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氣腫臨床辯證中醫治療經驗方;
般描述:
肺脹常繼發于
肺咳、哮病等之后,因肺氣長期壅滯,肺葉恒久膨脹、不能斂降,而脹廓充胸 。以胸中脹悶,
咳嗽咯痰,氣短而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肺系疾病。
發病原因:
多因
久咳、久哮、
肺癆、
塵肺等慢性肺病遷延不愈,肺之體用俱損,主呼吸、司宣發之功能 減弱,痰濁潴留伏著于胸,瘀痰互結阻于肺絡,使肺氣長期壅滯,肺葉恒久膨脹,張縮無力 ,不能斂降,脹廓充胸,而成肺脹。每因復感外邪誘使病情發作或加重。病變由肺而影響脾 腎,后期可累及于心。 體質不弱,環境較好,調攝適宜,治療得當,可使病情穩定,帶病延年;否則常并發肺心病 ,晚期可致肺衰、肺厥、心衰。
診斷要點:
多見于老年人,常有久咳、哮病等病史。病程纏綿,病勢較緩,感外邪后病情加重。 在原有長期咳嗽、咯痰等癥狀的基礎上,出現持續性的胸中脹悶,明顯的氣短而喘,動則尤 甚。 可見唇、舌、指
甲紫暗,肋間隙增寬,或為桶狀胸,叩診呈過清音,心濁音界縮小或不易叩 出,肺肝界下移,聽診呼吸音及心音減弱,呼氣延長,語音、語顫減弱。可有肢體或顏面輕 度浮腫。 X線檢查見胸廓擴張,膈肌下降、變平,肺野透明度增加,肺周圍血管減少、變細,心影狹 長,或見局限性
肺大泡等特殊改變。 肺功能檢查示殘氣容積/肺容積>35%,肺最大通氣量、第1秒時間肺活量均降低。
疾病辨析:
久咳:以長期咳嗽、咯痰為主,但胸中脹悶、氣短而喘尚不突出,無浮腫表現。 哮病:以發作性哮鳴、
氣喘為特點,緩解后胸悶、氣喘等不明顯。 肺癆:長期干咳或痰少帶血,潮熱
盜汗等癥狀明顯。
治療方法:
痰氣互結證 證候:胸中脹悶,咳嗽,痰多色白粘膩或呈泡沫,短氣喘息,舌質偏淡,苔薄膩,脈弦滑。 治法:化痰降氣。 主方:
蘇子降氣湯 用法: 加減:一般可加
枳實、
桔梗、
杏仁等。 寒飲停肺證 證候:胸中脹悶,喘促氣急,甚則張口抬肩,不能平臥,咳嗽咯痰,痰多稀薄色白,多兼惡 寒、身痛,舌苔薄白而滑,脈弦緊。 治法:溫肺化飲平喘。 主方:
小青龍湯 用法: 加減:喉中哮鳴,加
射干、
冬花;煩躁、口渴,有化熱之勢,加生
石膏、
黃芩。
痰熱壅肺證 證候:胸脅脹滿,咳逆喘息氣粗,痰多質粘稠或黃,咯痰不爽,身熱面赤,口渴煩躁,溲黃 便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 主方:清金化痰丸 用法: 加減:兼有表熱,加
麻黃、銀花;喘不能平臥,加射干、
葶藶子;
便秘、腹滿,加
大黃、厚 樸;口舌干燥,加花粉、
生地;唇甲紫暗,加
丹皮、
赤芍、
桃仁。
肺氣虧虛證 證候:胸中脹悶,喘促短氣,氣祛聲低,咳聲低微,痰白稀薄,
自汗畏風,面色淡白,舌淡 ,苔薄白,脈弱或虛大。 治法:補益肺氣。 主方:補肺湯 用法: 加減:一般可加浙
貝母、杏仁等;自汗、惡風寒,加
防風、
桂枝、
白術、
細辛;低熱、舌紅 、少苔,加
麥冬、
玉竹、
知母。 脾
腎氣虛證 證候:胸中脹悶,呼吸淺短難續,聲低氣祛,甚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白如 沫,咯痰不利,
心悸,食少腹脹,頭暈
耳鳴,舌淡或紫暗,脈弱而數或結代。 治法:補益脾腎。 主方:平喘
固本湯 用法: 加減:唇舌紫暗,加
桃仁、
川芎、
水蛭;面白、肢冷,加
附子、干
姜;
水腫、小便不利,加
茯苓、白術、
澤瀉;煩熱、口干,加麥冬、
熟地、花粉。
其他療法:
低流量
氧氣吸入。 體針療法:主穴為定喘、肺俞、膻中、腎俞,備穴為天突、豐隆、內關、足三里、曲池、太 溪,每次取主穴1-2個,根據病情加用備穴,如咳嗽加天突,痰多加豐隆等。平補平瀉, 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單方驗方: ★ 二麻
四仁湯:炙麻黃4.5g,麻
黃根4.5g,桃仁、杏仁各9g,
白果仁(打)9 g,
郁李仁9g,水煎服,每日1劑,并可隨癥加減。 ★
胎盤片4-6片,每日3次,口服。 ★ 麻黃6g,
五味子3g,
甘草6g,水煎服。 ★ 杏仁、胡桃肉各60g,共研末,加生
蜂蜜少許調服,每次3g,每日3次。
評 介:
治愈:胸悶、氣喘、咳嗽等癥已消失。為臨床治愈。 好轉:體質增強,癥狀減輕,外感次數減少。 未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