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眾多,常住人口接近1億人,是全國第三人口大省。
正因為人口基數大,河南的人口大市也非常多。按照戶籍人口測算的話,河南的人口過千萬的城市就有5個。
按照常住人口的統計標準,河南超過900萬人口的市也有3個,分別是鄭州、南陽、周口。
這3個城市中,如果要論區劃調整歷史,最命運多舛的非周口莫屬。
鄭州雖然最初并不是河南的省會,但是早已明確省會地位,所以鄭州的發展過程,就是城市不斷擴大、地盤不斷擴張的過程。
南陽歷來就是河南的一個大地區,在七八十年代全國地區拆分大潮中,南陽的政區也基本保持現有格局,所轄縣市數量眾多,所以人口總量在河南是第二位。
周口市就不同了,因為其所屬的地區不僅多次撤銷后又多次成立,還多次更名,而且還反復拆分劃歸不同的專區的。
更奇怪的是,當初的周口專區成立時,駐地竟然是一個小鎮。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現有的周口市是由鎮升格而成的。
1949年,河南省成立時,在眾多的專區中,是沒有周口專區的,這時候叫淮陽專區。
這時候的淮陽專區,共轄8個縣,1個市,這個市就是周口市。但是這個時期的淮陽專區,駐地并不是在周口市,而是在淮陽縣。
而且此時的縣級周口市,也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市,是1948年才成立的。
1953年,淮陽專區就撤銷了,成立只有4年的時間。專區拆分了,其下屬各縣市的命運就各不相同了。
周口市改為周口鎮并入了商水縣,商水、西華、扶溝3縣劃歸許昌專區領導;其余的6個縣劃歸商丘專區管轄。
撤市設鎮,目前來看是非常匪夷所思的,因為現在有個提法叫強鎮擴權,建設鎮級市。不過在五六十年代,設鎮、設市一般都是出于發展經濟的需要而成立的,當這種目的不再需要時,就會被撤銷,在那個時期也算比較常見的。
周口專區正式成立,是在1965年,就是將原本淮陽專區的地盤又重新從許昌、商丘2個專區中拆分出來,形成了周口專區。
這個時候的周口專區,下轄9個縣和1個鎮,這個鎮就是在1953年并入商水的周口鎮。如今又拆分出來,成為周口地區的駐地。
這個跟很多專區也是不同的,雖然當初縣城的城關都是鎮,但是專區的駐地一般說成縣或者市,把一個鎮單獨拿出來說得非常少見。只有一個可能性,就是當初的周口鎮并不屬于某個縣,而是直接隸屬于周口地區。
周口鎮,作為周口專區的駐地,時間長達15年。直到1985年,周口鎮才直接升格為周口市。
2000年,周口地區和縣級周口市合并,成立地級周口市,同時將原縣級周口市更名為川匯區,就是目前的周口市的城區之一。
從這個角度來看,周口算作一個由鎮升格的地級市,也是說得過去的,因為長達15年的時間,其駐地就只是一個鎮。
這就說明,周口鎮的規模并不是太大,正是因為周口地區的區劃調整過于頻繁。不僅多次拆分,駐地也在變化而且長期是一個小鎮,限制了城區的發展。
按理說,周口有著豐富的水資源,又地處平原,應該比較富裕才是。如今的周口,下轄7縣1市2區,縣級政區的數量達到10個,常住人口超過900萬,是河南排位第3的人口大市。
但是周口的城區規模在河南是偏小的,雖然后來又將淮陽設為區,有了2個市轄區,但是目前周口市的城區人口少于50萬,還是小城市的格局。這又是為什么呢?
首先,淮陽縣雖然早期是淮陽專區的駐地,但是淮陽專區存在的時間太短,所以城市規模尚未形成。
其次,周口鎮后來成為周口專區的駐地,建制依然是一個鎮,發展城市經濟受限。
最后,川匯區和淮陽區距離過遠,無法形成聚合效應,對于各縣市的人口吸引力不強。
以上諸多原因,都造成了周口市如今“小馬拉大車”(就是城區規模跟全市總人口不匹配)的現象。
現在河南省明確了一主二副的格局,鄭州是國家中心城市、河南主中心;洛陽和南陽是2個副中心。商丘和新鄉也都提出了爭創新的副中心城市的想法。尤其是商丘,與周口處于同樣的區域,如果商丘定位提升,對周口的發展勢必會形成影響。
不過從周口目前的發展現狀來看,除了人口優勢,其他優勢并不是太明顯,很難成為區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