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為毛茛科植物烏頭 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
別名
附子、熟附子、側子、烏附子、烏附塊、黑順片、黑附子、明附片、熟附片
圖片
產地
主產于四川的江油、平武、綿陽等地以及陜西省。四川布拖、云南亦產。為栽培品。
性狀鑒別
鹽附子
呈圓錐形,長4~7cm,直徑3~5cm。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頂端有印陷的芽痕,周圍有瘤狀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可見充滿鹽霜的小空隙和多角形形成層環紋,環紋內側導管束排列不整齊。氣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順片
為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黃色,油潤具光澤,半透明狀,并有縱向導管束。質硬而脆,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
白附片
無外皮,黃白色,半透明,厚約0.3cm。
飲片
附片(黑順片、白附片)直接入藥。
淡附片
呈縱切片,上寬下窄,長1.7~5cm,寬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縱向導管束。質硬,斷面角質樣。氣微,味淡,口嘗無麻舌感。
炮附片
形如黑順片與白附片。表面鼓起,黃棕色。質松脆。氣微,味淡。
炮制
(1)附片、黑順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藥。
(2)炮附片:取凈河砂,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靈活狀態,加入凈附片,不斷翻炒,炒至鼓起并微變色,取出,篩去砂,攤晾。
(3)淡附片:取凈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盡,與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開后口嘗無麻舌感時,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篩去碎屑。鹽附子每100千克,用甘草5千克、黑豆10千克。
性味歸經
【性味】辛;大熱;有毒。
【歸經】歸心、腎、脾經。
功能主治
(1)亡陽欲脫。
(2)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之畏寒肢冷、陽痿、宮冷、尿頻。
(3)脾腎陽虛之脘腹冷痛、泄瀉、水腫。
(4)心陽虛衰之心悸、胸痹。
(5)寒濕痹痛,陽虛外感。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5g,先煎30~60分鐘,以減弱其毒性;或入丸散
注意事項
本品辛熱有毒,故孕婦忌服。不宜與半夏、瓜蔞、天花粉、川貝母、浙貝母、白蘞、白及同用。
相關配伍
(一)附子配伍解表藥
[代表方]麻黃細辛附子湯(《傷寒論》)。
[組成]麻黃、細辛、炮附子。[功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熱,頭疼身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二)附子配伍瀉下藥
[代表方]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
[組成]太董、附子、細辛。
[功用]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積腹痛。便秘腹痛,脅下偏痛,發熱,手足不溫,舌苔白膩,脈弦緊。
(三)附子配伍清熱藥
[代表方]越婢湯(《金匱要略》)。
[組成]麻黃、石膏、生姜、甘草、大棗、炮附子(“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功用]發汗利水。
[主治]風水,一身悉腫,惡風,脈浮而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四)附子配芳香化濕藥
[代表方]附子平胃湯(經驗方)。
[組成]炮附子、絲荃苤、厘登、陳皮、鰲垂、茯苓、淡干姜、甘草。
[功用]溫脾化濕,行氣和胃。
[主治]寒濕阻滯脾胃證。畏寒肢冷,胃腹脹滿,不思飲食,惡心嘔吐,噯氣吞酸,肢體沉重,怠惰嗜臥,大便溏薄,舌苔白膩厚,脈緩。
(五)附子配利水滲濕藥
[代表方]栝蔞瞿麥丸(《金匱要略》)。
[組成]栝蔞根,星瞳、蘧荃、薯蕷,炮附子[功用]溫陽利水,清熱生津。 [主治]上熱下寒之小便不利癥。口渴口苦,水濕內停,腰以下不溫,小便不利。
相關論述
1.《別錄》曰:附子生犍為山谷及廣漢。冬月采為附子,春月采為烏頭。
2.《博物志》言:附子、烏頭、天雄一物也,春秋冬夏采之各異。
3.《廣雅》云:奚毒,附子也。一歲為側子,二年為烏喙,三年為附子,四年為烏頭,五年為天雄。今一年種之,便有此五物。豈今人種蒔之法,用力倍至,故爾繁盛乎?
4.【修治】保昇曰:附子、烏頭、天雄、側子、烏喙,采得,以生熟湯浸半日,勿令滅氣,出以白灰裛之,數易使干。又法:以米粥及糟曲等淹之。并不及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