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重陽節。一篇題為《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爸媽只有你》的文章近日在微信上走紅,戳中很多人心窩。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獨生子女,曾經是令人羨慕的對象,所有的寵愛都是一個人的,可是當父母漸老,他們遭遇了怎樣的困惑?老人們又面臨怎樣的境遇?南京晨報記者傾聽南京幾個典型家庭的講述,在重陽節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請您記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媽,在還來得及的時候,莫讓時間成為小偷。
老人心聲:
我們只有孩子
孩子只有我們
兒子出國后每天盯著微信更新
講述人:周健康(化名)
年齡:60后
周健康今年50多歲,還沒有退休,但是他和妻子已經提前過起空巢老人的生活。“兒子去年出國上大學,我和他媽媽生活一下子空了,現在也快退休了,事業上也沒有什么更大的追求,每天下班回家就兩個人。”周健康說,以前兒子在身邊,每天都要張羅燒飯燒菜,給孩子增加營養,現在就兩個人吃飯,越來越簡單。原來用的鐘點工也辭了,基本上家里不開伙,白天在單位食堂吃飯,晚上帶點回家,有時就在家門口的快餐店吃飯。“我們兩個人在一起最多的話題就是孩子以前的往事,家中的一切,裝滿了孩子和我們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說著說著他媽媽就傷心,然后就去手機上翻微信,就是想看看孩子的朋友圈有沒有更新,總是給他打電話好像也不好,打擾孩子安心學習。”周健康說,他們很多朋友同學都是一個孩子,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問題,孩子大點的就要去小孩的城市幫忙帶下一代,因為兒女都是獨生子女,他們不去幫忙不行。周健康說,他們以后估計也是要跟著孩子轉,如果孩子在國外發展事業,需要老人幫忙帶孩子,他們也只能去。“我和愛人都不適應國外的生活,但是只有這一個孩子,我們老了也想和他在一起,能幫助他的時候盡量幫助他。”周健康說,他和妻子覺得,當初如果再給兒子生個弟弟妹妹,他們現在就會好很多。“有兩個孩子,一個飛走了,另一個還可以留在身邊;一個有困難了,另一個還能幫助他,不需要什么都是我們父母操心。”
老伴去世,幫兒子帶孩子力不從心
講述人:王麗花(化名)
年齡:50后
王麗花今年60多歲,10年前和老伴一起從鹽城來到南京,幫獨生兒子帶孫子。兒子找了南京的媳婦,王麗花老夫妻拿出多年積蓄給孩子買了房,2005年媳婦生孩子的時候,他們被兒子叫到南京帶孫子。“其實南京的生活我們并不習慣,沒有認識的人,而且和媳婦住在一個屋檐下總有各種各樣的小矛盾。但是那時候日子還不是太難過,老伴和我做個伴,帶孫子雖然辛苦也有人分擔,也有不少樂趣。”
不幸的是,2013年,王麗花的老伴被查出肺癌晚期,兩個多月后就去世了。“原來想回老家散散心,老朋友、親戚也讓我回家調整一下心情,可是兒子不讓我走,孫子沒人帶。”去年王麗花的兒子又生了二胎,王麗花不僅要接送大的上學放學,還要照顧小的,一天下來累得不得了,真是力不從心。“我一個人的時候常常哭,雖然和兒子一家在一起,但還是很孤獨,可也沒有辦法,這個世界上,我只剩下兒子以后能依靠。”
兒女心聲:不敢生病不敢生二胎
父親生病兩年,自己累得不敢倒下
講述人:云霞(化名)
年齡:70后
“父母在,家才是你安魂入夢的地方。回到家來,親熱地叫一聲爸爸媽媽,我們才能充分感知一個家的溫馨和踏實。”住在福建路附近的云霞,父母就她一個女兒。在她那個年代,獨生子女鳳毛麟角,所以,小時候她是一眾同齡人羨慕的對象。“那時候很多人家里沒有吃的,兄弟姐妹一多,有時候一碗粥也成為奢望,但我家就我一個孩子,沒人爭沒人搶。”云霞說,父母100%的愛都匯聚在她一個人身上,后來她結婚,還有了女兒,父母也一直幫忙帶,再后來女兒長大,讀了大學。“幾十年不煩神,家務也是父母幫襯,可以說前年之前,都比較輕松”。
事情從前年發生了改變。“我父親之前犯過兩次腦梗,都比較輕微,前年再次發作,嚴重到搶救了好幾天才把他從鬼門關搶救回來。”父親病倒后,不能下床,起初只能靠流食維持。醫生當時判斷,她的父親半邊身體近乎癱瘓,不僅要常常住院治療,還可能永遠無法下床走路了。
對云霞來說,這無異于晴天霹靂,父母從小把她拉扯大,只要有一絲希望,她都想要父親能夠好轉。母親年事已高,也幫不上太大忙,她和愛人從此就開始了異常艱辛的日子,每天5點就要起床給父母準備醫院的伙食,送飯,然后在正常治療之外,還推父親去針灸、理療。晚上則和老公輪流陪著,父親不能下床,大小便都要有人在床邊協助。而且老人情緒很差,云霞還要不斷安慰,常常暗自流淚。
一兩個月下來,云霞就瘦了足足10斤,和愛人兩人都睡眠嚴重不足,累得高燒了好幾次。“看著住在左右隔壁的老人,都是好幾個孩子輪流來照顧,互相安慰,羨慕得不得了。我根本就不敢生病,真的體會到獨生子女的不易,人家可能一周才輪到一兩次陪護,而父親就我一個女兒,再苦再累這擔子我也要扛下來。但真的好苦……”云霞說,哪怕有一個親兄弟姐妹,即便不能搭把手,能夠給自己分擔精神上的壓力也是好的。
兩邊老人要照顧不敢生二胎
講述人:楊女士
年齡:80后
