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和生命的意義相關的
今天想寫一點務虛的東西,斗膽探討一下教育的終極目的,然后再從這個目的倒推回來咱們現在的教育到底有沒有跑偏。 由于“教育的終極目的”這個問題涉及到價值觀體系,沒有正誤,只有贊同和不贊同。 不同價值觀體系下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如果價值觀不一致,從這里開始就可以打住。那么我所相信的有關教育的價值觀至少包含以下幾點:
首先,我這里說的教育是大教育的概念 ,包含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其中我個人認為家庭教育最重要、對人一生的影響最為深重和長遠。至于每種教育到底在人一生中的作用如何占比,這個有個體差異,且這三種教育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不容易做百分比的切割。
第二,我認為的教育更多是以人為本的。 這個概念說起來很容易,但是絕大部分時候在當下的中國也還停留在說說的層面,且不同的對這四個字的理解千差萬別。隨便舉幾個例子。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當孩子遇到新的境況或者困難,爸爸媽媽與孩子溝通過程中傾向于直接的“說教”和“叨叨”,而不會先辨識和接納孩子的情緒,不會使用鼓勵和給有效建議。這在我的定義中,就是不以人為本的,而是以事情為本的。另一個例子, 中國的家庭教育似乎一直在虎媽和貓爸這樣的兩個極端中跳轉 ,沒有中間值,即要么是像虎媽一樣把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為了所謂的“優秀”壓榨孩子的價值,把尊重丟在腦后;要么是像貓爸一樣溺愛和嬌慣,從沒想過有一天自己老去時,一直被照顧長大、啥也不會的孩子該如何繼續人生路。
這都不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應該是以溫柔而堅定的tough love為基礎的,即真正的愛,是讓孩子走得更遠——既不是使用“逼迫”或者“推動”的外力讓孩子過分追逐世俗意義的優秀;也不是對孩子沒有大格局上的引領、意志品質上的打磨,嬌生慣養。
說到這里就很明顯了, 我的價值觀體系中,教育首先不是為社會服務的,而是為個體服務的。 也就是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和生命的意義相關的,就是要讓個體人具備這樣的能力——客觀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進而在人生中努力探尋最好的自己,能夠獨立思考,并在現實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的方式過完這一生。當每一個個體的價值最大化的時候,社會的價值達到最大化。
所以, 想要達成教育的終極目的,可以聚焦為幾個詞,生存、成就和幸福。
二、教育的首要目的:讓個體人具備謀生和自我保護的能力
生存,這是一個很生物性的目的。 當然,現代人的“生存”和遠古時期和歷史上的“生存”不太一樣。從純生物性的角度而言, 生存包含三個含義,即生長、自我保護和繁衍。 所謂生長就是要有吃有喝有住,獲取并保存足夠的能量是生物生存的首要條件。第二就是面對危險的時候,能夠自我保護。保護有可能是逃離危險,也有可能是對抗并戰勝危險。第三就不用說了,繁衍是非常生物性的目的,當代社會中,這個點越來越成為個人的選擇而非必須。
作為不能通過光合作用轉化太陽能為自身生長的能量的動物,依然要面臨獲取外界能量以確保生存的問題,只不過這種生長在社會分工高度精細化的當代社會,獲取外界能量變成了謀生—— 即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體力或者腦力)換取貨幣 ,然后再通過購買得到“有吃有喝有住”。所以,教育的首要目的自然是讓個體人具備謀生和自我保護的能力。說到這里我們就會發現,咱們的教育中對這一點中的前一部分過分重視,后一部分顯然不足。
警覺面對意外,發生意外時如何求救;不跟陌生人講話,不聽信聲稱認識父母的人的話,不會因為對方給“糖”就跟著走;有效判斷危險,危險發生時知道如何躲避;懂得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僅僅在飲食和鍛煉上養成良好習慣,并能有效防止染上一些疾病(比如,如今高校已經成為中國艾滋病傳播的重災區)。上述種種雖然發生的幾率低,但是一旦發生就是致命的危險,且發生時能夠毀掉所有投入在生長(謀生)上的一切—— 如果孩子不幸遭遇任何意外、危險和致命疾病,上不上名校、考沒考全班第一、有沒有優厚月薪,全部歸零。
