枝湯專調營衛,治這種病的。那么用藥的方法呢?他那個不定時那個沒辦法了,那還是根據一般,早晚吃了。他這個有定時這個,在發作以前兩個小時最好,給他吃就可以好的。
因為這個地方你們回頭看看咱們講那個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什么里頭擱桂枝湯呢?就是“形如瘧,日再發”,就是定時發寒熱,不汗出,所以不是整個桂枝湯(證),不是只是營衛不調,還有因為不得汗出,所以他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我們講那個時候啊就引證這一條了。講到這個地方,回頭再看看,對于那條也就明白了,為什么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全是由于桂枝湯這個藥能治定時發熱而汗出,可以回頭看一看。
第55條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這同上邊啊,“傷寒脈浮緊,發熱無汗,自衄者愈”那一條可以對照著看。那么傷寒脈浮緊,這是表實證,應該發汗,就由于不發汗而致衄,那么這個血管充血達到一個相當程度,他非要破鼻子不可。那么這個致衄也有好病的,頭前那條就是的。要是不好呢?該吃麻黃湯還得吃麻黃湯,這個就是,這個就補充那條的不足了,那條這不是在這呢“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這不是個決對的,我方才講也這么講的,所以“脈浮緊、發熱身無汗”,這種表實證,有人需自衄而愈的,那么這一段呢,就是也有不愈的,就由于你不發汗,那么他這個充血是越來越盛,里頭就陽氣重了,越不發汗,陽氣越重,重到一個相當的程度,他就要自衄,這由于不發汗所致呀。那么這個時候啊,病雖然衄而不自愈,你還要用麻黃湯治療。這兩節你一看就明白了。所以,沒有一個它是一個,它不是固定的,這個病它是瞬息萬變的。有因衄就好的,有因衄不好怎么辦呢?該治還得治。這個就是補充那條。
版權聲明:注解來自胡希恕傷寒論講稿。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使用不當,請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