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痔片
藥物組成 槐米250g,茜草250g,枳殼250g,三棱250g,三七20g。 處方來源 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標準1998年 劑型 性狀 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后顯棕褐色;味苦、澀。 功效 清熱,涼血,止血,行氣散瘀。 主治 內痔,外痔,混合痔,內外痔血栓。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6片,日3次;或遵醫囑。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 制備方法 以上五味,三七、茜草42g分別粉碎成細粉。將槐米、枳殼、三棱和茜草208g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并煎液,濾過,取濾液減壓濃縮成相對密度為1.35-1.38(60℃)的稠膏。將茜草粉末加入稠膏中,混勻,干燥,粉碎,過篩,與三七粉混勻,制成顆粒,壓制成960片,包糖衣,即得。
元胡止痛膠囊
藥物組成 延胡索(醋制)445g,白芷223g。 處方來源 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標準1993年 劑型 性狀 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為棕褐色的粉末;氣香,味苦。 功效 理氣,活血,止痛。 主治 氣滯血瘀的胃痛,脅痛,頭痛及月經痛等。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4-6粒,日3次,或遵醫囑。 用藥禁忌 制備方法 以上二味,取白芷166g,粉村碎成細粉。剩余的白芷與延胡索粉碎成粗粉,照流侵膏劑與浸膏劑項下的滲濾法(附錄17頁),用60%乙醇作溶劑,浸漬24小時后進行滲濾,收集濾液約為生藥的8倍量,回收乙醇,濃縮成稠膏狀,加入上述細粉,混勻,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分裝于1000粒膠囊中,即得。
天麻頭痛片
藥物組成 天麻、白花川芎、荊芥、當歸、乳香(醋制)。 處方來源 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標準1998年 劑型 性狀 本品為糖衣片,除去糖衣片后顯棕色至灰棕色;氣微香,味微辛、苦。 功效 養血祛風,散寒止痛。 主治 風寒頭痛、血虛頭痛、血瘀頭痛。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4-6片,日3次。
利鼻片
藥物組成 黃芩100g,蒼耳子150g,辛夷100g,白芷100g,薄荷75g,細辛25g,蒲公英500g。 性狀 功效 清熱解毒、祛風開竅。 主治 鼻淵、鼻塞流涕。 用途 方解 本方由7味藥組成。主治火熱邪毒停聚鼻竅引起的傷風鼻塞、鼻窒。方中黃芩性味苦寒,直折上炎之火勢,又善入肺經,能上行清肺瀉火解毒;辛夷芳香質輕,氣味俱薄,入肺經而能散風、宣通鼻竅,為鼻病專藥,共為主藥。蒲公英味苦甘而氣寒,專于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蒼耳辛溫發散,善通鼻竅,共為輔藥。薄荷味辛氣涼而入肺經,發散風熱而除表邪,且能清利頭目而利咽喉;白芷辛散祛風而通鼻竅;細辛味辛走竄,可宣通鼻竅,共為佐藥。全方配伍,共奏清熱解毒,通散鼻竅之效。 藥理作用 體內過程 劑型 片劑 規格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4片,日2次。
瘢痕止癢軟化膏
藥物組成 復方五倍子浸膏700g,冰片250g,薄荷腦200g,樟腦200g,水楊酸甲酯150g。 性狀 功效 活血柔皮,除濕止癢。 主治 灼傷或手術后的增殖性瘢痕等。
用途 方解 本方由5味藥組成。用于灼傷或手術后的增殖性瘢痕等。方中五倍子解毒、消腫、收濕、斂瘡、止血為君藥;冰片清熱消腫止痛為臣藥;薄荷腦、樟腦辛散行氣、消腫止痛共為佐使。諸藥相合,共奏解毒消腫、收濕斂瘡、止血止痛之功。 藥理作用 體內過程 劑型 膏劑 規格 5cm×7cm/張;7cm×10cm/張 用法用量 按瘢痕大小剪取本品,貼在瘢痕表面,每2-3日換藥1次。 不良反應 注意事項 如瘢痕表面有破潰或起泡者,應暫停使用;孕婦慎用。
暖宮孕子丸
藥物組成 熟地黃240g,香附(醋炙)120g,當歸90g,川芎90g,白芍(酒炒)60g,阿膠60g,艾葉(炒)90g,杜仲(炒)120g,續斷90g,黃芩60g。 處方來源 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標準1990年 劑型 性狀 本品為棕黑色的濃縮丸;味苦。 功效 滋陰養血,溫經散寒,行氣止痛。 主治 血虛氣滯,腰酸疼痛,經水不調,赤白帶下,子宮寒冷,久不受孕等癥。 用法用量 口服。每次8丸,日3次。 用藥禁忌 孕婦忌服。
制備方法 以上十味,熟地黃、杜仲、香附,續斷、艾葉、黃芩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成稠膏;取阿膠加熱烊化,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取川芎、當歸、白芍研成細粉,過篩,加入上述稠膏中,混勻,制丸,烘干,打光,即得。
舒心沖劑
藥物組成 丹參400g,北沙參200g,黃柏200g,牡蠣200g,龍骨100g。 處方來源 藥品標準-中藥成方制劑標準1993年 劑型 性狀 本品為灰黃色的顆粒;味甜、微苦。 功效 活血祛瘀,養陰益氣,定悸除煩。 主治 心悸、怔仲,心煩失眠。 用法用量 開水沖服,每次14g,日3次。 用藥禁忌 制備方法 以上五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時,第二次2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23-1.25(80℃測)的清膏。取清膏1份,蔗糖4份,糊精1份及60%乙醇適量,制成顆粒,干燥,即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