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傳治不孕的百年秘方
這個方子從我爺爺的媽媽就開始用,至今已有百年。專治功能性不孕,(即:西醫檢查什么病都沒有還不孕)。
藥方組成:當歸15克,丹皮25克,元胡10(延胡索)克,桃仁10克,元芩10(黃芩)克。甘草10克,丹參15克,紅花15克,砂仁15克,牛膝 10克。
以上10味藥不用加減,不用辨證(注:西醫檢查沒有病既是沒有子宮、輸卵管病變的)取黃酒5斤,第一次取3斤把諸藥放到一個壇子里之后封好放到水里熬1個小時左右,澄出;第二此取黃酒2斤把澄出一起放到壇子里密封再熬1小時左右。澄出,二次湯液混到一起,每天取適量,不分次數,喝完為止。
我在臨床中曾經治療3例,一個是27年未孕,一個是7年,一個是4年。用后皆孕。
中醫研究院內部治療女性不孕癥驗方
血虛型不孕方:熟地15克,山藥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枸杞子10克,甘草5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紫河車25克,龜板15克,鱉甲1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海螵蛸10克,菟絲子10克,蟲草1克,西洋參10克
輸卵管阻塞不孕方:小茴香3克,官掛5克,川芎10克,干姜10克,西洋參10克,玄胡10克,荔枝核15克,赤芍10克,當歸10克,木香5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紫河車10克,羌活10克,益母草15克,蟲草2克,炮甲15克,路路通3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腎陽虛型不孕方:沉香6克,茯苓15克,當歸15克,制附子5克,鹿角片10克,益母草30克,官掛10克,首烏20克,川芎15克,紫英石10克,枸杞子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熟地20克,仙靈脾30克,山芋肉15克,巴戟天10克,西洋參15克,蟲草1克。
腎陰虛型不孕方:生地15克,熟地15克,龜板10克,桑寄生15克,枸杞子15克,銀柴胡10克,山藥20克,當歸10克,澤演10克,地骨皮10克,山萸肉15克,海螵蛸6克,黃柏10克,川斷15克,阿膠15克,茯苓10克,川芎10克,仙靈脾30克 ,赤芍10克,白芍10克,白薇10克,丹皮15克,蟲草5克,蛤蚧1對。
氣滯血瘀型不孕方:元胡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丹參10克,制半夏10克,益母草30克,柴胡10克,紅花6克,當歸10克,仙靈脾20克,小茴香10克,補骨脂30克,郁金10克,枳殼15克,沉香10克,五靈脂2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炮甲15克,西洋參15克。
痰濕內陰型不孕方:茯苓10克,當歸10克,香附10克,茺蔚子10克,萎半夏10克, 蒼術10克,白術10克,仙茅10克,川芎10克,益母草30克,仙靈脾10克,川貝母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菟絲子10克, 膽南星10克 ,蟲草1克,紫河車15克。
脾腎氣虛型不孕方(溫腎健脾,養血益氣,調補沖任):肉桂5克,附子3克,熟地15克,山藥20克,茯苓10克,炒白術15克,菟絲子15克,鹿角霜15克,當歸10克,杜仲15克,巴戟天15克,仙靈脾10克,黨參15克,西洋參10克,蟲草2克,龜板15克,紫河車15克。
排卵酒:柴胡6克,白芍10克,赤芍10克,澤蘭10克,益母草10克,雞血藤10克,牛膝10克,蘇木10克,劉寄奴10克,生地10克,女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枸杞子10克,龜板10克,鱉甲15克,蟲草3克,西洋參15克,紫河車15克。
一個大名鼎鼎的方子,消腫祛濕,敗毒祛痰
小時候愛感冒,每次都是鼻塞一個周,然后就以為感冒大不了就是頭痛腦熱鼻塞塞。后來方知,感冒竟然有那么多種呈現方式。且風寒暑濕燥都可能是感冒的原因,而它們發動襲擊,通常是在人正氣虛弱的時候。
比如有一種風寒挾濕挾痰引起的感冒,入于表,可引起氣血凝阻,頭疼肢節腰背痛,發燒惡寒。入于里,則胸悶氣憋,不時咳嗽,痰多色白,苔白脈浮。
甚至因痰凝濕聚肌表,生出各種瘡瘍腫毒,比如腮腺炎、穿腮毒、乳房腫塊。
所以若有人說自己的乳房腫塊是因感冒而起,不要感到奇怪哦。而穿腮毒呢,則是牙齒齲蝕受邪毒深襲筋骨,牙槽骨受損,腐壞成膿,穿腮而出。或是頜骨受傷折斷,瘀血不行,氣血失和,邪毒侵襲導致。均需要敗毒。
在眾多的感冒方中,荊防敗毒散,出自明代張時徹所著《攝生眾妙方》。將疏風解表和敗毒消腫、祛痰止咳聯系了起來,用于外感風寒挾濕挾痰之上述病癥類的治療。?組成:
羌活、獨活、柴胡、前胡、枳殼、茯苓、荊芥、防風、桔梗、川芎各4.5g、甘草1.5g。
水煎,日1劑,分2次服。
