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怎樣預防糖尿病
文章目錄
一、年輕人怎樣預防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危害
三、糖尿病的高發人群
年輕人怎樣預防糖尿病
1、年輕人怎樣預防糖尿病
防止營養過剩
隨著生活的發達,每個年輕人都是家里的寶貝,什么好吃的都會留給他們。長此以往,很容易使孩子營養過剩,而大多數糖尿病都是由于營養過剩所引起的。所以,建議年輕人們,平日里少吃一些大魚大肉,多吃一些新鮮的瓜果蔬菜,才能有效的預防糖尿病。
少油少鹽
現在的年輕人還特別喜歡吃咸的以及油炸的食物,比如漢堡、炸雞腿、炸薯條等,這些食物都是引發糖尿病以及其他疾病的主要元兇。所以,年輕人也要注意飲食清淡,少吃油炸及鹽量過大的食物。
多吃有機食物
多吃一些有機食物,少吃一些加工食物,比如熟食、香腸等,注重一日三餐的營養搭配。
2、糖尿病的病因
遺傳因素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顯的遺傳異質性。糖尿病存在家族發病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臨床上至少有60種以上的遺傳綜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個DNA位點參與發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點多態性關系最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發現多種明確的基因突變,如胰島素基因、胰島素受體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線粒體基因等。
環境因素
進食過多,體力活動減少導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環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遺傳易感性的個體容易發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統異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薩奇病毒,風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破壞胰島素β細胞。
3、糖尿病的臨床表現
多飲、多尿、多食和消瘦
嚴重高血糖時出現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多見于1型糖尿病。發生酮癥或酮癥酸中毒時“三多一少”癥狀更為明顯。
疲乏無力,肥胖
多見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發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時診斷,體重會逐漸下降。
糖尿病的危害
1、腎臟的危害,由于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腎小球微循環濾過壓異常升高,促進糖尿病腎病發生和發展。早期表現為蛋白尿、浮腫,晚期發生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
2、心腦血管的危害,心腦血管并發癥是糖尿病致命性并發癥。主要表現于主動脈、冠狀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廣泛小血管內皮增生及毛細血管基膜增厚的微血管糖尿病病變。血管收縮與擴張不協調,血小板粘聚,脂質在血管壁的沉積,形成高血糖、高血脂、高粘血癥、高血壓,致使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指數。
3、急性并發癥,糖尿病危害還包括急性并發癥,尿病合并感染:發病率高,兩者互為因果,必須兼治。常見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和肺結核、泌尿系感染和皮膚感染。危害還在于糖尿病高滲綜合癥:多發生于中老年,半數無糖尿病史,臨床表現包括脫水嚴重,有時可因偏癱、昏迷等臨床表現而被誤診為腦血管意外,死亡率高達百分之50。
4、乳酸性酸中毒危害,患者多有心、肝、腎臟疾病史,或休克、有感染、缺氧、飲酒、大量服用降糖靈史,癥狀不特異,死亡率高。
糖尿病的高發人群
1、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中有患糖尿病者,即為有糖尿病家族史。2型糖尿病的患者1/3的后代將表現為糖尿病或糖耐量異常;雙親患有2型糖尿病,估計其后代達60歲時,糖尿病發生率約為50%。
