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系列方1700
補腎壯陽方
方一:(自組方)枸杞子100,熟地50,制黃精50,黃芪50,海馬50,黃狗腎50,杜仲50,覆盆子50,雄蠶蛾30,淫羊藿30,肉蓯蓉30,淮山藥30,韭菜籽30,懷牛膝30,鎖陽30,打粉泡高度酒7斤半個月服。。
方二:萸肉25克,生地20克,龜板10克,巴戟10克,鎖陽10克,牛膝20克,枸杞子20克,肉蓯蓉10克,女貞子20克,韭菜子10克,補骨脂30克,菟絲子30克。太子參30克,黃茋20克,風流果40克。五味子10克,淫羊霍10克,山藥20克,海龍15克,海馬15克。
方三:牦牛鞭2根,鹿鞭2根,鹿茸60g,膃肭臍60g,紅參100g,陽啟石100g,雄蠶蛾60g,淫羊藿100g,熟地150g,海馬50g,黃狗腎50g,覆盆子100g,附片30g,黃芪150g,肉桂100g,杜仲100g。干姜50g,桑椹150g。
泡灑,三個月,密封,不見陽光,服藥期間,不喝茶,忌食蘿卜,辛辣。
 
 
 
 
 
 
 
 
盆腔炎
分享我們在臨床上常見的盆腔炎的兩個方劑
盆腔炎多發生于已婚婦女。盆腔炎包括子宮、輸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及盆腔結締組織炎性病變,臨床上往往難以區分,故稱盆腔炎。現介紹驗方二則,療效尚好。
一、銀連湯:
金銀花、連翹各3Og,紅藤、敗醬草各2Og、粉丹皮、赤芍、桃仁、玄胡、車前子各10g,每日水煎分三次服。
二、蒲公英湯:
蒲公英3Og、玄胡、赤芍、丹參、當歸、木香、香附、乳香各10g、粉甘草6g,每日一劑分三次服。
急性盆腔炎患者宜選用銀連湯,慢性盆腔炎宜選用蒲公英湯。
 
 
 
 
 
 
 
 
 
陰囊潮濕驗方
生牡蠣30克 枯礬60克 黃丹30克 研粉外用。將陰囊溫水洗凈,擦干用粉,擦揉2-3遍。
如果你覺得這個偏方對你幫助,就請把它轉發出去,推薦給你的親朋好友,或許大家會從中受益,受益者必會感激你終生。
 
 
 
 
 
 
 
腸粘連
頑固性腸粘連,甚至在手術后仍然出現粘連的患者,均采用以下方劑,效果神奇,療效很好。
炒卜子15g 厚樸15g 木香9g 烏藥9g
桃仁9g 赤芍9g 瀉葉9g 芒硝9g內服。
腸粘連由各種腹膜炎癥引起,如化膿性腹膜炎、結核性腹膜炎、手術后遺癥及腹部外傷造成腸曲之間粘連、腸曲與腹壁間粘連、腸與大網膜粘連等,粘連的輕重范圍不盡相同,臨床以手術后遺癥粘連最多。中醫屬“腸結”范疇。輕者只是隱痛,術后腹膜炎引起的粘連則在刀口下隱隱作痛,也有少數腹痛劇烈。嚴重者有腹肌緊張、發熱、白細胞計數增多、脈弦數、舌質紅絳等。梗阻性腸粘連除腹痛外,尚有惡心、嘔吐、停止排便、排氣等癥狀。
腸粘連者一般多體弱,傷口愈合慢,單純靜脈輸液消炎殺菌很難達到根治效果,而采用中藥口服加理療恢復比輸液快。腸粘連的病理是濕熱瘀阻,中藥穿山甲、皂角刺、薏苡仁、桃仁、紅花是治療腸粘連關鍵藥。下方治愈過數十例腸粘連患者,一般為2周,治愈率達90%,慢性者也不過6周。
中醫可選用統方治粘連方,適宜各種腸粘連患者,一般1~3周可愈。
腸粘連方:
敗醬草20g,白花蛇舌草30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木香10g,香附15g,炒薏苡仁50g,蒼術15g,清半夏20g,皂角刺30g,烏藥10g,當歸15g,桃仁15g,紅花10g。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200ml。忌食辛辣、魚腥。
單味治療或后續筑固,防止腸粘連:
薏苡仁30~ 60克,加水1000~ 1200毫升煎煮,取汁飲用(不食薏苡仁)。每日1劑,分2 次空腹飲用。
腸粘連是指有腹部炎癥或手術病史,繼而引起的長期經年不愈的腹痛,甚則可引起腸梗阻或不全梗阻,本病屬中醫腹痛、腸結或關格的范疇,給病人的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目前本病的治療尚無特效的方法,西醫多采用手術治療,但效果欠佳,有效率不足50%。而中醫藥因其良好的療效日益顯著受到重視。
腹痛多有臟腑氣機不利,經脈失養而成。患者下腹痛明顯,伴有腹脹便秘,舌質暗,苔薄膩微黃,脈弦,且有闌尾切除術史,故考慮為術后腸粘連,中醫屬瘀血阻滯型腹痛。病機為腹部手術,致血絡受傷,腹中瘀血,氣機不利,“不通則痛”,故而腹痛,腹脹,大便不暢;瘀血積而化熱故口苦。治療給予活血化瘀理氣,則瘀血化氣機通腹痛止,即“通則不痛”。且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所以在化瘀理氣論治基礎上,結合通法,使瘀血得除,腑氣得通則腹痛止。方中敗醬草、丹皮、當歸、桃仁、元胡、雞血藤活血化瘀,廣木香、川楝子理氣止痛。藿香、大腹皮、川樸、陳皮、枳實、杏仁、炒萊菔子行氣消脹通腑,如此瘀血化腑氣通,則腹痛止。
偏方治血瘀腹痛:
艾和生姜,把艾葉和生姜全部敲碎,搗成碎粒狀,在痛的地方揉搓,這個方法也是適合痛經的女同志的。另外把艾葉+生姜+紅糖內服更佳。外用如果先用蒜泥先在腹部搓熱后,再敷姜艾,效果更佳。
 