本方即治外感風寒而挾濕的通用方人參敗毒散,去人參、生姜、薄荷,加荊芥、防風而成。人參敗毒散,從以人參命名可見具補氣之功,助人有力量鼓汗外出,給邪出路,敗出毒素。而生姜暖胃驅寒又溫肺,薄荷疏風散熱,透汗外出,是辟邪發汗的排頭兵。
荊防敗毒散去掉了它們,另外加了荊芥和防風。荊芥同樣能發汗,但為辛溫解表祛風發汗,與薄荷之辛涼透表散風發汗相比,就像荊芥打開門讓邪散發出去,薄荷從屋里趕邪而出,目的都是祛掉表邪。但因荊芥辛溫,發汗的主動性更強,沒有人參助力也能將汗發得恰到好處,防止毒蘊肌表而生瘡瘍腫毒。
荊芥伙同防內外風邪之防風,與人參敗毒散之第一位羌活配,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共同增強辛溫解表,發散風寒之力。
而二活(羌活獨活)同時現身,祛風解表散寒除濕,對高熱惡寒、肢體麻木疼痛,周身竄痛,項背不舒甚至頭痛等有著極強的殺傷力。
另以柴胡和解表里,溫和地祛除身體內外之邪。枳殼理氣寬中,茯苓健脾利濕,讓脾胃運轉良好,從根源除濕。且枳殼之理氣,茯苓之利水寧心,能止胸悶心悸。
川芎活血祛風止痛,尤其是頭痛。前胡桔梗宣暢肺氣,是祛痰良配。前胡柴胡,解熱祛風,調氣止咳。甘草調和主藥,緩急止咳。
共同透散疏通,打散邪氣。達到疏風解表,敗毒消腫,祛痰止咳之功。
本方運用頗廣,但主要還是以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胸悶咳嗽。痰多色白,舌苔白膩,脈浮者為應用指征。
本方因有敗毒消腫作用,擅于治療毒蘊肌表所引起的一切瘡瘍痘疹等皮膚疾病,比如蕁麻疹,濕疹,痤瘡,帶狀皰疹等,這是荊防敗毒散與人參敗毒散的較大區別。
本方除柴胡,茯苓,甘草,余藥均辛香宣散,且因羌活獨活枳殼荊芥防風川芎均溫通,故里有實熱或陰虛內熱者不宜直接服用。
一張好方誕生,中風不再可怕
本文理論依據:《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
列位看官,如果問你,中風是否可怕,相必您一定是點頭稱是吧。
沒錯。中風確實可怕。你看那患者,有的口眼歪斜,有的語言不清,有的四肢不靈,有的則干脆不省人事。甭管你從前如何英俊瀟灑、風流倜儻,一旦患上此病,就再無往日風采了。若患者正值壯年,生命的恢宏越長,似乎戛然而止。
所以,提起中風,我們都唯恐避之不及。可是,這本不該是我們中國人所為。因為我們中國人,可能是世界上,最不畏懼中風的民族。
為什么這么說?看官要知道,在我們祖國傳統醫學千百年的發展進程中,早就對中風這件事給予了關注。從上古的《黃帝內經》,到漢代的《金匱要略》,再到明清時期的《醫林改錯》,關于中風的治療理念和方法,就一直在不斷豐富中,良方迭現,名家輩出。正因如此,我們中國人應對中風的手段,可謂繁多、犀利、有效。
這里面,有一張方劑,是我們今天要和您重點說說的。它體現了中華先民對中風的深刻認識,以及燦爛的中醫文化。深究其中,令人沉醉。
這張方,誕生在八百多年前,被記載于金元時期著名醫家劉完素所撰《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一書里。此方的誕生,標志著中國人治療中風之法向前邁了一大步。中風再不如從前那般可怕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所有中醫學方劑著作中都要重點介紹的,大秦艽湯。組方如下:
秦艽9克,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6克,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熟地各3克,細辛2克。
這些藥物研為粗末,每次服用30克,水煎服即可。此等用量,我們參考自《醫方臨證指南》一書。
看官,在解讀此間精義之前,我們先得說說中風這個病。
中風,即腦卒中,現代醫學基本把它分作出血性腦卒中和缺血性腦卒中兩大類別。中國古人不知道大腦里的血管,是出血了還是缺血了,所以他們不這么分類。他們怎么分?就從癥狀上分,基本分為中經絡、中臟腑量大類。兩者有什么區別?說起來很復雜,我們可以簡單理解,就是中經絡的,癥狀輕很多;中臟腑的,癥狀重很多。后者往往伴隨神智障礙,前者,很多時候患者還算明白,沒到不省人事的程度。
那么,前面這個大秦艽湯,治的是哪一種呢?答案是中經絡,而且還是初中經絡,即發病時間短,患病程度輕。這個時候,患者是什么癥狀呢?大家記得三個要點就可以了:口眼歪斜、說話不清、手足不能動。這個時候,用這大秦艽湯,往往藥到病除。
近來,社會上流行一句話,叫做“打鐵還需自身硬”。那上面這些癥狀的發生,其實就是和我們自身“不夠硬”有關系。說白了,就是正氣虧虛,然后風邪乘虛而入。也就是說,一切的根由,源于我們自身氣血、衛外不足。
風邪來了之后,它們侵襲了我們的面部經絡。面部經絡氣血一旦受阻,肌肉就緩廢了。而那些尚沒有緩廢的肌肉,就會牽引這些已經生病的部分,于是,我們就口眼歪斜。這風邪有侵襲了我們的舌頭和四肢的經絡,再加上之前氣血虧虛,血液不能濡養筋脈,所以我們就舌強不語、手足失靈。你看,我們的古人雖然不知道中風對腦神經的傷害情況,但是卻從另外一個角度和維度,解釋了患者癥狀。你說他們聰明不聰明?