另有12%伴糖耐量減低;母親患糖尿病的遺傳傾向高于父親;有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糖尿病的發生年齡早于無糖尿病的父母所生子女。
2、高血壓和血脂異常者
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牽著高血壓,一手拉著血脂異常來影響人體,它們已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同時又是患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因為這些疾病都有胰島素抵抗,同屬于代謝綜合征。
3、吸煙者
吸煙可以使多個器官受損,特別是心血管系統。而糖尿病病人吸煙對已發生心血管并發癥的人來說,那是雪上加霜,有害無益。
小兒疳痢,黃瘦焦枯,壯熱脹滿
沉香煎
【別名】 沉香散
【處方】 沉香(銼)2錢,丁香2錢,酸石榴皮2錢,木香3錢,肉豆蔻(去殼)3錢,訶黎勒(炮,去核)3錢,無食子3錢,縮砂仁3錢,使君子(去皮)半兩。
【制法】 上為末,煉蜜調成煎。
【功能主治】 小兒疳痢,黃瘦焦枯,壯熱脹滿。
【用法用量】 每服1豆大,以米飲化下。
【摘錄】 《圣濟總錄》卷一七三
由暴怒或驚恐,氣上而不下,動傷于肝,氣結聚成形,始得之在肝,其脈牢大而結,腹脅有塊,大小成形,按之不動,推之不移,久久令人寒熱如瘧,咳嗽,面目浮腫,動輒微喘,日就羸瘦,不傳者
沉香煎
【處方】 石斛5兩,椒(去目,炒出汗)2兩,附子(炮,去皮臍)2兩,秦艽(去土)2兩,鱉甲(煮,刮去筋膜,炙)2兩,柴胡(去苗)2兩,沉香2兩,木香2兩,檳榔2兩,黃耆2兩。
【制法】 上為末,先用枸杞根(新者)10斤,凈洗,捶碎,好酒2斗,煮至7升,取出枸杞,別用好酒3升,拍洗令凈,漉去滓,濾過,并于前煎酒內,更加熟蜜4兩,再熬成膏,和藥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由暴怒或驚恐,氣上而不下,動傷于肝,氣結聚成形,始得之在肝,其脈牢大而結,腹脅有塊,大小成形,按之不動,推之不移,久久令人寒熱如瘧,咳嗽,面目浮腫,動輒微喘,日就羸瘦,不傳者。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食前以飲送下。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二
氣厥,上重下輕,久成腳氣
沉香煎
【處方】 黃橘皮4兩,沉香1兩,紫蘇葉1兩,人參1兩。
【制法】 上為細末,姜汁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氣厥,上重下輕,久成腳氣。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
【摘錄】 《雞峰》卷四
馬錢子治重癥肌無力
【處方】將生馬錢子用水浸泡半月,取出去毛,切片后用香油煎至呈棕黃色。撈出后用六一散粉吸附,篩去六一散,磨粉,裝入膠囊,每粒膠囊含0.2克
【用法】每日3次,每次1粒,飯后即服,每隔2-4日增服1粒,逐漸加至7粒止,如不到7位而自覺肌體局部有一過性肌肉跳動、抽動感時,亦不可再增加。肌力基本正常后減少馬錢子用量,直到終止治療
【功能】開通經絡,治痿強筋
【主治】重癥肌無力
【加減】中氣虛弱者加服生黃芪30一45克、當歸9克、白術9克、黨參15克、炙甘草6克、升麻4.5克、柴胡4.5克、仙靈脾30克;
脾腎兩虛者加生黃芪30克、仙靈脾30克、當歸9克、白術9克、黨參15克、熟地15克、淮山藥15克、仙茅12克、知母12克、巴戟天12克;
寒甚者再可加肉桂、附子、鹿角霜(膠)等。
均為水煎服
【說明】馬錢子有毒,裘氏觀察到有效病例,均發現有所謂的跳動感(即局部肌肉的跳動感,這就提示已達到治療的最高劑量)。多數病例每日期馬錢子膠囊6~7粒,就出現肌肉跳動感;未出現此現象,也不能無限制加大劑量,以免中毒。
敷臍減肥秘方
【配方】:番瀉葉15克,澤瀉、山楂各30克,油麻稿(又名油草)50克。
【用法】: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用時每取藥末15~20克,以紅茶水(濃汁)調和成軟膏狀,敷于肚臍上,外以紗布蓋上,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功用】:清胃熱,健脾運,利水濕,散痰飲。
【主治】:肥胖病。
【療效】:治療50例,連用月余,有效率達100%。
【來源】:程爵棠,《穴位貼敷治百病》