 
 
 
 
 
 
 
導滯湯4
【別名】 導氣湯
【處方】 芍藥湯去桂、甘草,加枳殼。
【功能主治】 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后重而兼渴者。
【摘錄】 《醫方集解》
 
 
 
 
 
 
 
導滯湯3
【處方】 黃芩(酒炒)3錢,黃連(酒炒)3錢,木香3錢,當歸1錢5分,赤芍1錢5分,檳榔1錢5分,山楂1錢5分,大黃3錢。
【功能主治】 初痢膿血,赤白混雜,里急后重,日夜無度。
【用法用量】 水2鐘,煎8分,熱服。
【摘錄】 《玉案》卷三
 
 
 
 
 
 
導滯湯2
【處方】 四物加蒲黃(生)、甘草梢、澤蘭葉、姜皮、牛膝、紅花、瞿麥、陳皮。
【功能主治】 祛瘀利水。主婦人產后污血阻滯,溺竅不通,以致淋瀝。
【摘錄】 《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五
 
 
 
 
 
《溫病學》必備經典條文
1.“冬傷于寒,春必病溫。”——《素問·生氣通天論》
2.“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素問·熱論》
3.“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難經·五十八難》)
4.“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葉天士《溫熱論》)
5.“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葉天士《溫熱論》)
6.“凡病溫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吳鞠通《溫病條辨》)
7.“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吳鞠通《溫病條辨》)
8.“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吳鞠通《溫病條辨》)
9.“細按溫病死狀百端,大綱不越五條。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絕者死;二曰心神內閉,內閉外脫者死。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陽明太實,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發黃,黃極則諸竅為閉,穢濁塞竅者死。在下焦則無非熱邪深入,消鑠津液,涸盡而死也” (吳鞠通《溫病條辨》)
10.“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王孟英《溫熱經緯》)
11.“斑從肌肉而出屬胃,疹從血絡而出屬肺”(章虛谷《醫門棒喝》)
12.“斑為陽明熱毒,疹為太陰風熱”(陸子賢《六因條辨》)
13.“斑疹皆是邪氣外露之象”——葉天士
14. 斑疹“紅輕、紫重、黑危”——雷少逸
 15. 斑疹“宜見不宜見多”——葉天士
16.“溫熱之病,看舌之后,亦須驗齒。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葉天士
 
 
 
 
 
 
 
 
 
〖下焦潮濕,時間短促,清泄肝經濕熱來調理〗
1、平時喜歡喝酒,生活沒有規律
2、升舉尚可,但時間短促
3、下焦潮濕,小便次數多且黃赤
4、失眠多夢,咽干,煩躁易怒
5、舌質紅,苔黃根膩,脈弦滑
辨證:肝經濕熱
治法:清泄肝經濕熱
藥用:龍膽草、梔子、黃芩、柴胡、生地、車前子、澤瀉、當歸、蒼術、川牛膝、黃柏、甘草。
二診時,患者反饋尿頻、下焦潮濕減輕,其他癥狀未減,原方加制龍骨、牡蠣,
繼續服用兩個療程,時間有所延長,排尿正常,但患者仍舊急躁易怒,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弦滑,這是因為濕熱已去,但仍舊肝氣不舒,治以疏肝解郁,方用逍遙散去白術,加青皮、龍骨、牡蠣,一個療程后,患者更勝往昔,感情和諧。
 