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辦?大秦艽湯給了我們很好的方案。為了您看著方便,再把好方贅述一下:
秦艽9克,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6克,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茯苓、生地、熟地各3克,細辛2克。
首先,既然是外來的風邪引起了諸多癥狀,那我們當然要祛風。這里面,秦艽、獨活、羌活、防風、白芷、細辛,都是祛風的,而且還有一點解表的功能。所謂解表,就是把人體的肌表打開,讓風邪有出路。雖然都是祛風,但是這些風藥里,各有所長。秦艽,祛風除邪,通經活絡,還能清熱,《別錄》說它“療風無問久新”,所以是君藥。緊接著,羌活散陽明經之風,獨活和細辛散少陰經之風,白芷散陽明經之風,防風為風藥走卒,指哪打哪,無處不到。而且,羌活善治上,獨活善之下,解一身之風。由此可見,這些藥物搭配起來,身上風邪再多變,也難逃這天網恢恢了。
接下來再看,這里有川芎、白芍、當歸、熟地。它們實際上是四物湯的組合。四物湯是干嘛的?養血的。為什么要養血呢?一來,“血行風自滅”。養好了血,自然能夠幫助我們祛風。二來,前面那么多辛散的藥,容易傷陰。而陰血不足,不能濡養舌本和經脈,恰恰又是引發舌強和手足不靈的根源,所以我們要養血。
再往下看,我們見到了白術、茯苓。白術和茯苓是干啥的?是健脾胃養的。為什么要健脾胃?脾胃乃是氣血生化之源,氣血足,風自去,且衛外之功能夠加強。同時脾主四肢,脾強大了,四肢不靈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健脾。
最后,我們看到了黃芩、生地、石膏。這三味藥是清熱的。為什么要清熱?風邪郁久,容易生熱。
就這樣,全方以去風邪為主,以固本扶正為基,兼具清熱之能,周周正正、十分嚴謹,足見古人立方之妙了。一般來說,現代醫學所說的面神經麻痹、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都可以用它治療,效果非常好。臨床常常隨癥加減。列位看官如要應用,務必請中醫師辯證指導。
這就是中國古人,在八百年前創制的治療中風的辦法。它不知道幫助了多少人恢復健康。可遺憾的是,在人人都關注健康的今天,在中風發病率高企的今天,在中國傳統文化面臨復興的今天,又有多少人知道它呢?而在了解它的人群里,又有多少愿意重視它、探索它、應用它呢?
