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我經常談“下一代ERP”,正在發生轉型的企業信息系統不僅有ERP,實際上任何企業信息系統,不論行業性的核心系統——核心銀行系統、核心保險系統、核心物流系統等等,還是職能性的管理系統——客戶關系管理CRM、供應商管理SRM、人力資源管理HCM、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等,都有“下一代”的問題,可以統稱為“下一代企業信息系統”。
(一)
企業信息系統從八、九十年代開始出現,第一代系統的特點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的業務問題,就形成了一個“企業信息系統”;這種方式下,系統通常存在于部門級或者業務單元級,服務某一部門或業務單元的需求,每個部門都要建屬于自己、給自己用的系統——例如財務部門用的信息系統就是“財務系統”,甚至在財務部門內,資金處用來管資金的信息系統就是“資金系統”,審計處用來管審計的信息系統就是“審計系統”;研發部門用的系統,就是“產品數據管理系統”,銷售部門用的系統,就是“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以此類推。從技術架構上,每個系統內自成緊密耦合的體系,各自為政,并都有自己的系統用戶界面,稱為“單體系統”。
用高內聚性的單體系統集成、融合多個業務單元或職能,跨職能稱為“企業”(enterprise,參見《企業數智化發展階段的科普 | 連ERP都沒搞好,搞個毛AI》),因而“企業資源計劃(ERP)”概念就是這樣來的——跨部門的信息集成,信息在一處輸入、多處使用,就是ERP的基本特點。
這一代企業信息系統的優點是:無須大量定制化開發,系統投入使用后,維護簡單,對技術人員依賴程度低,另一方面,預置業務功能的“套件式”系統作為“最佳實踐”被企業引進實施,讓企業適應軟件而非讓軟件適應企業,有利于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其缺點是跨系統的信息集成困難,而單體式系統內部比較死板,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這種模式從九十年代開始被企業大量應用,一直持續到今天也是企業信息技術應用的主流。
(二)
21世紀初,隨著企業中間件軟件(middleware)、業務流程管理(BPM)軟件以及企業服務總線(ESB)等概念的興起,用中間件軟件來自動打通多個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甚至用業務流程管理系統,以自動化工作流(workflow)來串接起多個系統的功能(參見《從中臺回到流程 |業務流程數字化仍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話題》),企業信息系統發展到了第二代。
我將這一代企業信息系統分為兩種模式:一是系統與系統之間通過中間件,實現數據打通和“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但是用戶界面仍然保留各個系統自有的界面;
二是前面一種模式基礎上的改進, 除了實現系統打通外,多個系統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串接起來,形成了新的系統用戶界面——打個比方,銷售合同處理流程過去需要在CRM系統、報價系統、產品系統、法務系統、財務系統等多個業務系統里進行操作,如果把相關系統中的客戶信息處理、價格處理、產品規格處理、合同條款審核、信用審核等等“服務”提取出來,按照業務流程組合成為一個新的“合同管理系統”,各個老系統仍然全量保留,用戶處理合同的動作不是在各個老系統中,而是在“合同管理系統”新系統中操作 。
第二代企業信息系統從2005年開始進入到主流應用,除了早些時候創立的獨立中間件軟件公司和BPM軟件公司外,例如Tibco、SAG,當時的幾家頭部企業軟件大廠:IBM、SAP、Oracle,都把中間件和BPM作為企業信息系統改造升級的重點,在用戶界面集成(門戶)、流程集成(BPM)和數據集成(MDM)等方面提供解決方案,參見《業務流程管理數字化的發展歷程和方案展望》,這個趨勢持續了十年直到2015年前后第三代開始出現。
其優點是解決了單體軟件的“信息孤島”、“系統煙囪”問題,缺點是技術開發復雜,對技術人員依賴程度高 ;BPM要求對單體系統進行一定的解耦,但是架構仍然比較“重”,難以靈活適應變化。
第二代算是一個過渡階段,雖然有少數大企業采用了這種模式來改造第一代系統,但是在全行業并未對上一代系統形成徹底的顛覆;今天這種模式已經逐漸式微了,不過,第三代系統的架構繼承了第二代的很多理念和技術。
(三)
2015年后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前端等關鍵賦能技術的發展,企業信息系統發展到第三代,其特點是:
- 數據和業務服務從老系統中解耦,放到“數據和數字化平臺(DDP)”上,參見《數字化和數據平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架構升級》