【附記】:本方為程氏祖傳秘方。本方去油麻稿,加干荷葉50克,重用澤瀉為60克。驗之臨床,效果尤佳。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中醫證治心悟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是一組發生在多潛能造血干細胞階段的異質性克隆性疾病,以難治性血細胞質、量異常和高風險發展為急性白血病為特征。中醫學對本病尚無專門論述,根據其貧血、出血、發熱、肝脾腫大的臨床特點,可歸屬于中醫學的“虛勞”、“血證”、“癥積”、“熱勞”、“內傷發熱”等范疇。2008 年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血液病專業委員會與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血液病專業組討論認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起病于“髓”,“勞”為本,“毒”為標,可創新命名為“髓毒勞”。 因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發病率較低,目前對于 MDS 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我院結合多年臨證經驗,臨床中略有所得,現總結如下:
1. 謹守病機,精準辨證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癥狀復雜,病情多變,臨證過程中當詳詢四診,綜合辨證,從醫 30 余年,從眾多患者中總結其病機主要為精枯氣乏為本、毒蘊血瘀為標。故臨床常分為:氣陰兩虛證,脾腎兩虛證、熱毒熾盛證、瘀毒內阻證四型,治療上靈活應用扶正補虛、祛邪解毒,只有把握病之本,譴方用藥方可游刃有余。
2.動態辨證,觀全局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疾病都是在正邪交爭的過程中不斷變化著的,包括疾病的性質、病位、深淺、病勢,只有把握疾病的動態變化,不拘泥于一方一藥一型,才能因證施治。臨床治療過程中,隨正邪消長,各型之間也會發生證型的轉變,若正氣雖虛但尚能祛邪外出,則可由熱毒熾盛、瘀毒內阻證轉為氣陰兩虛、脾腎兩虛證,標志病勢好轉;若邪氣盛,正不勝邪,則氣陰兩虛、脾腎兩虛證可發展為熱毒熾盛、瘀毒內阻證,標志病勢趨重。髓毒勞病程慢長,在病程過程中常常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及兼證,而此時一定要分清標本緩急,統觀全局,如發熱、出血等,發熱證治參見并發癥中論述;出血兼證當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若見尿血、便血、崩漏等臟器出血時,應積極辨證施治以止血為要,如尿血則重用白茅根、大小薊;若便血,可加用地榆炭、槐花等或應用我院自擬四味止血散(蒲黃炭、白芨粉、 阿膠珠、 漢三七),藕粉調服;若見崩漏可用十灰散加減等。此時應充分發揮中醫治療急癥之優勢,先解標證,留人以治病,否則,徒勞而無功,反受其害也。
3.分期論治,定經緯 隨著細胞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的不斷進展,MDS 的西醫分型分期越來越細致,其治療與分期密切相關。對于低中危患者,以促進造血,改善造血微環境為主,而對于中危 2 及高危患者則以細胞毒藥物治療為主。中醫對 MDS 的治療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以“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為原則,在 RA、RAS、RCMD 期低中危患者,往往以虛證為主,則當益氣養血,健脾補腎,扶助正氣,以期“正氣存內,邪不可干”;RAEB-1、RAEB-2中高危階段,患者以瘀毒為主要表現,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血,祛邪解毒,以達“邪 去正自安”。
4.攻補兼施,起沉疴 髓毒勞其基本病機為精枯氣乏為本、毒蘊血瘀為標,雖然臨床表現有時為一派虛象或一派火熱毒瘀阻滯之象,然究其根本則仍是虛實夾雜之證。因此臨床切不可以偏概全,忽視疾病本質。因此在治療上尤注重攻補兼施,以扶正而不戀邪,祛邪而不傷正。疾病初期,雖已氣血脾腎虧虛為主,但仍不忘祛邪,我們在臨床治療中,總結 40 余年經驗自擬參芪殺白湯加減(黨參、黃芪、沙參、生地、天冬、地骨皮、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黃藥子、當歸、枸杞子、甘草),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治療 MDS,方中黨參、黃芪、當歸補氣養血;天冬、沙參、生地、枸杞子、地骨皮滋陰清熱涼血;半枝蓮、白花蛇舌草、黃藥子清熱解毒;甘草調和諸藥。而毒瘀內阻證,應在祛邪基礎上輔以扶正,可依據氣血、陰陽虛損聯合應用補中益氣湯或青蒿鱉甲湯。臨床靈活應用,隨癥加減,臨證施治,方可獲效。