丁香散88
【處方】 丁香半兩,人參3分(去蘆頭),檳榔半兩,赤茯苓3分,草豆蔻半兩(去皮),白術1兩,大腹皮1兩,前胡1兩(去蘆頭),厚樸1兩(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陳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訶黎勒皮1兩,桂心3分,紫蘇莖葉3分,半夏半兩(湯洗七遍,去滑),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傷寒后,胃氣不和,吃食痰逆,兩脅妨悶,四肢少力。
【用法用量】 上為散。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
【摘錄】 《圣惠》卷十三
丁香散87
【處方】 丁香1分,生地黃5兩(以竹刀子切,放銅器內炒令黑色),干蝦蟆1分(炙),莨菪子半兩(炒黑),麝香1錢(細研)。
【制法】 上為細散。
【功能主治】 齒漏疳,宣露及骨槽風,膿血不止。
【用法用量】 每至夜間,用濕紙片子,上摻藥,可齒斷患處大小,貼之。有涎即吐,以愈為度。
【摘錄】 《圣惠》卷三十四
丁香散86
【處方】 丁香1分,藿香(去土)1分,代赭石(火煅醋淬,不計遍數,以易碎為度)1分,甘草(炙)1分。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小兒吐逆不定。
【用法用量】 每服半錢,煎薄荷湯下。
如吐瀉,更與木香白術散同服。
【摘錄】 《衛生總微》卷十
解決膝關節疾病的最快速密方
該方法不但能快速減輕疼痛,而且能治愈。
需要的物品:大顆粒食鹽4斤,花椒 適量,棉布袋 25cm*400cm。
療法:
將4斤大顆粒食鹽放鐵鍋內中火炒15分鐘停火,放入100克花椒拌勻,裝入棉布袋內,扎好袋口。包敷在犯病的膝關節皮膚上,在棉布袋下面放塊布,防止燙傷皮膚,熱敷30—40分鐘。
再次炒熱食鹽時,如果花椒顏色變黑,應更換花椒。
一般熱敷2—3天疼痛明顯減輕,半個月后疼痛基本消失,再躺在床上,鉤緊腳尖,做兔子蹬鷹的動作,盡量多蹬,每天最少做一次,每次蹬30—100下,如果能蹬100下以上就徹底康復了。
感冒中醫辨治配方大全
1、風寒證: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酸痛,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
方劑:荊防達表湯;羌活5克、柴胡5克、前胡5克、獨活5克、枳殼5克、茯苓5克、荊芥5克、防風5克、桔梗5克、川芎5克、甘草3克。加減:頭痛者,加白芷、蒿本以祛風散寒止痛;項背強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陽膀胱經絡;咳嗽痰白者,加陳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風散寒通絡;若舌苔厚膩,噯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滯。很怕冷而無汗的,加入麻黃5克,桂枝5克。
辨證加減:風寒較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如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為風寒夾濕,可加厚樸、陳皮、半夏等以化濕理氣,或改用藿香正氣散;如兼胸悶不舒,甚則脅肋疼痛者,為夾有氣滯,可加香附、紫蘇、陳皮等以疏肝理氣;如見咳嗽痰多,胸悶食少,夾有痰濁,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陳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如素體氣虛而患感冒,發熱,無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白,脈浮無力。用參蘇飲加減;如病情進一步發展,陽氣亦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細辛附子配合麻黃溫陽解表;如出現外寒內熱,發熱惡寒,心煩,咳嗽痰黃,可加石膏、黃芩、梔子以解表清里。
臨證參考:風寒感冒輕者,可服用中成藥或食療方,如感冒通、蔥白蘿卜湯等;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風寒表實甚者,可用麻黃湯;夏季風寒感冒,可用香薷飲;若風寒兼有痰飲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滿悶,舌苔白滑者,可選用小青龍湯。
2、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噴嚏。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方劑:荊防敗毒散;羌活9克、獨活9克、柴胡9克、前胡9克、枳殼9克、茯苓9克、防風9克、荊芥9克、桔梗9克、川芎各9克,甘草3克。加減:頭痛者,加白芷、藁本以祛風散寒止痛;項背強者,加葛根以疏足太陽膀胱經絡;咳嗽痰白者,加陳皮、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止咳;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四肢酸痛者加桑枝、桂枝祛風散寒通絡;若舌苔厚膩,噯腐吞酸,兼有中焦停食者,加神曲、炒谷芽消食化滯。
