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我們的周圍,爭辯幾乎無處不在。一場電影、一部小說能引起爭辯,一個特殊事件、一個社會熱點事件能引起爭辯,甚至,某人的發(fā)飾、穿著打扮也能引起爭辯。而且爭辯留給我們的印象是不好的,因為它的目標(biāo)指向很明白:每一方都以對方為“敵”,試圖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對方。
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難免有意見相左的時候,如果一味要求別人依附你的觀點,那就很難相處,這樣就很難圓融待人,所以在這種情境下我們可以把握大同存小異的原則。
激動的爭辯者
不僅在一些思想觀念上我們要求同存異,就是在具體的辦事過程中我們也要遵循求同存異的原則,這樣才能把事辦好,同時加深彼此間的感情,以便日后進一步共事。
《鬼谷子謀篇》中講:“故同情而相親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意思就是情欲相同的人做事之后仍然能夠保持親密關(guān)系,是因為他們都取得了成功,都獲取了利益;情欲相同而事后卻關(guān)系疏遠了的人們,是因為他們中只有一人取得了成功,獲取了利益。同樣想避免某種結(jié)局而事后仍然能保持親密關(guān)系的人們,是因為他們同樣受到傷害,同樣遭受損失;同樣想避免某種結(jié)局事后關(guān)系卻疏遠了的人們,是他們中只有一方受到可傷害,遭受了損失。所以,共同獲取利益就能保持親密關(guān)系,使一方受到損失必然導(dǎo)致疏遠,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這樣。
睿智額諸葛亮
即使是朋友,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明白這一點,自己永遠生活在社會之中、同事之中、朋友之中,只有“同舟共濟”才能共同生存,也只有尊重和幫助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幫助。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們明白了嗎?其實很簡單,“同舟共濟”“求同存異”,尊重別人,幫助別人。
鬼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