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事實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 這句話,是約阿西姆·派普在戰后所說的。
篡改歷史這樣的事情,在古代時有發生,因此人們也不免懷疑,是不是還有很多我們所“清楚”的歷史,是遭到了篡改的呢?
滿清作為中國最后的一個封建王朝,是由外族進行統治的,因此歷史上對于滿清的各種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
而其中對滿清最大的懷疑,就是滿清在得了漢人的天下之后,是否篡改了明史。
雖說人們對于此事的質疑聲從來沒有降低過,但是卻也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以表明,滿清真的篡改了明史。直到一座古墓被發現。
福建金門炸出明朝魯王墓,出土碑文顛覆歷史,專家:滿清篡改明史!
魯王投奔鄭成功后去世,歷史記載鄭成功將其沉海
在南明的末期,鄭成功是首要的抗清力量,當時的南方政權非常的復雜,于是朱家的子嗣就都出來自主稱王以抵當清軍,魯王朱以海就是其中的一個。
當時,魯王開國還不到兩年,清軍就攻破了浙江,于是魯王朱以海被迫亡命海外。
那時,所有的地方都已經被清軍攻破,只留下了臺灣,于是魯王便去往臺灣尋求鄭成功的保護,而鄭成功也收容了他,并且以禮相待。
但是還沒多久,魯王就死了。后人對魯王的死,有一些猜測。
在《明史》中,將魯王的死歸罪于鄭成功,說是鄭成功因怕魯王奪他的權,于是便迫害了他,然后再沉尸海底。對于這段歷史記載,很多人都是相信的,因此也就很多人就把鄭成功看做了奸臣。
據《明史》記載:“久之,居金門,鄭成功禮待頗恭。既而懈,以海不能平,將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中”!
金門炸出古墓,竟是魯王之墓
在1959年時,福建金門的一個施工隊炸山采石,在炸彈引爆后,一座古墳意外的出現在世人的眼前,其墓穴的規模不大,就和一個棺材差不多。
長為250厘米,寬為140厘米,其墓碑高為120厘米。而暴露在地面的部分只超過了20厘米。
此墓的面積局促,并且墓內陪葬品甚少,施工隊在將其報告給了本地考古隊之后沒過多久,就有考古隊來到了工地現場。
由于其墓室狹小,以及只有幾個瓶瓶罐罐與少量的明朝貨幣作為陪葬品的原因,因此專家們認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明朝古墓,與通俗的百姓墓并沒有任何區別,因此專家斷定這是就是一個小型墓葬,科考價值甚少。
于是,專家便讓人轉移墓內的陪葬品,繼續施工。
但是,當他們看到了墓志銘之后卻被震驚到了!
當墓碑被從墓內拿出后,專家發現墓碑的后面刻有大量的字,而其中最大的幾個字吸引了專家的注意:皇明監國魯王壙志。
專家驚訝的發現,這竟然是一個皇帝陵,但是無論怎樣看,也都不像是一個皇帝陵的規格啊。
后來,專家在仔細研究之后,終于得知了墓主的身份——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第九世孫魯王朱以海,也就是傳說被鄭成功推下海的那個魯王。
那么,既然他是被推下海了,又哪來的墳墓呢?
魯王墓穴出土石碑,其上碑文顛覆歷史
當時墓中出土的石碑,被稱為《監國魯王壙志》,其上記載:“朱以海素有哮疾,中痰而死。”
石碑記載:魯王在抵達了福建之后,便受到鄭成功的厚待。后來,魯王朱以海是因為哮喘發作,無法治愈而死,而并非是被鄭成功扔進海里。
并且,碑志上記載,魯王的逝世的時間是1662年,和鄭成功是同一年去世的。
只不過,鄭成功是6月份去世的,而魯王則是在11月份去世的。
這也就是說,鄭成功在魯王之前就去世了,因此,鄭成功謀害魯王的說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看到這里,專家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明史》的紀實是錯的,那不過是清朝用來侮辱鄭成功的罷了。
清朝人故意抹黑明朝,好讓世人覺得自己才是真君子。
小結
鄭成功殺死魯王這個歷史,在幾百年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事實,然而直到魯王墓被發現,人們才知道原來鄭成功是被冤枉的。
考古的結果為鄭成功的這起千古奇冤的昭雪畫上了句號,由此可見,歷史書上所說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
參考資料:《明史》、《監國魯王壙志》
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