辨證加減:風寒較重,惡寒甚者,加麻黃、桂枝增加解表散寒之功;如身熱不揚,身重,苔膩,脈濡者,為風寒夾濕,可加厚樸、陳皮、半夏等以化濕理氣,或改用藿香正氣散;如兼胸悶不舒,甚則脅肋疼痛者,為夾有氣滯,可加香附、紫蘇、陳皮等以疏肝理氣;如見咳嗽痰多,胸悶食少,夾有痰濁,可重用前胡、桔梗,酌加陳皮、半夏等以宣肺化痰止咳;如素體氣虛而患感冒,癥見惡寒較甚,發熱,無汗,身痛,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白,脈浮無力。可加人參益 氣解表,或改用參蘇飲加減。如病情進一步發展,陽氣亦虛,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可加炙桂枝、細辛、附子配合麻黃 溫陽解表;如外寒逐漸化熱,里熱偏盛而表寒未解,出現外寒內熱,癥見發熱惡寒,心煩,咳嗽痰黃,可加石膏、黃芩、梔子以解 表清里。
3、若惡風發熱,汗出,頭痛,或有項強,咳喘,咯痰稀白,舌淡苔白,脈浮緩無力者。
方劑:桂枝湯: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片9克、紅棗12枚。
加減:如感冒,惡風寒較甚者,宜加防風、荊芥、淡豆豉;如患者體質虛者,加黃芪;兼見咳嗽者,宜加杏仁、蘇子、桔梗;用于風寒濕痹,宜加姜黃、細辛、威靈仙;項背拘急強痛,加葛根、防風、桑枝;用于妊娠嘔吐,可重用生姜,再酌加蘇梗、白術,砂仁;用于受冷即發的皮膚病,無熱象者,可加當歸、荊芥、防風、蟬蛻、丹參等。
辯證加減:咳喘、痰白者,加厚樸、杏仁、半夏宣肺化痰平喘;食納欠佳者,加神曲、麥芽消食健脾;鼻塞流涕者加蒼耳子、辛夷通竅散寒;頭痛項強者,加白芷、葛根疏風止痛;如小兒反復感冒,營衛不和,汗出者,加黃芪、龍骨、牡蠣等。
4、若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脈浮緊,風寒表實(無汗)甚者。
方劑:麻黃湯:麻黃9克(包)、桂枝6克、炙甘草3克、杏仁6克。加減:若喘急胸悶,咳嗽痰多,表證不甚者,去桂枝,加蘇子、半夏;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蒼耳子、辛夷花;若挾濕邪而見骨節酸痛,加蒼術、苡仁;若兼里熱之煩躁,口干加石膏、黃芩;風寒襲表之皮膚瘙癢,加防風,荊芥,蟬蛻。
5、風寒夾濕證:身體熱不揚,惡寒汗少,頭重如裏,肢體骨節疼痛,咳嗽聲重,鼻塞多涕,舌苔白膩,脈濡。
方劑:羌活勝濕湯加減:羌活6克、獨活6克、藁本3克、防風3克、炙甘草3克、川芎3克、蔓荊子2克。加減:如果經中有寒濕,身重腰沉沉然,加入酒漢防已3克;如果病較輕則加入附子3克更效;如果病情較重則加入川烏3克更效;如果汗少加入豆卷5克;如果頭痛、身痛加入白芷5克,防風、藁本都加到5克;如果脘痞(胃脹)加入蒼術5克、厚樸5克;如果咳嗽痰粘的加入半夏5克,陳皮3克;納呆腹脹,加陳皮、半夏、厚樸燥濕除滿;大便溏泄,加薏苡仁、白蔻仁健脾化濕;若有咳嗽,可加杏仁、桔梗、前胡。
6、若惡寒發熱、頭痛、無汗、肢楚等表證,且兼有口渴等里熱者。
方劑:九味羌活湯:羌活9克、防風9克、蒼術9克、細辛3克(后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黃6克、黃芩6克、甘草6克。加減:若濕邪較輕,肢體酸楚不甚者,可去蒼術、細辛;如肢體關節痛劇者,加獨活、威靈仙、姜黃等;如濕重胸滿者,可去滋膩之生地,加枳殼;無口苦,若微渴者生地、黃芩當酌情裁減;里熱甚而煩渴者,可加石膏、知母。
7、若夏季風寒感冒。
方劑:香薷飲: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姜厚樸5克。
8、若風寒兼的痰飲咳嗽,咯痰清稀,胸膈滿悶,舌苔白滑者。
方劑:小青龍湯:麻黃9克(包)、桂枝9克、炙甘草9克、白芍9克、細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2克。加減:如果口渴則去半夏,加入栝蔞根9克;如果輕微下痢則去麻黃,加入茯苓9克;若噎者,去麻黃,加入炮附子5克;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12克;若喘去麻黃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若外證較輕者,可去桂枝,麻黃則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
9、外寒內熱證:風寒外受,表寒未解,入里化熱;或因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
