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古關隘分布圖
◎十大雄關
◎關中四關
◎山西三關
◎河北三關
◎其它關隘
古關隘分布圖
古關隘衛星定位圖
◎十大雄關
一、山海關
又稱榆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東北15公里處,因位于(角)山(渤)海之間而得名,連接華北與東北的咽喉要沖,長城的最東端,是萬里長城起點,譽為“天下第一關”。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筑城建關設衛,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是中原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咽喉,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歷史上許多重要的戰爭都曾發生在山海關,其中以李自成與吳三桂的戰斗最為激烈。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山海關。
1933年,日寇占領山海關。
194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了山海關保衛戰。
二、嘉峪關
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嘉峪關道路艱險,狹谷穿山,危坡逼道,形勢非常險要,是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的咽喉要沖,是古代長安和西域聯系的紐帶,萬里長城的最西端,是中國規模最大的關隘,被稱為河西咽喉,有連陲鎖鑰之稱,是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塞。譽為“天下雄關”。
現在的關城初筑于明洪武五年(1372),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修。明代嘉峪關是通往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關口,關外少數民族多取此道進貢,是明軍與西北民族征戰的一個重要關隘。明代關外多為少數民族控制,故一般認為一出關就十分荒涼,悲傷之情油然而生,故有“一出嘉峪關,兩眼淚不干”之說。
三、玉門關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又叫“小方盤城”,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東南離敦煌80公里。始建于漢武帝時期,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于此而得名,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咽喉要沖?,F玉門關古城堡已被沙漠環繞。在漢玉門關東20公里,有大方盤城,為漢晉時期的軍需倉庫。唐代玉門關東遷今瓜州縣雙塔堡,但遺跡已經難以辨認。玉門關為漢唐西北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關險,漢代為都尉治地,軍事征戰和商旅往返不斷。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市,為重要的屯兵之地。漢時中原與西域交通莫不取道兩關,曾是漢代重要的軍事關隘和絲路交通要道。
唐代詩人王之渙曾在《涼州詞》中寫到: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唐代詩人李白曾在《關山月》中寫到: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四、陽關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70公里古董灘附近,始建于漢武帝時期,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得名陽關(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咽喉要沖,與玉門關為姊妹關。是絲綢之路南道必經關隘,古代兵家必爭之地。據考古發據證明,陽關遺址達1萬平方米,當年十分繁華。玄奘取經回國,就是東入陽關返長安的。宋代以后,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經典詩作: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五、武勝關
又稱武陽關,始建于戰國時期,青分豫楚、氣壓嵩衡,襟扼三江,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被譽為“中南第一關”,位于今河南、湖北交界處的大別山脈雞公山下,北為河南信陽界,南為湖北廣水界,舊稱直轅,春秋時有“全楚之襟”之謂,秦代稱為武陽關,南宋改稱武勝關,與平靖關、九里關合稱“義陽三關”,自古為北上中原和南下湖廣要關。此關雄踞于峽谷之中,地處險要,扼控整個通道。關城以山為障,鑿山成隘,城墻堅固,古以“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騎”形容其險。早在戰國時期,“三關”便是楚、吳爭奇之地,南北朝時又成為魏、梁交戰之地。唐末王仙芝、宋代岳飛、太平天國洪秀全、20世紀的近代軍閥都曾在三關激戰?,F關城下面是鐵路隧道,北京-廣州鐵路經此。
