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大人去評價孩子的畫,像不與像,好與不好。昨天見到中國美術館的文老師,他說不要去教孩子,保持那份天性最重要。
給孩子提供環境。環境不是買來畫筆堆在角落,而是鋪開紙,拿出筆,孩子隨時可以畫,也可以大人和孩子一起畫。
繪畫固然是一種天性,也需要一點點契機去開啟。
兒童的畫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
有時候孩子在情緒中時,一些智慧的媽媽,就拿出畫筆,讓孩子將自己的憤怒或者悲傷表達出來,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在心理學上的繪畫與現實中我們欣賞到的畫作有所不同,不以好與壞,像與不像去評價。
而是通過線條與形象等多方面的因素,去分析繪畫者的內心世界。
那為什么繪畫會有這樣的功效呢?
一、繪畫是無意識的直接表達
人類早在遠古時代就在石頭上刻畫。畫不僅僅是符號,還寄托這人類的情感和希望。兒童先學會涂鴉,這也是他們在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同時渴望交流感情。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才開始學習寫文字。
可見,繪畫是無意識的直接表達。
所以,畫家們的作品也是在表達自己。仔細分析后,同樣可以從中發現無意識的表達。
其實,所以的繪畫作品都是“公開的秘密”。因為他直接地呈現了作者心靈深處的世界。但是,它們又都是經過藝術加工和專業技術處理的作品,所以分析他們就需要更高的智慧了。
二、繪畫是一種投射技術,是自我無意識體現
投射是個體非可見并存在于其自身中的事物,通過個體在外部現實尋找到一個與其相似的事物,然后再將自身投射到這個事物上,并向意識表達無意識內容的過程。
在分析心理學中,投射不是有意識地主動進行的,投射發起者是具有自主性的無意識內容,這些心理內容以其真實性具有自發地反映自己、進入意識的自主功能,是它們把自己投射到意識中。
三、繪畫以畫的形式將無意識具體化
以畫的形式將無意識具象化為一幅繪畫作品。通過在一張紙上簡簡單單地描繪幾個形象就能夠清楚地表達出作者要表達的意識,如果同樣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就會需要很多的文字。
所以,人們通常覺得繪畫的表達力更強。
繪畫中線條有流暢與斷續,有遵勁有力與軟弱無力。繪畫中的色彩有冷與暖,有濃與淡,有鮮與濁的表現。
這些用來表達的線條與色彩即是繪畫的基本要素。
在情緒管理課堂中,有一些媽媽就說,我不會畫啊,我畫得不好看,可是你看到的畫并不是好看不好看。反而能看到這個人的內心表達,不失為一種探索自已的好方法。
當然,這樣的分析最好在專業人士的帶領下,我們更多地是自我成長,而不是評價別人的內心。而且,這樣的心理分析也不是“讀心術”。不會看到你具體想什么。
只是去讓自己更加覺察自己和認識自己。
當繪畫遇到了心理,簡單的繪畫頓時有了光彩。沒有人再評價畫的美丑,因為那是自我的表達。就像每一顆心都要被尊重,被呵護。
當繪畫遇上了心理,繪畫就不再孤單,這是通往外面世界的一條路。美好而又簡單。
當繪畫遇上了心理,心理也很開心,因為內心世界的無形,又有了一種媒介去傳達。
當繪畫遇到心理,似一對戀人,輕輕細語......
注:本文轉自中華心理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