方劑:麻杏石膏湯加減;麻黃12克(包)、杏仁8.5克、炙甘草6克、石膏24克。加減:如果比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如果內執熱甚,加入黃苓6克、山梔子6克、蘆根10克;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頭痛者,加桑葉、菊花、白芷祛風止痛;心煩、小便短赤者,加竹葉、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熱利濕;嘔惡者,加陳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胸悶者加砂仁殼寬胸理氣;納呆者,加神曲、麥芽、雞內金消食健胃。
10、若濕重于暑而無汗者,加大豆黃卷助香薷以發表。溫病初得,頭痛,周身骨節凌痛,肌膚壯熱,背微惡寒,無汗,脈浮滑者。
方劑:清解湯:薄荷葉12克、蟬蛻(去足、土)9克、生石膏(搗細)18克、甘草4.5克。
11、若風寒束表,肌腠郁熱,證見惡寒發熱,身熱漸增,無汗頭痛,全身酸痛,口干鼻干,心煩不眠,眼眶疼痛。
方劑:柴葛解肌湯: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黃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白芍6克、桔梗3克、生姜3片、紅棗2枚、石膏5克。加減:若無汗而惡寒甚者,可去黃芩,加麻黃;若熱邪傷津者,宜加天花粉、知母;若惡寒不明顯而里熱較甚,發熱重,煩躁,舌質偏紅,宜加銀花、連翹,并重用石膏。
12、若外寒內熱,表里俱實,證見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口苦目赤,咽喉不利,咳逆喘滿,便秘尿赤,苔膩,脈滑實。
方劑:防風通圣散:酒大黃1.5克、芒硝1.5克、防風1.5克、荊芥1.5克、麻黃1.5克、梔子1.5克、連翹1.5克、 川芎1.5克、當歸1.5克、薄荷1.5克、白術1.5克、桔梗3克、黃芩3克、石膏3克、甘草6克、滑石9克、生姜1片、蔥2根。加減: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氣化痰;無憎寒者,去麻黃;內熱不盛者,去石膏;無便秘者去大黃、芒硝;體質壯實者,去當歸、白芍、白術等扶正之品。
13、惡寒發熱陣作,午后熱重,頭身重痛,胸悶脘痞,心煩懊儂,頭眩口粘膩,咳痰不利,舌紅,苔白膩或白如積粉,脈弦滑。
方劑:柴胡達原飲:柴胡4.5克、生枳殼4.5克、川樸4.5克、青皮5克、炙甘草2克、黃芩5克、苦桔梗3克、草果1.8克、檳榔6克、荷葉梗10~15克。加減:頭痛甚者,加羌活、葛根疏風止痛;表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解表化濕;里濕重者,加蒼術、白蔻仁、半夏、陳皮健脾燥濕。
14、若邪入少陽,熱郁腠理,證見寒熱往來,或壯熱不退,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赤,或嘔吐,或口渴,大便干結。
方劑:大柴胡湯加減:北柴胡24克、黃芩9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生姜15克、炙枳實4克、紅棗12枚、大黃6克。加減: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惡心嘔吐劇烈者,加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功;如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15、風寒兼氣虛感冒證:感受風寒,惡寒較甚,發熱,無汗,身楚倦怠;咳嗽,咯痰無力;舌苔淡白,脈浮無力。
方劑:參蘇飲:人參6克、紫蘇葉6克、葛根6克、姜半夏6克、橘皮3克、前胡6克、茯苓6克、木香4克、枳殼4克、桔梗4克、炙甘草4克。加減:頭痛者,加白芷、川芎祛風止痛;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無汗、惡寒者,加羌活、防風解表散寒;鼻寒者加辛夷、蒼耳子通竅散寒;納谷不香,加砂仁、佩蘭理氣化濕;表虛自汗的,加入黃芪6克、白術5克、防風5克。
16、虛人外感風寒,內傷痰飲,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滿悶;或眩暈嘈雜,怔忡噦逆。
方劑:香蘇散:紫蘇葉23克、葛根23克、姜半夏23克、前胡23克、人參23克、茯苓23克、木香15克、枳殼15克、桔梗15克、陳皮15克、炙甘草15克。
17、風寒兼陽虛感冒證:感受風寒,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痛、無汗;面白,語聲低微,四肢不溫,或自汗;舌淡胖苔白。
方劑: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克(包、炮附子5克、細辛6克。加減:鼻塞者,加蒼耳子通鼻竅;頭痛者,加川芎、白芷疏風散寒止痛;背寒者,加葛根疏利太陽經氣;無汗者,加防風、荊芥穗解表發汗;有汗者,去麻黃,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如果兼氣虛的,加入黃芪5克、炙甘草3克。