六、鎮南關(友誼關)
位于廣西省憑祥市西南18公里處,始建于漢朝時期,原名鎮南關,附近是崇山峻嶺,關藏山谷深處,為西南邊防的重鎮,是連接中國與越南的咽喉要沖。此關控大青、金雞兩山隘口,山巒重疊,谷深林茂,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古代中國通往越南的重要交通要道,素有“南疆要塞”之稱。首建于明武年間,永樂六年 (1408)改雞陵關為鎮夷關。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老將馮子材率軍據關而守,身先士卒,在此大敗法國侵略軍。1953年改名睦南關,1965年此關更名為友誼關。
著名事件:清朝中法戰爭期間,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孫中山鎮南關起義。
七、劍門關
位于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劍門關鎮,古稱梁山,即大劍山,因兩山相峙如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始建于三國時期,與諸葛亮任蜀漢丞相在此壘石有關,稱劍閣,又稱劍閣關。唐朝以后,開始改稱為劍門關。劍門關地處歷史上川陜交通的要道金牛道上,是入蜀屏障、兩川咽喉。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據記載,由于劍門關關系四川生死存亡,故歷史上有 “打破劍門關,好比得四川” 之稱。
著名事件:諸葛亮五出祁山、姜維十一次北伐中原
著名詩作:唐代詩人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八、虎牢關
又稱汜水關,位于河南省滎陽市汜水鎮,始建于秦朝,因傳聞周穆王曾將進獻的猛虎圈養于此而名虎牢,唐朝時避高祖的祖父李虎的忌諱亦稱武牢關,南連嵩岳,北瀕黃河,地處東西咽喉,由嶺夾峙,是洛陽東邊門戶,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著名事件:三英戰呂布、劉邦與項羽的成皋之戰、李世民與竇建德的武牢之戰。
九、函谷關
位于河南省靈寶市,戰國時秦孝公從魏國手中奪取崤函之地,在此設函谷關。因關在谷中,東有崤關,西有潼關,有路如槽,深險如函,故名函谷。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要沖。此關古道僅容一車通行,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說,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戰國時期,公孫衍發動魏、趙、韓、燕、楚、齊六國伐秦,秦在函谷關迎戰,此戰使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孟嘗君曾在此“雞鳴狗盜”,騙關守開關,逃出生天。老子隱退,至函谷關,被關守強留,于此著《道德經》。漢武帝時將故關東移300里到今河南省新安縣東,史稱新關,原函谷關相應被稱作舊關。并改置為弘農縣。
著名典故:老子在靈谷著述《道德經》、紫氣東來、雞鳴狗盜、公孫白馬、終軍棄襦、玄宗改元
著名著作:賈誼的過秦論(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qūn)巡而不敢進),《戰國策?秦策》稱:“秦西有崤函之固,車不得方軌,騎不能并行。”
唐代詩人李白曾在《奔亡道中五首》中寫到:“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洛川為易水,嵩岳是燕山”。
十、娘子關
又稱葦澤關,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與山西平定縣交界處,是河北出入山西的重要關口,有“三晉門戶”之稱。始建于明朝,因唐代初年李淵之女平陽公主率兵守衛,有娘子軍之稱,故取名娘子關,晉冀咽喉要地,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九關”。唐宋以來娘子關便不斷發生征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谷諔馉帟r中國軍隊曾在娘子關一帶與日本軍隊激戰。
◎關中四關
關中四關是東函谷關(東漢后被潼關取代),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
一、東潼關
位于陜西省渭南市,始建于東漢末年,曹操為預防關西兵亂,于建安元年(196年)始設潼關。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漢中為名,由河南進軍關中,因馬超、韓遂等扼守潼關,致使曹操頗費周折才得以進據關中。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陜、豫三省要沖,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沖,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關城初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三門峽水庫修成后,潼關城磚被拆除,僅剩土垣。
著名事件:曹操潼關一戰退馬超
《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浪洶洶,故取潼關關名。