病例介紹:患者趙某,男性,45 歲,河北大城縣人。主因面黃乏力 2 年余,加重伴發熱、皮膚紫癜 3 月就診。患者于 2 年前確診為 MDS-RCMD,而給予司坦唑醇、維 A酸、環孢菌素、中藥等藥物治療 1 年余,效果不佳,3 月前癥狀加重,外院復查骨穿等診斷為 MDS-RAEB-II,給予 CAG 方案化療,后合并感染,經積極抗感染治療后癥狀好轉,患者拒絕再次化療,經介紹就診于我院:患者面色晦黯,周身乏力,伴發熱(T37.6),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勞熱、偶有咳嗽無痰,周身皮膚大片瘀點瘀斑,無齒鼻衄血,納可,夜寐安,二便調,頜下可切及痰核、腹部可切及癥瘕;舌質暗淡,苔薄黃,脈沉澀。
結合西醫輔助檢查,中醫診斷:髓毒勞(瘀毒內阻型),西醫診斷: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RAEB-II),治以活血化瘀,扶正透邪,藥用膈下逐瘀湯和青蒿鱉甲湯加減(青蒿30g 生地 20g 鱉甲 15g(先煎) 知母 10g 赤芍 10g 丹皮 15g 太子參 6g 枳殼 10g 當歸 10g 川芎 10g 元胡 10g 甘草 6g 玄參 10g 青黛 3.0(沖服) 雄黃 1.0(沖服) 三七粉 3.0(沖服)),水煎服,日一劑。同時予西黃丸研磨醋調,脾區外敷。藥用 2 個月,患者無低熱癥狀,腹部癥瘕明顯回縮,訴氣短乏力,納差,夜寐欠安,二便調,舌質淡,少苔,脈細弱。
患者為瘀毒漸去,正氣虧虛,故調整中藥為歸脾湯加減(龍眼肉 20g 茯苓 15g 白術 15g 人參 10g(先煎) 當歸 15g 黃芪 20g 菟絲子 10g 補骨脂 10g 炙甘草 6g 陳皮 10g 遠志 15g 炒棗仁 20g 桃仁 10g 龜板 10g(先煎))水煎服,日一劑。治療 3 個月,患者癥狀明顯好轉,自覺神清氣足,飲食如常,原始粒細胞比例降為 3%。繼予參芪清熱顆粒治療,定期隨訪,癥狀穩定。
心得體會:本患者以面黃乏力 2 年余,加重伴發熱、皮膚紫癜 3 月余就診,從患者舌脈癥可知,患者為髓毒勞,證屬瘀毒內阻證,為正氣虧虛,感受邪毒,不解而入里化熱,蘊結于骨髓,氣血生化乏源而氣血虧虛、陰虛火旺迫血妄行、氣血津液運行失常,瘀血阻滯,日久搏結于脅下而成癥瘕痞塊,“癥瘕皆由寒熱不調,飲食不化,與臟器相搏所生也。”加之患者化療后正氣愈虧,陰虛內熱,故治療應活血化瘀,養陰透熱,藥用膈下逐瘀湯和青蒿鱉甲湯加減。方中青黛、雄黃組成青黃散,于明代《奇效良方》即 有記載,青黛咸寒,消腫散瘀,涼血解毒;雄黃辛溫,解百毒,消積聚,化瘀血,兩藥合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外用藥西黃丸原載于《外科證治全生集·卷四》,為清代名醫王洪緒的家傳秘方,由麝香、牛黃、乳香、沒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和營消腫之功效,聯合外用共達解毒化瘀之功效。經治療后患者瘀毒漸去而正氣亦虧,故應佐以益氣健脾扶正,藥用歸脾湯加減。方中雖無大寒清熱之品,亦無破血逐瘀之藥,而予補中益氣、健脾扶正為主,亦能“平中見奇”,通過調補脾胃,以助化源,益其元氣,達邪外出。回顧患者治療過程,病程較久,癥狀復雜,兼證較多,變化難極,故內科疑難雜癥,難在辨證,此時應執簡馭繁,通觀全局,有先有后,分步進行,先以清熱,再與化瘀,終以補虛,而方藥證對,隨證加減,駕馭自如,才能其效如神。
沉香既濟丸
【處方】 枳殼(去瓤,酒浸,麩炒)3兩,川楝子(干用,青鹽炒)3兩,巴戟(去心,酒浸)3兩,韭子(酒浸,炒焦)3兩,八角茴香(就于青鹽少許炒小茴香)3兩,白茯苓3兩,木香1兩,沉香1兩,麝香2錢,青鹽1兩,白馬莖1條(微炒,曬干,切作片,另研為末;如無馬莖,用黃狗莖13個,切,焙干;若有狐莖,止用9個,切,焙干,另研末)。
【制法】 上為細末,卻將別研藥末和勻,酒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滋補下元,調順諸氣,壯健陽事,加進飲食。主
【用法用量】 方中白馬莖,《奇效良方》作“肉蓯蓉”。
【注意】 忌食生姜、蘿卜、豆粉、豬血。
【摘錄】 《普濟方》卷二一九引《德生堂方》
沉香蒺藜丸
【處方】 沙苑蒺藜(酒炒)2兩,防風2兩,葫蘆巴(酒炒)半兩,茴香(炒)半兩,金鈴子(末)半兩,地龍(去土)半兩,牡丹皮半兩,沉香2分,蓽澄茄2分,木香2分。
【制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小腸(疒頹)疝偏墜。