18、若陽氣虛弱風邪較甚之頭痛、面色蒼白、語聲低微者。
方劑:參附再造丸:黨參10克、附片6克、桂枝10克、黃芪15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細辛3克、炙甘草5克。
19、風寒兼血虛感冒證:感受風寒,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面色不華,唇甲色淡苔白,脈細無力。
方劑:蔥白七味飲加減:蔥白9克、豆豉6克、葛根9克、生姜9克、地黃9克、麥冬9克。加減:惡寒重,加入蘇葉6克、荊芥6克;熱重,加入銀花6克、連翹6克或黃芩6克;若有出血癥,加入阿膠珠6克、藕節15克、三七5克(粉服)、白芨6克;若脾失健運,加入陳皮3克、砂仁5克。
辯證加減:頭痛者,加羌活、白芷止痛;鼻塞加蒼耳子通鼻竅;自汗者加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無汗者,加蘇葉、荊芥穗發其汗,但不可大發汗;咳嗽痰白者,加陳皮、半夏、杏仁、炒萊菔子宣肺化痰;血不養心,又因血虛感邪,邪阻脈絡,血液運行不暢,脈結、代者,可加桂枝、紅花、丹參以通陽養血,活血宣痹。
20、風熱證受熱而感冒身熱、微惡風、汗出不暢;頭脹痛、目脹、面色多赤;咽喉腫痛,鼻流濁涕;咳嗽,痰粘或黃。
方劑:銀翹散或蔥豉湯:銀花10克(可用30-60克)、連翹10克(可用15-30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構竹葉4克、生甘草5克、荊芥穗4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6克。加減:頭脹痛較甚的,加入桑葉9克,菊花9克;咳嗽痰多的,加入貝母6克,前胡9克,杏仁6克;咯痰稠黃的,加入黃芩6克,知母6克;熱甚的,加入生石膏30~50克,鴨跖草9克;熱毒癥狀明顯的,加入大青葉9克,蒲公英9克,蚤休9克;咽喉腫痛的,加入一枝黃花6克,土牛膝6克,玄參9克。(加用冰硼散吹咽部);口干咽燥的,加入南沙參10克,天花粉10克,犁皮15克。
咽喉腫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傷,宜加沙參、麥冬、射干養陰解毒利咽;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傷,加馬勃、僵蠶、土茯苓清熱解毒;咳重痰黃者,加魚腥草、天竺黃、漸貝母、瓜蔞仁清熱化痰;胸悶者,加瓜蔞皮、郁金寬胸理氣;衄血者,加馬勃、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鼻塞者加蒼耳子宣通鼻竅;咽癢者加蟬蛻疏風清熱、利咽止癢;高熱者加柴胡、葛根、黃芩、生石膏(先煎)辛涼清解。
辨證加減:高熱惡寒,頭痛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者,為風熱重癥,加黃芩、葛根、石膏、知母、天花粉;如肺熱素盛,風寒外束,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逆,氣急,痰稠,聲啞,可加石膏、麻黃清宣肺熱;如咽喉紅腫疼痛明顯者,去荊芥,酌加板藍根、玄參、馬勃、山豆根或土牛膝根、一枝黃花、射干等清熱利咽。另用冰硼散或錫類散敷咽部;兼夾濕邪,頭重體倦,胸悶泛惡,舌苔黃膩者,加藿香、佩蘭、郁金以芳香化濕;如感受時行病毒,癥狀明顯者,配合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草河車等以增強清熱解表之功;秋令感受溫燥致病,或風熱化燥傷津,兼見干咳少痰,咽干口燥,舌紅少津,脈數者,酌加南沙參、天花粉、 梨皮等清熱潤燥,此時不宜再伍辛溫之品;兼見里熱者,加細生地黃、玄參、黃芩、知母以清熱生津;如陰津素虧,外感風熱,津液不能作汗達邪。
21、癥見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干,干咳少痰,舌紅少苔, 脈細數。治予滋陰解表。方劑:加減葳蕤湯化裁。加減:咽喉腫痛兼大便干者,津液已傷,宜加沙參、麥冬、射干養陰解毒利咽;咽痛大便不干者,津液未傷,加馬勃、僵蠶、土茯苓清熱解毒;咳重痰黃者,加魚腥草、天竺黃、浙貝母、瓜蔞仁清熱化痰;胸悶者加瓜蔞皮、郁金寬胸理氣;衄血者,加馬勃、白茅根、側柏葉涼血止血;頭痛者,加菊花、蔓荊子疏風清熱止痛;口渴者加天花粉、石斛生津止渴;鼻塞者加蒼耳子宣通鼻竅;咽癢者加蟬蛻疏風清熱、利咽止癢;高熱者加柴胡、葛根、黃芩、生石膏(先煎)辛涼清解。
22、風熱表虛證:發熱,微惡風寒,有汗,頭痛,咳嗽心煩,咽干口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
方劑:茅葦湯:白茅根、蘆根、白芍、竹葉、桔梗、杏仁、蔥白。加減:頭痛者,加菊花疏風熱以清頭目;咳嗽者,加漸貝母清熱化痰宣肺;咽干者,加麥冬以養陰;咽痛者,加射干、馬勃、土茯苓清熱利咽解毒。
23、若感冒重癥,高熱惡寒,時而寒戰,頭痛,大便燥結,或見咳嗽,咯淡黃稠,胸痛、氣急,舌紅苔黃而干,脈浮洪數。