杜甫游此后留下了“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
經典詩作:元代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二、西散關
位于陜西省寶雞市大散嶺上,曾為周朝散國之關隘,故名散關,此關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來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外之地。秦漢時期(前206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從這里經過。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亦經由此地。宋時吳玠、吳鱗兄弟率軍扼守此關,打敗金兵多次進攻。
著名事件:楚漢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經典詩作:北宋陸游的《書憤五首: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三、南武關
又稱少習關,位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東20公里商山谷中,始建于春秋時期,關東崖懸壑深,狹窄難行,險阻天成,為三秦要塞,秦楚咽喉。早在戰國時武關就是從東南出入關中的重要險口,秦末劉邦取此道入關,滅掉了秦王朝。歷史上從戰國經漢唐明清都有在此關附近征戰的記載,劉邦、黃巢、李自成都在此留下了足跡。
四、北蕭關
位于寧夏固原市東南,始建于戰國時期,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屏護關中西北,自隴上進入關中的通道主要是渭河、涇河等河流穿切成的河谷低地。渭河方向山勢較險峻,而涇河方向相對較為平易。蕭關即在六盤山山口依險而立,扼守自涇河方向進入關中的通道。蕭關是關中西北方向的重要關口,屏護關中西北的安全。關中西北方向的威脅主要來自隴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漢時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時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時主要是西夏黨項。蕭關為關中抗擊西北游牧民族進犯的前哨。
著名詩作:王維的《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侯騎,都戶在燕然。
◎山西三關
三關鼎峙晉北,互為犄角,是北疆之門戶,京師之屏障,稱之為“外三關”
一、寧武關
又稱樓煩關,位于山西省寧武縣,寧武關為晉北古樓煩(古部落名)地。戰國時,趙武靈王曾在此置樓煩關,以防匈奴。寧武,秦漢為樓煩縣地,置有樓煩關,今縣南的寧化村,即為樓煩關南口,縣北的陽方口,即為樓煩關北口。北魏時廣寧、神武二郡先后治此,隋時先后屬崞縣、靜樂縣。唐置寧武郡,始用寧武之稱,取廣寧、神武二郡尾字而得?;蛘f其地有舊寧文堡,取文武對應之義,因有此稱。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的戰略作用,目的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始建于明代中期,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擴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為攻入北京,與明軍進行了一場大戰,史稱“寧武關之戰”,擊敗三關總兵周遇吉,不久攻入北京,滅亡了明朝。
二、偏頭關
位于山西省偏關縣,始建于明朝,地處三關西路,東連丫角山,西瀕天塹黃河,因東仰西伏,故名偏頭關,目的抵御北方民族游牧南下。
著名詩作:雄關鼎寧雁,山連紫塞長,地控黃河北,金城鞏晉強
三、雁門關
又稱西陘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西北的雁門山腰,始建于唐朝,地處三關東路,因大雁南下北歸而得名,依山傍險,高踞雁門山上,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歷朝歷代都是拱衛京都,屏保中原的兵家重地,與寧武關、偏關統稱“外三關”,是山西北通游牧民族地區的重要關隘。現在的關城為明洪武七年(1374)所建,萬歷年間復筑門樓。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唐會昌二年(842年),回紇侵犯唐朝,唐河東節度使劉沔進屯雁門,爾后向大同出擊,打退了回紇兵。歷史上有關雁門關的征戰頗多,戰國時趙國李牧,漢代李廣、衛青、霍去病,宋代楊業,明代李自成等都曾在雁門關一帶攻戰。
著名典故:蒙恬北擊匈奴、漢高祖白登山之圍、昭君出塞、飛將軍李廣、北宋楊家將
著名詩作:李賀的《雁門太守行》
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河北三關
明代時以現今河北省境內沿內長城一路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三關為內三關。
一、居庸關