【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鹽湯。溫酒任下。久服去根。
【摘錄】 《普濟方》卷二四七
沉香活血丸
【處方】 沉香1兩,廣術1兩,訶子(去皮)1兩,肉豆蔻1兩,丁香1兩,良姜1兩,麝香1分(別研),椒紅1兩,當歸1兩,白術1兩,附子(炮,去皮)1兩。
【制法】 上為末,加麝香令勻,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血氣不調,臟腑積冷,臍腹疼痛,肌體日瘦。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以溫酒送下。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三五
慢性間質性腎炎
楊某,男,58歲,鄭州人。主訴,在5年前出現多飲,多尿(尤其是夜間尿多),倦怠乏力,疑為糖尿病,經查血糖正常,當時未引起重視,約3個月后又出現尿血,腰痛,頭暈目眩,在某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間質性腎炎,曾多次服用中西藥,可未能達到預期治療目的,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尿頻,尿急,尿血,腰痛,腹脹,四肢無力,手足不溫,畏寒怕冷,頭暈目眩,大便溏泄,自汗,口苦口干,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沉弱。辨為脾腎陽虛,濕熱下注證,治當溫補腎陽,清熱化濕;給予桂枝人參湯與四妙丸合方加味,桂枝12g,紅參10g,白術12g,干姜10g,黃柏12g,薏苡仁12g,蒼術6g,懷牛膝6g,炙甘草12g,茜草15g,海螵蛸15g,瞿麥15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尿頻、尿急略有好轉,以前方6劑。三診:手足轉溫,畏寒怕冷減輕,以前方6劑。四診:尿血止,口苦除,以前方6劑。五診:諸證較前又有減輕,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40余劑,經復查,尿常規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以前方又治療20余劑。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療3個月。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尿頻、尿血、腰痛辨為腎虛,再根據腹脹、大便溏泄辨為脾虛,因手足不溫、畏寒辨為陽虛,又因口苦口干、舌苔黃膩辨為濕熱,以此辨為脾腎陽虛,濕熱下注證。方以桂枝人參湯補益脾腎,生化氣血,以四妙丸清熱燥濕利濕,加茜草、海螵蛸,固澀止血,瞿麥活血利水通淋。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腎功能衰竭
葉某,女,67歲,鄭州人。主訴有20余年腎小球腎炎病史,3年前病情加重,服用中西藥且癥狀改善不明顯,在1年前又出現腎功能衰竭,近因病情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腰酸腰痛,心悸,胸痛,憋氣,呼吸困難,頭暈目眩,嗜臥,下肢水腫,口淡,倦怠乏力,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辨為心腎氣虛寒證,治當溫補心腎,通陽散寒;給予茯苓四逆湯、苓桂術甘湯與澤瀉湯合方加味,茯苓12g,人參3g,生附子5g,炙甘草6g,干姜5g,桂枝9g,白術6g,澤瀉15g,黃芪18g,山藥24g,蛤蚧1對,沉香3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心悸好轉,以前方6劑。三診:仍然腰酸腰痛,以前方加杜仲15g,牛膝24g,續斷15g,6劑。四診:腰酸腰痛減輕,以前方6劑。五診:下肢水腫好轉,以前方6劑。六診:呼吸困難基本解除,去蛤蚧,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20余劑,病情穩定,以前方變湯劑為丸劑,每次服6g,每天分3服,繼續鞏固治療。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腰酸腰痛辨為腎虛,再根據心悸、胸痛、倦怠乏力、頭暈目眩辨為氣虛,又因下肢水腫辨為水氣浸淫,更因舌質淡,苔薄白辨為寒,以此辨為心腎氣虛寒證。方以茯苓四逆湯溫壯心腎,寧心利水,以苓桂術甘湯健脾益氣,溫陽制水,以澤瀉湯利水消腫,加黃芪、山藥,補益心腎,蛤蚧、沉香攝納心腎,固守元氣。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尿失禁