三、教育的第二個終極目的:引導過孩子學會如何讓自己產生成就感、懂得為自己喝彩
如果一個人不能夠定義自己是誰,又如何能夠洞察自己的擅長所在、愛好所在都是什么? 獲得成就感首先要知道自己做什么事情能夠讓自己產生成就感(請把“自己”二字大寫)。因為“感”這個字,是個體感受,哪怕不是客觀存在或者每個人的標尺不一樣都沒關系。比如,想要有成就感,是需要先有一個世俗意義的巨大成就嘛?比如,做出一款產品,像喬布斯一樣做出了iPhone,像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做出Paypal和Tesla?比如,做出一個公司,像馬云做出了淘寶、馬化騰做出了騰訊?事實上, 每個人對成就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也就決定了每個人對什么樣的成就能夠給自己帶來成就感的定義是不一樣的。
當然,這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和存在顯然是有原因的,對于需要固定和捆綁于土地之上的農耕文明,每個個體的重要性不高。再加上幾千年來生產力發展呈緩慢線性發展的局限更加把個體思考讓位于生存需要。所以,中國當然不會有微軟、Google和Facebook這樣的公司, 抹殺個人存在價值的文化如何能夠匯聚一群全球頂級名校出來的頂級人才 ,或者是一些沒有安于在國家教育體系中按部就班走出來的奇才?這群人性格迥異、千人千面,有一點一定是相同的,就是極高的獨立思考能力和極高的個性化特點。
對自己深刻的認識、了解和接納,是產生成就感的前提。 雖然抹殺個體存在的這種文化現象在過去的30年中終于發生了一些變化,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倉廩實而知禮節。93年中國取消了糧票,在這之后出生的一波在不愁吃穿的富足生活中長大、一切前輩珍惜不以的物質都已經日常化的孩子,從十幾歲就已經開始思考人生、拷問自己是誰了。這一切,終將導致不能跟上時代的爸爸媽媽會跟自己00后和10后(有一種說法叫做iPhone后)孩子,產生超過歷史上任何代際差異的代溝。相信這些人大規模進入職場之時,也會對勞動力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再按照管理70后和80后的方式管理這些人,我對未來即將發生的一切充滿了好奇,拭目以待。
說遠了,言歸正傳。 造成成就感低的另一個原因是我們對普通人的日常成就不屑一顧,同時又習慣于比較。 小的時候被父母比,長大了做父母的比孩子。然而這個世界的運轉規律注定了社會在許多層面都呈正態分布,而絕大多數人都屬于正態分布最中間的的67%。我們似乎一直在追求的不是自我成就感和自我幸福感,而是比隔壁老張有成就,比單位老王更幸福。所以,成就感實際上不是“獲得”的,而是“產生”的。成就感的產生并不來源于獲得成就,而來源于對自己高度洞察下的了解和接納,有效利用自己的時間去做能夠讓自己產生成就感的事。
所以, 教育的第二個終極目的,就是引導過孩子學會如何讓自己產生成就感、懂得為自己喝彩。
我們一直錯誤地認為,比別人強就叫有成就,以為比別人強就能有成就感。對于一個3歲的孩子而言,能夠自己穿衣服就能產生成就感,而我們剝奪孩子穿衣服的權力,又在孩子6歲還不會穿衣服的時候怒吼孩子。對于一個6歲的孩子而言,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完成特定的任務就能產生成就感,而我們從未意識到幫助孩子學會時間管理很重要,又在孩子不能按時完成作業的時候怒吼孩子。對于一個10歲的孩子而言,能夠每次考試中與自己相比、有在能力和心態上的提升就能產生成就感,而我們在意的永遠只是分數和排名。畢竟,每個班都有前10名、前10名總是少數。