 
 
 
 
 
 
 
靜脈曲張“招牌”小方,無比珍貴,千金難得...
此方出自張仲景的《傷寒論》,不說廢話,直接上干貨。下肢靜脈曲張的朋友,此方值得珍藏!
方子組成:白芍、桂枝、當歸、通草、細辛、炙甘草、通草、大棗
功效:此方可以散寒,還能夠增強血液流動,所以說是雙管齊下。特別適合因寒邪侵襲導致的靜脈曲張。
評述:
首先要明白,為什么會患下肢靜脈曲張,說白了,就是一團淤血堵在了血脈管道里面。導致瘀堵,有一個特別明顯的原因:受寒。血液受寒,自然就流不動了,也就淤堵再來小腿肚上,出現了靜脈曲張。
這張方中,有一味藥叫做桂枝。如果大家對中藥有點了解,那么你一定知道桂枝是溫陽散寒的,陽氣十足。但是桂枝不止散寒,還能夠活血化瘀,將氣血推動至下肢,使氣血回流順暢。
細辛和桂枝功效相似,也可以散寒;通草可以打通瘀堵的脈絡,讓血液流通順暢。甘草和大棗則負責調和諸藥。
這張方子流傳多年,經歷時間和實踐的考驗,最后依舊堅挺,可見其“魅力”所在。
 
 
 
 
 
 
導飲丸1
【處方】 青皮 陳皮 京三棱(炮)廣茂(炮)黃連 枳殼(麩炒)各30克 大黃 黃柏各90克 香附子(炒)黑牽牛各120克
【制法】 上藥為細末,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主氣滯水停,兩脅刺痛,中滿不能食,頭目眩暈,冷食不消,宿酒不散,身熱惡寒戰栗,頭項痛,腰脊強,狀如傷寒;以及饑困傷暑,食飲不進,時時嘔吐,口中常流痰水,腹脅作痛。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食后生姜湯下。
【摘錄】 《儒門事親》卷十二
 
 
 
 
 
 
 
 
導亦承氣湯
【處方】 赤芍3錢,細生地5錢,生大黃3錢,黃連2錢,黃柏2錢,芒消1錢。
【功能主治】 陽明溫病,下之不通,左尺牢堅,小便赤痛,時煩渴甚。
【用法用量】 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下再服。
【摘錄】 《溫病條辨》卷二
 
 
 
 
 
 
 
 
導藥
【處方】 戎鹽1升,皂莢半兩(去皮子,炙),細辛1兩6銖。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婦人青瘕。
【用法用量】 以三角囊大如指,長3寸,貯之,內陰中,但臥。瘕當下,青如葵汁,養之如產法。
【摘錄】 《外臺》卷三十四引《素女經》
 
 
 
 
 
 
 
一張神奇的方子——既可補脾疏肝,又能除濕...
一張神奇的方子——既可補脾疏肝,又能除濕氣止白帶,終于找到了!
你我本無緣,全靠這張方。話不多說,直接上方子。
【組成】:
山藥,炒白術,人參,白芍,車前子,蒼術,柴胡,黑芥穗,炙甘草。
【用法】:
以水煎服,每日一劑,分早晚溫服。
【功效】:
補脾疏肝,化濕止帶
【主治】:
脾虛且肝郁,帶下色白,清稀不愁,倦怠無力,大便溏,舌質淡,苔薄白。
【方解】:
山藥——補腎,固澀收帶;
白術——健脾,化濕濁;
人參——補中益氣;
白芍——柔肝理脾;
蒼術——燥濕運脾;
車前子——利濕泄濁;
柴胡、芥穗——疏肝理氣。
總的來說,這個方子思路很好,可肝脾同調,同時又能除濕氣,止白帶。白帶一止,陰癢也會消失,所以這則在婦科炎癥的治療中大放異彩,文中的一般癥狀基本都有效果。
 
 
 
 
 
 
 
 
 