劉某,男,64歲,鄭州人。主訴在2年前原因不明出現小便輕度失禁,經數地省級市級醫院檢查,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多次服用中西藥,但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1年來病情加重。刻診:小便失禁,腰酸,倦怠乏力,耳鳴,手足不溫,畏寒怕冷,口干燥且欲飲熱水,舌紅少苔,脈細數,辨為陰陽俱虛,固攝失司證,治當滋補陰陽,益腎固遺;給予腎氣丸與金鎖固精丸合方,生地黃24g,山藥12g,山茱萸12g,茯苓9g,澤瀉9g,丹皮9g,附子3g,桂枝3g,沙苑子20g,芡實20g,蓮須20g,蓮肉20g,龍骨10g,牡蠣10g,罌粟殼12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仍然小便失禁,唯獨口干緩解,以前方6劑。三診:小便失禁略有減輕,手足轉溫,畏寒怕冷解除,以前方6劑。四診:小便失禁較前又有減輕,以前方6劑。五診:耳鳴止,腰酸罷,以前方6劑。六診:小便失禁又有改善,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120余劑,小便失禁得到控制。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畏寒怕冷、手足不溫,乏力辨為陽虛,再根據舌紅少苔、脈細數辨為陰虛,因小便失禁辨為陽虛不固,以此辨為陰陽俱虛,固攝失司證。方以腎氣丸滋補陰陽,固藏腎氣,金鎖固精丸交通心腎,固澀止遺,加罌粟殼益氣固澀止遺。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營養性巨幼性貧血
彭某,女,65歲,鄭州人。主訴在1年前出現手足對稱性遠端肢體麻木,步態不穩,頭暈目眩,經檢查血壓正常,血脂亦正常,經中西藥治療2個月且未見好轉;又經檢查,診斷為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服用葉酸、維生素B12等西藥,可癥狀改善不明顯,并配合中藥治療,還未取得預期治療效果,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心悸,頭暈,手足麻木,步態不穩,倦怠乏力,面色不榮,肢體困重,視力下降,小腿抽筋,舌質暗淡瘀紫,苔白厚膩,脈細澀。辨為氣血虛弱,痰瘀阻滯證,治當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燥濕化痰;給予八珍湯、半夏厚樸湯與失笑散合方,人參15g,白術15g,炙甘草15g,茯苓15g,熟地黃12g,當歸12g,白芍12g,川芎12g,姜半夏24g,厚樸9g,生姜15g,紫蘇葉6g,五靈脂12g,蒲黃12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心悸好轉,以前方6劑。三診:心悸止,手足麻木略有改善,以前方6劑。四診:頭暈止,以前方6劑。五診:步態不穩消除,以前方6劑。六診:諸證基本解除,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30余劑,經檢查血細胞分析等,各項指標均恢復正常。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心悸、頭暈辨為氣血虛弱,再根據舌質暗淡瘀紫辨為瘀血,因苔白厚膩辨為痰阻,以此辨為氣血虛弱,痰瘀阻滯證。方以八珍湯補益氣血,以半夏厚樸湯行氣燥濕化痰,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沉香黃耆散
【別名】 黃耆散
【處方】 沉香(銼)1兩,綿黃耆(銼)1兩,人參(去蘆)1兩,當歸(去蘆,洗凈,焙)1兩,赤芍藥1兩,木香半兩,桂心半兩。
【制法】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小兒榮衛不和,肌瘦盜汗,骨蒸多渴,不思乳食,腹滿泄瀉,氣虛少力。
【用法用量】 黃耆散(《普濟方》卷三九○)。
【摘錄】 《衛生總微》卷十五
理氣通滯。主食積氣滯,脘腹脹痛
沉香化滯丸
【處方】 沉香2兩,制川樸3兩,大黃2兩5錢,枳實5錢,檳榔2兩,山楂炭2兩5錢,炒六曲3兩,廣皮2兩,西砂仁2兩,廣木香2兩,黃芩2兩,制半夏2兩,廣藿香2兩,白術2兩。
【制法】 上生曬,為細末,用竹瀝3兩,生姜4兩,打汁和水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理氣通滯。主食積氣滯,脘腹脹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開水吞送,或絹包煎服5錢。