方劑:清瘟敗毒飲:生石膏60克、生地9克、水牛角120克(先煎)、黃連3克、梔子9克、桔梗4.5克、黃芩9克、知母9克、玄參9克、連翹9克、甘草4.5克、丹皮9克、鮮竹葉6克。加減:咳嗽、痰多者,加漸貝母、前胡、瓜蔞宣肺化痰;大便燥結者,稍加大黃通腑瀉熱。
24、風熱兼燥證:(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致病)。身熱頭痛,鼻燥咽干,咳嗽無痰或少痰,口渴舌紅,多見于秋季。
方劑:銀翹散合桑杏湯加減:銀花5克、連翹5克、苦桔梗3克、薄荷3克、竹葉2克、生甘草2克、荊芥穗4克、淡豆豉2克、牛蒡子3克、桑葉3克、杏仁4.5克、沙參6克、貝母3克、香附3克、梔子皮3克、犁皮3克。加減:溫燥之頭痛者,加菊花、薄荷、蔓荊子疏風止痛;燥熱口渴者,加麥冬、竹葉清熱除煩;干咳者,加炙枇杷葉、炙紫菀潤肺止咳;咽癢者,加蟬蛻、僵蠶情網利咽;咽痛者,加射干、板藍根解毒利咽。涼燥之頭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防風疏風止痛;無汗、脈浮緊者,加羌活疏風散寒;咳嗽者,加百部止咳。
大蒜治療膝蓋疼
大蒜是藥食類植物的鱗莖,其性味辛、溫,有散寒溫通之功。據古文獻中記載,大蒜能"除風濕,破冷氣",現代藥理研究也曾發現,大蒜對關節炎有強大的抑制作用,但大蒜對關節炎的治療作用主要是針對風寒濕氣,而不適用于濕熱類的關節炎。
使用方法:
1.先找塊干凈的棉布,在膝蓋纏上兩層;
2.然后取3至4顆大蒜,搗成泥敷在布上;
3.再用塑料薄膜包扎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敷的時間千萬不要太久,因為大蒜具有嚴重的揮發性和刺激性,包的時間過長會對人皮膚造成損傷。有腰腿痛、關節等骨痛的朋友一定要避免受涼氣侵襲,疼痛難忍,很不舒服。對癥調理,有幾個月沒有反復了。另外,用蒜泥敷完之后用毛巾包裹熱水袋熱敷15分鐘,效果更佳。
6種抗炎食物或可減少長者跌倒住院的幾率
隨著年齡增長,很多長者發現自己的身體出現了一些“小毛病”,動作也不靈活。若是正常的身體老化,不必擔心。但輕輕摔了一下就骨折了,或是心臟功能衰弱的速度太快,很有可能是“促炎食物”惹的禍。日前,美國哈佛大學與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聯合發表一項研究結果:他們追蹤1,701名社區中相對健康的受試者12年后發現,經常食用富含碳水化合物或飽和脂肪的成年人,比一般族群虛弱幾率最少增加16%。
(香腸、火腿等加工食品或飽和脂肪,都屬于促炎食品)
高糖高油會讓虛弱概率高出16%
研究記錄表明,團隊先計算出調整過能量的膳食發炎指數(energy-adjusted dietary inflammatory index,E-DII)分數。這是一套搜集、分析上千份文獻中包括細胞培養、流行病學與營養素等數據,以便評估飲食內容對個別受試者發炎的影響,期望可以預測慢性發炎的相關炎癥。數據顯示,社區長者的E-DII得分只要比規定上限高出一個單位,身體“虛弱”的概率就增加16%。在此,虛弱的定義是生理機能受損,嚴重者容易跌倒、住院甚至死亡。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受試者平均年齡58 歲,其中55%為女性。“研究也指出,成年人經常食用維生素C、E與類黃酮等含有膳食纖維和膳食抗氧化劑的天然食物,有助預防年歲增加之際身心虛弱速度加快。”蜜拉總結。除此之外,根據去年11月中發表的另一項更長期、更大規模的追蹤調查,32年間,超過15萬成年人中,愛吃促炎食物的族群罹患心臟病風險高出46%,中風風險則為28%。研究團隊分類,促炎食物有4種型態,抗炎食物則有6種,分述如下。
4類促炎食物,高糖高脂要避免
精致糖食,如蛋糕、餅干、甜面包等
含糖飲料,可樂、手搖飲料與罐裝果汁
高脂食品,炸肉與炸蔬菜、高脂乳制品
加工肉品,香腸、火腿與魚、肉罐頭
研究中強調,脂肪酸容易影響體重及體內脂肪組織總量,尤其是肥胖族群體內的內臟白色脂肪都高于平均值。它是分泌發炎因子的禍首,往往引起發炎與免疫力下降,進而升高癌癥、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風險。不過,碳水化合物的影響更大,因為淀粉多半是家中餐桌的主食來源,而且涉及許多不同營養素的攝取,好比白色脂肪偏好吸收葡萄糖,再轉變為脂肪,結果便是進一步助長肥胖。因此研究團隊建議,即使是天然淀粉也要適量攝取,至于精制糖食、糖飲,更是能免則免。
6種抗發炎食物,蔬菜谷類要多吃
綠色蔬菜,如常見的卷心菜、菠菜
橘黃色蔬菜,甜椒、豆類與紅蘿卜
全谷類,例如燕麥、糙米、紫米、藜麥
適量咖啡
適量茶飲
適量葡萄酒
抗發炎食物可以濃縮成一句話:以植物為基礎的全食飲食,例如“大量全谷類、蔬果與橄欖油、適量蛋、奶與白肉、少量紅肉及紅酒”的地中海飲食就是好記憶又好料理的膳食原則。文獻強調,如果想額外強化抗發炎體質,富含維生素C(如花椰菜)、E(如堅果)、β-胡蘿卜素(如紅蘿卜)與鎂(如海苔、紫菜)的蔬菜、水果是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