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地說,性教育是一直都需要大家關注和進行的,不同年齡需要講不同的知識。
上面很多答友都寫了很多教科書式的內容,我就結合一點自己的經歷來回答這個事情。
先說三點原則:
1.不要不好意思,這是中國家長的大問題。
2.注意引導,不要一味壓制。疏導比壓制更有效。
3.不要把普通的性知識變成秘密,甚至是神話,這反而會激發孩子的畸形求知欲。
2-3歲性別的啟蒙期
兩歲到三歲是一個性別意識建立的時期,這個時候的小朋友,開始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有兩種人,男孩兒和女孩兒。這個時候,一定要帶孩子去相應性別的廁所了,并且,洗澡的時候也是爸爸帶兒子,媽媽帶女兒。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時間,錯過了,就可能會產生性別倒錯之類的麻煩。
(注意,性別倒錯不是同性戀,而是認為自己就是自己相反的性別,而且很難糾正。)
這個階段,孩子開始提問說自己是怎么來的。再也別說孩子是從垃圾堆里,石頭縫里,河溝里撿來的了,那是完全不正確的性教育觀念,只會讓以后的教育難上加難。給大家一個標準答案,“爸爸種了一粒種子在媽媽肚子里,種子慢慢長大,就變成了寶寶。”當然,其他就任意發揮吧。
5-6歲性別的確立期
在孩子五六歲的時候,會產生懵懂的感覺,自己應該與異性朋友產生一些友誼,甚至是超越友誼的事情。我記得自己曾經說過,到五歲的時候就要娶鄰居家的小妹妹,結果我們已經三十年沒見面了,各自有了各自的家庭。但是當時就是很單純地喜歡。這個時候,父母既不能當玩笑,取笑孩子,也不能完全不管放任自流。而是,要跟孩子說清楚,爸爸,媽媽和寶寶在一個家庭中的任務。能不能當爸爸呢?小朋友們自然知難而退。
進入小學以后,孩子獲得的知識開始越來越多,認的字兒也越來越多。經常逛超市的時候就會看到收銀臺時候的避孕套。這個時候孩子肯定會問,這東西是干什么用的呢?這時候千萬不要說,“小孩子別瞎問。”這樣的回答只會起反作用。
我的回答是,“還記得你是怎么來的嗎?避孕套是用在小JJ上的,不讓爸爸的種子進入媽媽的肚子。這就可以避免生寶寶了,至于怎么用,你長大之后會明白的”。兒子得到這個答案之后,顯然是滿意的,也就沒有深究了。
青春期是不是洪水猛獸?
再后來長到青春期之后,一定要跟孩子明確一些簡單的道理,比如男孩子做夢遺精了,一點都不丟人,這是成為男人的標志;同樣,女孩子來月經了,也需要給關懷和疏導,月經并不是一件丑事兒,而是女孩兒長大的標志。這也是孩子建立自信的重要節點。這說明孩子們都長大了,但是并不意味著可以當爸爸媽媽了,還需要學習準備。
這個時候,雙方經過了小學的對抗期之后,逐漸開始對兩性有個新的感情。對于早戀這件事兒,中國父母視為洪水猛獸,說愛情會影響學習。但是反過來想,大家都因為愛情就放棄了工作嗎?還是愛情甜蜜的伴侶,工作都是一塌糊涂?事實,恰恰通常是相反的,感情甜蜜的家庭的事業通常是蒸蒸日上的。
這個時候更應該讓孩子明白,愛情和婚姻是怎么回事兒,責任和義務是怎么回事兒。有沒有能力來承擔這些責任,對未來的設想是如何的。要讓孩子明白,愛情和責任的邊界在什么地方。
并且要教會孩子合理的避孕手段。有家長說,這不是縱容孩子干“壞事兒”嗎?恰恰相反,如果看見那么多十四五歲的孩子就上產床的時候,你就不會這么想了。保護好自己永遠是第一位的。
到這里,孩子的性別意識,家庭意識,安全意識都建立起來了。不會因為缺乏性知識而犯錯了。
反觀我們這一代80后,大概都是從大學宿舍流傳的光盤和軟盤里獲得了性啟蒙,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很多青少年愚昧地一年去做兩三次流產手術,就跟玩一樣,結果最后不孕不育,這都是性教育匱乏惹的禍事。
千萬不要讓孩子再從小電影和小黃文中獲得不正確的性知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