【注意】 孕婦忌服。
【摘錄】 《中藥成方配本》
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主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停滯不化,胸膈飽悶,腹胞疼痛,一切氣塊
沉香化滯丸
【處方】 沉香5錢,蓬術3兩,香附2兩,陳皮2兩,甘草1兩,木香1兩,砂仁1兩,藿香1兩,麥芽(炒)1兩,神曲1兩。
【制法】 上為末,酒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消積滯,化痰飲,去惡氣,解酒積。主脾胃不和,過食生冷油膩,停滯不化,胸膈飽悶,腹胞疼痛,一切氣塊。
【用法用量】 甘草以下六味劑量原缺,據《回春》補。
【摘錄】 《扶壽精方》
再生障礙性貧血
牛某,男,26歲,許昌人。主訴在1年前出現面色蒼白,倦怠乏力,頭昏,心悸,氣短,自認為工作勞累所致,當時未采取任何治療措施,約半年后自覺癥狀加重,在省級某醫院檢查,診斷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即住院治療半年,血小板因輸血而升高,停止輸血即下降,欲結合中醫治療。刻診:面色蒼白,畏寒怕冷,肢體沉重,倦怠乏力,氣喘,心悸,腰酸,牙齦出血,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沉弱。辨為脾腎陽虛,痰濕阻滯證,治當溫補脾腎,燥濕化痰;給予桂枝人參湯、海蛤湯與二陳湯合方,人參12g,白術12g,茯苓12g,桂枝12g,海馬10g,炙甘草12g,蛤蚧1對,姜半夏15g,陳皮15g,干姜9g,棕櫚15g,海螵蛸12g,阿膠10g,生姜18g,烏梅2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畏寒怕冷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心悸好轉,以前方6劑。四診:氣喘明顯緩解,以前方6劑。五診:牙齦出血減輕,以前方6劑。六診:面色略有紅潤,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50余劑,自覺體力精力恢復正常,病人家屬建議到北京作骨髓移植手術,術后繼續服用中藥半年。隨訪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畏寒怕冷辨為寒,再根據倦怠、氣喘、心悸辨為氣虛,因苔白厚膩辨為痰阻,以此辨為氣血虛弱,痰瘀阻滯證。方以桂枝人參湯健脾益氣,溫陽散寒,以海蛤湯溫補脾腎,攝納宗氣,以二陳湯醒脾燥濕化痰,加棕櫚、海螵蛸,以固澀止血,阿膠補血止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柴某,男,27歲,新鄭人。主訴有2年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病史,在1年前作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手術雖成功,可癥狀改善不明顯,多次服用中西藥,但癥狀控制不理想,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骨節疼痛如針刺,腹脹,嘔吐,不思飲食,耳鳴,腰膝酸軟,頭痛,面色蒼白,手足不溫,畏寒,睪丸腫大,口淡不渴,舌質暗淡瘀紫,苔薄白,脈沉澀,辨為脾腎陽虛,瘀血阻滯證,治當溫補脾腎,活血化瘀;給予桂枝人參湯與失笑散合方加味,桂枝12g,人參10g,白術10g,干姜10g,炙甘草12g,五靈脂12g,蒲黃12g,附子10g,黃芪25g,水蛭3g,虻蟲3g,砂仁10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飲食好轉,腹脹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手足溫和,畏寒大減,以前方6劑。四診:頭痛止,以前方6劑。五診:腰膝酸軟好轉,以前方6劑。六診:諸證大除,以前方6劑。之后,為了鞏固療效,以前方變湯劑為丸劑,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療半年。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腹脹、不思飲食辨為脾虛不運,再根據耳鳴、腰膝酸軟辨為腎虛不榮,因骨節痛如針刺、舌質暗淡瘀紫、脈沉澀辨為瘀血,以此辨為脾腎陽虛,瘀血阻滯證。方以桂枝人參湯健脾益氣,溫補腎氣,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加附子溫壯陽氣,黃芪補益中氣,水蛭、虻蟲,破血逐瘀,砂仁醒脾和胃消食。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過敏性紫癜
