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是中醫特有的概念,是指在特定時間和空間下人體的動態平衡所處的狀態。
中醫的辨證論治,就是根據病人就診時的身體狀態,判斷其動態平衡系統的失衡的情況,幫其糾正。即使是同一種疾病,身體狀態不同,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即使是不同的疾病,如果病人的身體狀態相同,也是用同一種方法來治療。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人體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系統失衡超過臨界點就會完全崩潰,人就死亡。只要這個系統能夠繼續維持而不崩潰,人就能活著;這個系統越接近平衡狀態,人就活得越好。
所以,一切的醫學行為,都應該緊緊圍繞著保持人體這個動態平衡系統的穩定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實現醫學的最終目的:讓人活得更好,活得更久。評價任何醫學行為,都應該以是否有利于保持人體動態平衡的穩定為標準,而不是其它。
西醫是辨病論治。雖然在臨床上,有思想有經驗的西醫從業者也會考慮病人的整體狀態來確定如何選擇治療方案,但是西醫的治療方案都是針對外來的病因或者局部的異常,這種考慮也只是考慮病人整體的身體狀態是否能承受這個方案。西醫理論目前無法制定出調理病人整體狀態的方案。針對局部異常的治療方案有的時候有利于機體的平衡的恢復,有的時候卻是加大了機體失衡,促進機體這個動態平衡系統的崩潰,這就和醫學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馳了。
中醫是辨證論治。雖然在臨床上,很多中醫只是根據病人表現出來的局部異常來確定治療方案,但是中醫古籍中流傳下來的有效的治療方案都是古人在調整機體動態平衡的思路指導下制定的。局部異常只是機體出現某種失衡時的一種表現,古人流傳下來的有效的治療方案并非只是針對這個局部異常,而是調整機體失衡。這就是為什么一首古方可以治療看上去似乎毫無關聯的多種局部異常的原因。只要把整體失衡糾正過來了,局部異常肯定就會消失。
從醫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看,中醫優于西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