- 用戶界面調用業務能力,面向不同用戶角色及業務場景,形成移動APP、小程序及其他應用軟件等各種前端形式,也支持和各種線上平臺對接
- 開放平臺:接入外部API服務,并以API的方式對外部輸出
- 有些老系統被徹底解耦后就消失了;有些老系統大部分被解耦到平臺上,只保留數據模型,沒有了用戶界面;有些老系統還保留了部分未解耦的功能,保留部分功能的用戶界面,稱為“瘦核心”。
這一代企業信息系統在技術上受到互聯網技術的影響,DDP在國內一度被稱為“中臺”(或者說,中臺本身是個各執一詞、眾說紛紜的概念),吸收了互聯網公司以用戶場景為核心,敏捷迭代、數據驅動的應用開發特點。不過,大多數傳統企業業務的敏捷性、規范性、合規性,和互聯網公司還是有較大區別,我過去幾年里,曾經 多次撰文分析“中臺”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系。參見《用數字化否定信息化、用中臺否定ERP,都是在誤導企業》《“中臺”是怎么臭了大街的》。
第三代企業信息系統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基于整合的數據管理,數字化應用根據業務變化隨需而變,滿足用戶要求。然而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企業都或多或少有著企業信息系統的基礎,這些存量數字化資產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切換到第三代企業信息系統的架構模式,需要經歷一段系統解耦、業務轉型的過程——考慮到平臺的復雜性,中臺是通過解耦逐步形成的,那些說一下子就能把中臺建出來,真是煮大海的異想天開。在切換過程的很長時間里,老模式和新模式在同一個企業里是共存的,亦即所謂“IT雙模式”。
建設第三代企業信息系統的挑戰,不僅在于企業對于技術開發需求大量增加(近年來常見傳統制造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軟件開發工程師等技術人員一下子膨脹了好幾倍,IT團隊動輒數百甚至數千人),而且和前兩代相比,企業的數字化運作方式產生了實質性變化,需要構建新能力:
1、業務組件管理的能力,即微服務治理
2、數據管理能力,即數據治理
3、管理用戶體驗和用戶交付的能力,即產品管理
4、 基于平臺進行應用持續集成和交付,即DEVOPS
正是因為存在這些挑戰,并不是每個企業都能玩轉第三代企業信息系統。在現實中,存在這樣一些策略性選擇:
1,中小型企業既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源來構建DDP,他們的企業數字化手段采用第一代或第二代也許就夠用了。當前第一代和第二代模式下,也產生了很多新技術,方便企業低成本、快速實施,例如,單體應用變化為SaaS,中間件變化為API集成平臺,BPM變化為無代碼開發等。
2,企業的DDP究竟是由企業自研、自建,還是應用軟件公司來提供?國外企業軟件大廠的整個產品體系都在從應用軟件向提供平臺的DDP架構轉型,這類平臺產品前些年多稱為“云平臺”,最近這些年各家都給自己的云平臺起了個名字,無論是SAP、Salesforce、西門子、達索,還是國內的用友、金蝶,還包括樹根互聯一類的新創公司。企業在選擇這些平臺時,要考慮自己是否有足夠的技術開發資源來駕馭開發平臺?有些企業不滿意供應商提供云平臺的能力,或者顧慮到供應商鎖定的風險,選擇自己來自己搭建DDP。
3,企業的DDP究竟該覆蓋多大范疇 ,是全企業內無所不包、一個企業有一個DDP,還是不同職能領域有不同的DDP?這要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架構規劃。
(四)
在很多行業里都可以觀察到中國企業信息系統的代際進化。
例如地產行業,下圖是2010年某公司的地產信息化宣傳材料,這是典型的一代到二代的模式。雖然看起來有數據、流程和用戶界面集成的理念,但是應用系統仍然是按功能的條塊分割,而且,在那個年代真正實現了跨系統全面底層集成的企業案例落地的基本沒有,這個美麗的圖景也就只出現在銷售人員的宣傳中:
最近三年以來,地產行業數字化和十幾年前相比取得了顯著進步——僅以營銷領域為例,請看下圖,基于共享的數據和數字化平臺,面向客戶、面向銷售人員、面向銷售代理、面向案場管理、面向公司營銷管理等不同的用戶和應用場景,可以使用共同的業務和數據服務來開發數字化產品,這就是典型的第三代企業信息系統的模式:
(五)
同樣,在制造企業里,下圖這樣的架構圖是典型的第一代/第二代企業信息系統模式,各個IT系統:ERP、DMS、MES、PLM、SCM等等各司其職,系統與系統之間建立集成關系:
下圖是我幾年前畫的制造業向第三代企業信息系統架構轉型的設想(參見《再論中臺 | DDP帶來企業核心系統的革命》),打破系統界限,面向制造數據分析、移動應用 、HMI人機互動等不同的數字化場景提供服務:
這種基于用戶場景(use case)的數字化產品,而非基于流程管理的應用系統,在制造企業中可以開發出來很多用戶場景:
例如樹根互聯的產品理念也是包括了工業物聯網平臺,以及支持工業數字化產品開發的業務中臺:
來源:樹根互聯宣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