別人說賺到錢就會有成就感,那就去賺錢嘛?別人說做出一個改變世界的產品就會有成就感,那就去做產品嘛?別人說創造精英一個牛掰的公司就會有成就感,那就去創業嘛?如果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自己,很多人會發現自己對賺錢這件事情的興趣遠遠低于做一件自己喜歡且愿意投入的事情。如果真是這樣,即使努力投身偉大的賺錢事業,你也不太會產生成就感。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尤其是上一代人理解不了游戲的價值。 一個人怎么會沉迷在一個虛擬的世界中呢?因為在這個世界中,很多在現實世界無法產生成就感的普通人、尤其是中國人,在游戲中會產生“史詩般”的成就感(此比喻來自于一位清華畢業、做過多年游戲的朋友)。無論是自己solo或者與團隊協作打掉一個大boss,還是在100多個人的廝殺中最終吃雞,都成功地刺激玩家分泌了大量多巴胺。在滿足了成就感產生的前提“對自己深刻的認識、了解和接納”,選擇要去投身的方向和領域之后,產生成就感就是要能夠精心的目標設定(人生追求)、精細拆分大目標為子目標、逐步完成每一個子目標。游戲的設計在這一點上簡直鬼斧神工,而教育有很多地方要向游戲設計學習。
四、教育的第三個終極目的,是幫助孩子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首先,我們需要定義什么叫做幸福。幸福是一個相對概念,每個人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對低下的年代,吃飽穿暖就可以讓人覺得很幸福了。那么,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呢?我給的一個簡單的定義:幸福就是間歇性、中低強度但長時間內持續發生的快樂感。
快樂感為什么是間歇性不是一直存在的呢? 因為如果一個人一直處于每件事情都能夠產生快樂的狀態,他也就不能體會什么叫做快樂了。我們這個世界的運轉規律如此——快樂是相對痛苦或者不快樂、無聊的一種存在,真善美是相對于假惡丑或者不真不善不美的一種存在。吃得飽是一種狀態,但是這種狀態能讓人感覺到快樂必須建立在曾經體會過饑餓的不舒服感受之上的。 所以很多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可以理解,為什么00后和10后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卻沒有快樂的感受呢? 因為在蜜罐中泡著是不會產生甜帶來的快樂的,蜜帶來的甜成了一種常態;如果想讓孩子體會到蜜罐中的甜是快樂,唯一的途徑是嘗試不甜甚至苦的滋味。
通過說教的方式去和孩子們大談感恩,形式主義地要求滿操場的孩子給父母洗腳,不會讓孩子懂得珍惜和反哺——珍惜產生的前提條件是曾經失去過。 因此,一個人的生命體驗必須是豐富多樣的,唯有體會過痛苦、艱難、丑惡、虛偽,以及平淡、無聊、空虛等等之后,才會讓這個人有能力深刻地感覺、體會并珍惜快樂、美好、溫暖、善意。而這一點,恐怕是我們的教育中完完全全缺失的,因為絕大部分爸爸媽媽理解的“教育”都是無條件、無節制、無邊界的三無假貨一般的愛,以為給孩子了最好的就是好的,卻不知道三無的教育和愛,是一種巨大的災難。
五、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跑偏?我覺得現階段跑偏的很厲害
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跑偏?我覺得現階段跑偏的很厲害。以我現在的認知所能觸及的高度, 個人認為教育的三大終極目的包括:謀生&自我保護的能力,產生成就感的能力,獲得幸福感的能力。 我們的教育只完成了第一個目的的第一個部分。第一個目的的第二部分以及第二和第三個目的,幾乎就沒有。人的時間、精力和注意力都是有限的稀缺資源,當把這些稀缺資源分配到單一目標的單一部分的時候,勢必造成另外所有部分的缺失。 世界上公認的最好的學校教育,在芬蘭。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芬蘭每10年就會進行一次國家課程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是顛覆性的,因為面對的是未來的10年。2014年由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公布的最新一次改革從2016年開始正式實施,其中的一個改革重點,就是促進“橫貫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向傳統學科教學的滲入。 所謂橫貫能力,實質貫穿于不同學科和領域所需要的通用能力。新課程描述了其中橫貫能力,分別為: 1、思考與學習的能力; 2、文化識讀、互動與表達能力; 3、自我照顧、日常生活技能與保護自身安全的能力; 4、 多元識讀; 5、數字化能力; 6、工作生活能力與創業精神; 7、 參與、影響并為可持續性未來負責的能力。 以此作為結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