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不該打?是圍繞大多數家庭的難題,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俗話說“打在兒身,痛在娘心!”但是,有時看到孩子犯錯,屢教不改的時候,家長又恨不得狠狠地教育他一頓。
那么,孩子究竟該不該打?這個話題也引發了不少網友的爭議:
一、有人認為不應該打孩子,家長應該遵循溫柔教育法,不打不罵,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網友A說:家長不應該打孩子,這會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因為我小時候就經常被爸爸打,稍微犯個錯就要接受爸爸的棍棒教育,漸漸地,我就開始懷疑起爸爸是不是真的愛我,慢慢地,我不太愛跟爸爸講話,以致于現在跟我爸爸也親近不起來。所以,我決定我絕不打自己的孩子。
網友B說:真的不應該打孩子,打孩子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導致孩子有什么話都不愿意在家里說,害怕說錯被打。現在是聽到他們的聲音就害怕,看到衣架也怕。被打一次,接下來幾個月都會有心理陰影,現在成年了,不打了,我是真的怕了。
網友C說:之前,我們那里有對夫妻就經常打孩子,對孩子很嚴格,有一天中午好像是因為沒有好好吃飯,孩子被揍了之后,就跑了,之后也再也沒有回去過,現在十幾年了,不知道在外面是生是死。
二、有網友認為孩子應該打,尤其是在成為父母后,會發現不打不罵的溫柔教育方式根本就不可行。
網友1說:孩子犯錯屢教不改就該打,道理講了千百遍,結果還是犯,這個時候還不讓他有點肉體上的疼痛他能長記性嗎!
網友2說:孩子必須從小就知道獎懲分明,一味的快樂,一味的鼓勵,對活潑、皮實的孩子實則是慫恿他把錯誤的事情繼續做下去。
網友3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在的小孩不是缺愛,而是缺打。很多孩子被家長寵得無法無天了,在學校甚至不把老師放在眼里,這樣的孩子去到社會,社會會來教訓他的。為何不在孩子的成長時期,在獎罰分明的教育下,該出手時就出手,這點我絕不手軟。
網友4說:適當的體罰是幫助孩子快速明辨是非,有助于孩子成長的,我真的不太贊成有的教育專家提倡的過度的贊美,無底線的鼓勵,無底線的縱容、無原則的寵愛那是在慢慢的摧毀一個孩子。古人還有戒尺呢,發達的國家教室里都懸掛戒尺,那是在告誡孩子要有一顆敬畏之心。
其實大多數家長還是認為打才是對孩子最有效的教育,教育孩子不能只有賞識沒有責罰,之前就看到一篇文章——《你不舍得打孩子,社會將替你狠狠教訓他》。那么,對于打孩子,正確的做法又是怎樣的呢?什么時候該打?怎么打?
下面這兩種情況,家長就要打孩子不能手軟了:
1、孩子多次犯錯,屢教不改。就比如有些家長在孩子犯錯后,會先給孩子講道理,分析后果,希望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但是,有的孩子卻根本不聽勸告,或者是并不認為自己有錯,這時,家長就可以打孩子,狠狠的揍一頓比跟他講一百遍道理的效果來的快的多。這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白知錯就改的道理。
2、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動手打長輩。現在的孩子大都是家里的中心,所有人的寶貝疙瘩,孩子要什么就滿足他,而當孩子有要求不能滿足時,孩子就會鬧脾氣,甚至動手打人。比如之前就有個新聞:在廣州某醫院,一名10歲左右的小男孩,因為被媽媽阻止玩手機,連續抬腳向自己的親媽飛踹,短短的幾秒鐘內連踹了5腳。試問,這時候的孩子還不該打,那么再等幾年,孩子成人之后會做出些什么事。
家長也要明白,打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所以,這幾點家長一定要注意:
1、不能通過打孩子來發泄自己心中的情緒,我們也明白,現在大多數家長身上的壓力大,卻還不能很好地釋放自己的壓力,而當孩子犯錯時,有家長就瞬間暴怒,狠狠地打孩子,也順便發泄了心中的苦悶,這種打孩子的方式是我們堅決反對的。因為這時候的懲罰往往會失去分寸,忽視孩子犯錯誤的原因,家長也難以跟孩子講清楚為什么要打他。這時,家長請在等自己怒氣平息了,頭腦清醒了,再對孩子實施懲罰。
2、家長也不能經常打孩子,我們之前也說的是孩子在犯錯之后,屢教不改的情況下才對孩子動手。
3、家長還要注意打孩子的場合,尤其不能在公眾場所,外人在的情況下打孩子,或者是責罵孩子,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這會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挫。
4、還有就是打孩子不能打臉,手心和屁股是最好的部位。
5、家長在打了孩子之后,不能放任孩子不管。家長一定要注意跟孩子溝通,給孩子說明:媽媽爸爸是因為你犯錯了,才懲罰了你,目的是讓你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以后決不能再犯,之后,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擁抱。
6、當然,家長請提前跟孩子定好規則,告訴孩子那些錯誤不能犯,那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之后會有什么后果都提前告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