湯某,女,26歲,鄭州人。主訴有3年過敏性紫癜病史,病情反反復復,服用中西藥,可未能達到預期治療目的,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紫斑,關節腫脹疼痛如針刺,倦怠乏力,頭沉,畏寒怕冷,動則自汗,女子月經量多夾血塊,淋漓不止,口淡,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沉澀,辨為陽虛痰瘀證,治當溫陽散寒,燥濕化痰,活血化瘀;給予黃土湯、失笑散與二陳湯合方加味,生地黃10g,附子10g,阿膠10g,黃芩10g,灶心黃土24g,姜半夏15g,陳皮15g,茯苓12g,炙甘草9g,五靈脂12g,蒲黃12g,生姜18g,烏梅2g,棕櫚15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3服。二診:紫斑略有減輕,以前方6劑。三診:關節疼痛好轉,以前方6劑。四診:苔膩基本消退,以前方6劑。五診:諸證均有減輕,以前方6劑。六診:經檢查,血細胞分析指標恢復正常,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50余劑。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畏寒怕冷、動則氣喘辨為陽虛,再根據關節疼痛如針刺辨為瘀血,因苔白厚膩辨為痰濕,以此辨為陽虛痰瘀證。方以黃土湯溫陽益氣,固攝脈絡,以失笑散活血化瘀,以二陳湯醒脾燥濕化痰,加棕櫚固澀止血。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性欲低下
楊某,男,34歲,鄭州人。有3年性欲低下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藥,均未能取得治療效果,近因病證加重前來診治。刻診:性欲低下,形體肥胖,肢體困重,大便不爽,舌質淡,苔白膩厚,脈沉滑。辨為寒痰阻滯證,治當溫陽散寒,燥濕化痰;給予導痰湯與細辛飲合方加味,姜半夏12g,陳皮12g,生天南星3g,枳實3g,茯苓3g,炙甘草6g,細辛10g,桂枝10g,吳茱萸12g,白術15g,白芥子12g。6劑,水煎服,每天1劑,每日分3服。二診:大便較前通暢,以前方6劑。三診:大便基本恢復正常,以前方6劑。四診:舌苔仍厚膩,加生天南星為6g,以前方6劑。五診:性欲低下好轉,以前方6劑。六診:肢體困重解除,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20余劑,性欲基本恢復正常。隨訪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據形體肥胖、肢體困重辨為痰濕,再根據舌質淡、苔白膩厚辨為寒痰,因脈沉滑辨為痰濕內盛,以此辨為寒痰阻滯證。方以導痰湯溫陽散寒,燥濕化痰,行氣和中;以細辛飲溫陽通經,散寒化飲,加吳茱萸溫陽散寒化濕,白術健脾燥濕,杜絕痰生之源,白芥子溫陽通絡化痰。方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輕瀉,調胃整腸。主消化不良,胃痛便秘,腹痛拒按,心腹膨悶,噯氣吐酸,呃逆不舒,下痢赤白,里急后重,食噎氣塞
沉香化滯丸
【處方】 海沉香2兩5錢,廣木香3兩,檳榔4兩,枳實12兩,陳皮12兩,文術12兩,牙皂4兩,香附12兩,萊菔4兩,制軍12兩,川樸12兩,黃芩12兩,歸尾12兩,生地3兩,廣砂仁3兩,藿香5兩,炙草1兩。
【制法】 上為細末,水為小丸。
【功能主治】 輕瀉,調胃整腸。主消化不良,胃痛便秘,腹痛拒按,心腹膨悶,噯氣吐酸,呃逆不舒,下痢赤白,里急后重,食噎氣塞。
【用法用量】 每服1-2錢,食前以白水送服。
【注意】 孕婦、身體衰弱及便滑泄者忌服。
【摘錄】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撫順方)
通順氣血。主痰飲氣滯,胸脘痞悶,喘促噫氣,婦人經水不調,小腹疼痛
沉香化滯丸
【別名】 沉香降氣丸
【處方】 制香附12兩,貢沉香1兩5錢,春砂仁1兩5錢,粉甘草2兩。
【制法】 上為細末,水為丸。
【功能主治】 通順氣血。主痰飲氣滯,胸脘痞悶,喘促噫氣,婦人經水不調,小腹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以開水或淡姜湯或淡鹽湯送下。
【摘錄】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杭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