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始建于秦朝,因秦始皇修筑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于此,取“徙居庸徒”之意而得名。居庸關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漢代便有居庸關之稱,三國時改稱西關,北齊時改稱納款關,唐代有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之稱。以后歷代都稱居庸關。明代居庸關與倒馬關、紫荊關合稱長城“內三關”,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宋明以來居庸關的征戰不斷,成為一個古老的戰場?,F在的居庸關是明朝大將徐達建造的
二、紫荊關
位于河北省易縣,始建于戰國,因山多紫荊樹而得名,依坡傍水、兩山相夾,是內長城的重要隘口之一,因位于居庸關和倒馬關之間,明代時合稱它們“內三關”,是由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區的要口。
三、倒馬關
位于河北唐縣唐縣西北60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要摔倒而得名。倒馬關最初戰國時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后通稱倒馬關。
◎其它關隘
1.洛陽八關
東漢首都附近八關的總稱。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周圍。為東漢防衛首都的軍事要塞。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為修器械,鎮守京師而設。這八關指:函谷關(今洛陽市西、新安縣東)、大谷關(今洛陽市東南)、廣成關(今洛陽市南、臨汝縣西)、伊闕關(今洛陽市南龍門)、繯轅關(今洛陽市東南)、旋門關(今洛陽市東、滎陽縣西)、孟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小平津關(今洛陽市東北、孟津縣東北)等八關。
2.義陽三關
古代關名。在今河南省信陽市南。南北朝時對義陽郡南三關的總稱。這三關指:武勝關(在今河南省羅山縣南)、平靖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和湖北省應山縣交界處)、黃峴關(在今河南省信陽縣南)。三關歷來為南北交通要道,地勢險要,是古代南北抗衡的軍事關隘。唐朝中葉,淮西割據勢力因據三關諸險而屢次作亂。宋朝南渡后,也因三關勢力單薄,致使壽春、合肥等地多遭襲擊。
3.平型關
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此關西托雁門之險,東擁紫荊之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為古代出入晉、冀兩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歷為兵家戍守之重鎮。平型關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的平型嶺上。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真謂峻嶺雄關。
4.陽平關
陽平關古稱陽安關,位于縣城西北57公里,南倚雞公山,北瀕嘉陵江,地勢極為險要。南可入川,北通略陽,西至隴南,東達漢中。遠在三國時期,即為軍事重鎮,現寶成、陽安鐵路交匯于此。陽平關鎮是溝通我國西南與西北的咽喉,是陜、甘、川三省交匯處重要的交通樞紐與物資集散地。子龍護忠,曹操落淚。
5.龍泉關
明長城真保鎮重要關隘。位于河北省阜平縣西部的龍泉鄉,距縣城約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臺山,北近平型關。明代曾派重兵把守,素來是戰略要地。龍泉關上關在西北,下關在東南,相距約五公里,沿山曲折,隘口很多,現存龍泉關城遺址為上關關城,原為周圍2.5公里、城高約12米,磚砌城墻。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6.將軍關
位于北京平谷區東北約40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墻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此關建于明永樂年間。關口東部城墻至今猶存,有一敵樓,當地稱之為“正北樓”,只殘留高約6米的基座。靠樓城墻內側有一券門,門南有一家院,內有一天然柱狀豎石,高約6米,據說石上原刻有“將軍石”三字,并署有年號,今字跡已漫漶。將軍關東側山上長城,今多已倒塌,靠近關口處兩側的長城修筑堅固,石砌墻體至今仍保存較好。將軍關向西為金山,因山勢陡峭,沒有修筑墻體,僅在金山山梁的二凹地有不足50米長的石墻,當地稱為大壩墻。
7.仙人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陜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8.天井關
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里適當太行南北要沖,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于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9.石嶺關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此關形勢險要,為山西北部之要沖。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于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979年3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遼援北漢之軍。