楊女士和老公都是80后獨生子女,小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優越,一路成長幾乎沒有遇到什么難事。“我們都是外地人,在南京上了大學就留在南京工作安家。”楊女士說,剛結婚的時候也沒有什么事情,把兩家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從生孩子開始的。“2008年我兒子出生了,兩邊老人都不在南京,我們根本沒法自己照看,于是老人們就輪流到南京來。”兒子小的時候還多虧了楊女士的婆婆,老人家比較能干,基本上帶孩子照顧小家,一個人就全部搞定了,當時楊女士的公公還沒有退休,就一個人在老家繼續上班,婆婆在南京照顧孫子。
“我爸爸媽媽都是在機關工作的,家務能力比較差,所以他們就每個月過來,替婆婆照顧幾天。”事情發生變化是從楊女士的公公突然生病開始。公公的這個病一開始就很兇險,醫院下了幾次病危通知,楊女士的父母緊急從老家趕來,開始帶外孫。“公公婆婆就我老公一個兒子,我們兩個那段時間整天泡在醫院,老公作為兒子,一個月幾乎天天陪夜。”這樣的日子過了大半年,公公病情總算有所緩解出了院,但是婆婆所有的精力都要照顧他。“這場病讓我們感慨不已,老人好好的時候你不覺得,只要有一個人生病,我們這樣的雙獨家庭就吃不消,醫院最起碼兩個人輪班,家里還有個小孩要帶。”楊女士的爸爸媽媽現在和他們住在一起,90平方米的房子,讓住慣老家大房子的老人很不適應,而且,他們沒有自己的朋友圈,整天就圍著外孫轉,精神狀態也不好。
楊女士說,按照政策他們可以再生個孩子,他們也想過,今后自己的孩子有個兄弟姐妹,在養老問題上會有人分擔,會有人商量事情,不會像他們現在這樣孤獨。“但是反復考慮后我們還是放棄了,不敢生,當初生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兩邊老人還比較年輕,不僅不需要我們照顧還能幫忙,可是,自從公公的一場病,讓我們認識到,他們越來越老,需要我們照顧,只要有一個身體出現問題我們就應付不過來。”
■記者調查
南京60歲以上老人
有125萬
晨報記者從南京市老齡委辦公室得到的數據是,截至2014年12月31日,南京60周歲以上老人共1255072人(125.5萬),約占南京總人口的19%,南京65周歲以上老人共882546人(88.25萬),約占南京總人口的14%。而南京市65周歲以上老人中,70-79歲的有379532(37.95萬)人,80-89歲的老人有171923(17.19萬)人,90-99歲的老人有19566人(1.96萬),百歲及以上的老人有262人,其中男性百歲老人65人,女性百歲老人197人。
就在今年上半年,江蘇省民政廳公布了上一年度的全省老年人口白皮書,數據顯示,僅去年一年, 江蘇省的老年人口就新增了84.44萬人。老齡化比重增加了0.92個百分點,超過以往任何一年。截至2014年底,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579.23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20.57%,比全國(15.5%)約高5個百分點。南京約40萬60—69歲老人是獨生子女父母。
在江蘇省民政廳今年上半年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廳長侯學元表示:當前,江蘇兩代老年人家庭越來越多。家有80歲以上高齡老人的,大多數是兩代老年人家庭。“低齡老人既要照顧高齡父母又要照顧第三代,中青年人要照顧兩代老人和子女”。一份2013年南京市的資料顯示,根據第一代獨生子女的年齡看,從那時起,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根據相關人士的分析,在64萬多60—69歲老人中,其中至少有一多半是獨生子女的父母,也就是說約40萬老人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有人口專家指出,一個家庭如果既有60歲以上老人,又有80歲以上老人,這樣的家庭結構在贍養過程中面臨巨大壓力,江蘇省民政廳也將這個問題納入重點關注領域。
《不敢死,不敢窮,不敢遠嫁,因為爸媽只有你》節選
我和朋友討論過獨生子女的問題,他說,“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也集萬千孤獨于一身。”我點頭同意,卻不禁想起我們的父母,才是最孤獨也最缺乏安全感的存在。朋友說,他上小學的時候,正在上語文課,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著課,校長突然走進來沖著老師耳語一番,結果她丟下課本瘋一般地跑出去。后來才知道,那個四十幾歲的女教師,唯一的兒子,在幼兒園玩游戲的時候,被一輛倒退的卡車卷進車輪里。后來女教師再也沒出現在講臺上,聽過的最多的傳聞是,那個曾經看起來幸福快樂的母親,瘋掉了。
我的父母是中國父母中最普通的代表,他們把最好的人生給了我,再用剩下的人生來守候。我至今還在為夢想一刻不停地奮斗著,希望早一天“帶爸媽和我一起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也希望有足夠的物質條件去“滿足爸媽年輕時因為我而放棄的夢想”。我想告訴所有正猶豫著或者已經在路上的年輕人,如果選擇遠行,請風雨兼程,好好奮斗吧。可無論何時,都請記得一直在等待你回家的爸媽,因為二十歲的你擁有整個世界,而爸媽呢?他們什么都沒有,他們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