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歷史悠久,古代城池多次興廢變遷。
由于長江岸線南移和運河水道變化,古代城池位置大體經歷了一個由北向南、從蜀岡到平原的歷史變遷過程。從春秋吳國邗城—楚廣陵城—西漢吳國都城—三國吳廣陵城—東晉廣陵城—隋江都—唐揚州子城,雖經多次興廢修筑,但其位置都在蜀岡之上,以“唐城遺址”為基礎,且均為土城,城市性質都為軍事城堡。
唐末至南宋時期,由于戰爭時起,城池興廢變遷頻繁,城池位置,經考古挖掘顯示由蜀岡上向蜀岡下過渡階段,并出現蜀岡上下并存城池狀況,如唐代子城與羅城,宋三城。其中楊吳江都城、南宋堡寨城、寶祐城仍在蜀岡上唐子城范圍,而唐羅城、宋大城已伸展至蜀岡下南達揚州城南運河。
宋代,揚州為“淮左名都”,手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發達。從宋大城起,揚州城池已完全離開蜀岡,在平原建設城市,城市性質已變為內河港口與經濟文化兼容發展的都市。南宋揚州城是宋金、宋元戰爭的軍事前沿,南宋晚期形成了由大城、夾城、寶祐城構成的三城一體的“蜂腰城”。
元代,在揚州設置兩淮都轉運鹽使司,揚州成為兩淮鹽業集散地,東關城外沿河兩岸鹽倉林立,鹽運規模宏大。揚州因鹽業再次興起,經濟發達,后來還成為江淮行省首府。元末,由于饑荒和戰亂,揚州居民逃亡,邑里殘破,《明太祖實錄》記載,城中“僅余居民十八家”。
明代,永樂年間,隨著首都北移,重開運河漕運,揚州再度成為南北漕運的咽喉,全國鹽務中心和富商聚居最稠密的城市。現存揚州老城區系明朝所筑,明代形成的揚州舊城、新城,已在蜀岡東南平原上相連,東南兩面抵古運河、北界北城河,西至西門頭道河,略成方形城廂。商業區和手工作坊區繼續向城市東部發展。
嘉靖時期,為防倭寇侵擾,知府吳桂芳開始修筑筑揚州外城。明代新舊城共設有12座城門:南有安江門、挹江門(鈔關)、南便門(徐凝門),東南為通濟門,東為利津門(東關),東北為便門(便益門),北有鎮淮門、廣儲門、拱宸門(天寧門),西為通泗門,中間舊城還有大東門和小東門。在內城河(小秦淮河)南北端各設水關,后稱龍頭關和拱宸門水關。
1644年,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揚州抗清。翌年,清軍多鐸部攻破揚州,史氏英勇就義。清軍以血腥手段屠城,下令燒殺10日,揚州古城遭受歷史上最為慘重的破壞。
清初,揚州城為江都縣轄地,揚州府治所在。順治四年,江都知縣郭知遜重修城墻。此后,地方當局多次修城浚濠。康熙年間推行安撫利民政策,社會經濟和城市建設得到恢復。雍正九年,析江都北部置甘泉縣,揚州城區形成一府二縣格局。
乾隆年間,揚州成為南北漕運與鹽運的咽喉,經濟、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成為全國著名的商業文化都會。此時,揚州鹽業、漕運業發達,鹽商“富者以千萬計”。城市北郊依城河經保障湖至平山堂為一路樓臺的園林別墅。從黃金壩至寶塔灣沿運河一帶,商賈云集,運河內商船鱗比,沿岸新城高樓林立,小巷曲伸。
但舊城西部,汶河河道淤塞,逐漸荒涼衰敗。
鴉片戰爭以后,清廷日趨腐敗墮落,河道年久失修,運河水竭,山東段停航,揚州運河優勢漸失。淮南產鹽量逐漸減少,鹽運亦漸衰退,園林之城已樓臺荒廢,花木飄零。
1853年,太平天國軍隊占領揚州,揚州成為兩軍對壘的戰場。太平軍焚毀儒家、佛教的活動場所,曾殃及民居。清軍琦善的營兵入城后又縱火搶劫,使揚州中心繁華之區焚毀一空,眾多樓宇和園林名勝毀于清軍之手。
清末民初,由于津浦、滬寧鐵路興建和海運興起,運河水運日趨衰落,揚州失去原有江淮交通和運河水運樞紐的地位,城市建設停滯不前。
民國時期,揚州府城變為江都縣城。1916年,拆除小秦淮河西側新舊城之間的城墻及大東門。1927年,國民政府建立后,揚州城市建設有所發展。1930年,拓寬埂子待北段、南柳巷南段、多子街西段交叉口處各8米的十字街道,時稱模范馬路。
受上海、南京、蘇州等大中城市文化的影響,揚州古城也開始向現代城市轉變。
1932年11月,江都縣政府擬定了城市營建計劃大綱,將城區分為政治、工業、風景、商業、住宅、文化等六區和一條綠化帶,以及城廂道路等級規劃。由于經濟相對落后,城市建設緩慢,街道狹窄,路面不平,市政設施簡陋。
1937年5月建成揚州第一條馬路——淮海路,分別在南、北兩端的城墻上扒出兩個缺口,改建兩個城門。為區別已有的南門和北門,被人稱為“新南門”(勝利門)和“新北門”(凱旋門),“新北門”北側護城河上建設新北門橋。如今新北門也僅剩下新北門橋南接淮海路,北接瘦西湖路。
1937年12月,揚州淪陷,揚州古城慘遭破壞,城市破敗不堪。
1949年1月25日,揚州古城解放。同年,江都縣城及近郊恢復為揚州市,周圍設置江都縣(縣城為仙女廟鎮)和邗江縣。
建國之初,全國興起了拆毀城墻的運動,揚州古城墻未能幸免。1951年3月至同年底,揚州古城墻全部被拆毀,就地筑成東、南、北三面環城馬路(泰州路、南通路、鹽阜路)。
從此,揚州古城墻,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