10.蒲津關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陜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于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11、婁山關
另名婁關、太平關,位于大婁山中,是由川入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關口,也是唐宋元明歷朝割據播州的楊氏對抗朝廷的重要天險。明代劉鋌只是繞小道從后面才將婁山關攻破,最后戰勝楊應龍。紅軍長征時曾兩次攻破婁山關,故毛主席留有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的著名詩句。
12、南津關
位于長江三峽西陵峽東峽口,為古代楚蜀間通道上的重要關口。東漢岑彭曾從南津關大敗蜀軍,逆江而上攻占巴蜀。歷代沿長江而上下的征戰無不經南津關而戰。
13.瞿塘關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的瞿塘峽西口。漢時在此置江關都尉。214年,劉備攻打廣漢未克,諸葛亮與張飛、越云等率軍自荊江逆江而上,占領此關,遂克巴東。后被蜀漢視為重鎮。歷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關。
14、清溪關
位于今四川漢源縣與甘洛縣交界處深溝,為歷史上四川通往云南地區通道的重要關口,歷史上唐與南詔征戰曾多次出入此關,紅軍也曾沿此關行進。此關與石門關 (今云南鹽津縣豆沙關) 同為南方陸上絲綢之路出入云南并通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關口。
15、梅關
位于廣東南雄市、江西大余縣交界處的梅嶺上,古稱秦關,又稱橫蒲關,因漢代禆將庚勝筑城守護,故又稱大庾關。歷史上有 “嶺南第一關”、“南粵雄關” 之稱。唐代宰相張九齡曾開大庾嶺路。梅關以多梅而著稱,一說漢代梅將軍在此守,梅嶺由此而得名。梅關有 “一關隔斷南北天” 之稱,歷史上的南北征戰多與攻守此關有關。
16.大勝關
古代關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大勝關村。宋時在此設置巡檢塞,1132年置烽火臺。元時設水驛,名大城港。1360年,朱元璋在此設伏,擊敗了陳友諒數十萬軍隊的進攻,于是改名大勝港并在此設關,即大勝關。沿襲至今。此地地勢十分險要,自古以來為南京的江防要塞和中轉港口。
17.獨松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浙江省安吉縣南獨松嶺上,為南宋時所筑。此關東西為高山,狹谷串通南北,是古代臨安(今浙江省杭州市)通往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的咽喉要地。1275年,元軍即從此關攻破臨安,滅亡南宋王朝。
18.仙霞關
古代關隘名。在浙江省江山縣保安鄉南。878年,黃巢起義軍轉戰浙東時所辟就。此關位于佩霞嶺上,山高谷深,層巒疊嶂。為古代衢(今浙江省衢縣)、建(今福建省建甌縣)兩州間之咽喉。明朝末年,朱聿鍵在福州稱帝,企圖依托仙霞之險與清廷相抗衡,后因清兵破關而失敗。
19、韶關
位于廣東韶關市,是湘贛地區通往嶺南的重要關隘。宋開寶四年 (971) 潘美攻南漢劉鋹,曾在韶關激戰。近代以來,韶關仍為兵家必爭之地,征戰不斷。
20.鬼門關
古關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縣西。界于北流縣與玉林市間,因其南多瘴疫,往者多難生還,故名鬼門關。為古代通往欽州、瓊州、雷州及交趾(越南)的交通要道。明代改為天門關。
21.古嚴關
古代關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城西。關名,一說為秦時所提,一說為漢所稱。此關處群山環抱之中,周圍山勢連綿,懸崖峭壁,險不可攀,因之為古代軍事要地。關前有清人商昌書刻“古嚴關”三字。
22.下關
古代關隘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此關扼點蒼山與洱海間狹長地段之通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古代南詔、大理國都之門戶。公元779年,南詔王在此設關,以為都城屏障。明初,大將沐英進攻大理,大理國據關以守,明軍巧出奇兵,攻占此關,迅速滅亡大理。
23、鐵門關
位于新疆焉耆縣和庫爾勒市之間,為古代塔里木盆地與南疆、北疆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早在晉代便開始設立關,因其險而稱鐵門關。峽谷亦稱鐵關谷,今稱哈滿溝。鐵門關作為唐代通向西域的重要通道上的關口,唐代玄奘取經曾經過此關。在華北地區還有一個鐵門關,即今古北口,又稱虎北口,位于今北京密云東北。早在唐代便開始設立北口、東軍守捉,宋代是宋遼使臣出入必經之地,金貞祐二年(1214)建立鐵門關,明建立古北口城,名營城。明清以來,古北口成為華北重要南北交通要險,征戰不已。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