《醫方考》水腫門第三十六
敘曰∶水由地中行,順道也。懷山襄陵,逆道也。治之者行其所無事,則智大矣。故治水腫者,亦因其勢而利導之,宜汗、宜下、宜滲、宜清、宜燥,而藥惟宜焉,則醫之大智也。
九味羌活湯
羌活 防風 蒼術 細辛 川芎 白芷 生 黃芩 甘草
水病,腰以上腫者,此方微汗之,即愈。
腰以上皆腫,謂頭面俱病也。《內經》曰∶上盛為風,下盛為濕。故腰以上皆腫,必兼風治。蓋無風則濕不能自上于高巔清陽之分也。是方也,羌活、防風、蒼術、細辛、川芎、白芷,皆辛甘之品,可以疏風,亦可以除熱,所謂辛藥能疏風,風藥能勝濕也。風濕相搏,必有內熱,故用生 。黃芩之涼。而甘草者,所以調和營衛,使其相協而無相爭也。
加味五皮飲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姜黃 木瓜
水病腰以下腫者,此方主之。
腰以下腫者,水性就下之象也。藥之為道,辛者、輕者可使走表。枯者、淡者可使滲利。苦者、寒者可使去熱。味質濃重者可使走下,是方七味,或各一其性,或兼而有之,故可以滲利皮膚中之水,而調其氣血也。
疏鑿飲子
羌活 秦艽 商陸 檳榔 澤瀉 木通 大腹皮 茯苓皮 赤小豆 椒目(等分)
遍身水腫,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遍身水腫,則外而肌膚,無一而不病矣;喘呼氣急,煩渴,大小不利,則內而三焦,無一而不病矣。是方也,羌活、秦艽,疏表之藥也。水邪之在表者,得之由汗而泄。澤瀉、木通、腹皮、苓皮,滲利之藥也,水邪之在里者,得之由溺而泄。商陸、檳榔,攻水之藥也,水邪之壅塞者,得之由后而泄。赤小豆。椒目,燥濕之品也,水氣之蒸溽者,得之以 而竭。隨在而分其勢,病其不衰去乎?
大橘皮湯
陳皮(一錢半) 木香(二分半) 滑石(六錢) 檳榔(三分) 豬苓(去皮) 白術(炒) 澤瀉 肉桂(炒,各五分) 茯苓(一錢去皮) 甘草(二分)
濕熱內攻,腹脹,小便不利,大便滑泄,此方主之。
濕熱內攻,故令腹脹;小便不利,故令大便滑泄。陳皮、木香、檳榔,行氣藥也,氣行則濕行。滑石、甘草,暑門之六一散也,用之所以治濕熱。茯苓、豬苓、澤瀉、白術、肉桂,傷
嚴氏實脾散
濃樸(姜汁炒) 白術 附子 大腹子 白茯苓 草果仁 木香 木瓜 干姜(炮,各一兩) 炙甘草(半兩)
水氣肢體浮腫,口不渴,大便不秘,小便不澀者,陰水也,此方主之。
脾胃虛寒,不能制水,則水妄行,故肢體浮腫。以無郁熱,故口不渴而大小皆利。是方也,用白術、茯苓、甘草之甘溫者補其虛,用干姜、附子之辛熱者溫其寒,用木香、草果之辛溫者行其滯,用濃樸、腹子之下氣者攻其邪,用木瓜之酸溫者抑其所不勝。名曰實脾散者,實土以防水也。雖其藥味不皆實土,然能去其邪,乃所以使脾氣之
舟車丸
牽牛(四兩,炒) 大黃(二兩,酒浸) 甘遂(面裹煨) 大戟(面煨) 芫花(炒)青皮(炒) 陳皮(去白,各一兩) 木香(五錢)
水腫證,病氣、形氣皆實者,此方主之。
通可以去塞,牽牛、大黃、甘遂、芫花、大戟,皆通劑之厲者也。辛可以行滯,陳皮、青皮、木香,皆行滯之要藥也。此方能下十二經之水,下咽之后,上下左右無所不至,故曰舟車。
《千金》苦瓠圓
取苦瓠白穣實,捻如大豆,以面裹煮一沸,空腹吞七枚,至午當出水一升,如此三四日,水自出不止,大瘦乃瘥。三年內慎口味。苦瓠須好,無厭翳細理者。不爾,有毒,不堪用。大水,頭面遍身腫脹者,此方主之。石水者,亦主之。
 
經曰∶苦能涌泄,故用之在上,則令人涌,用之在下,則令人泄。今以熟面裹之,空腹而吞,蓋用之于下也,宜乎水自泄矣。石水者,四肢皆瘦,惟有少腹堅硬如石,腫脹而便不利也!
麥門冬飲
麥門冬(五十枚,去心,姜炒) 糧米(五十粒)
水出高源者,此方主之。
肺非無為也,主降下之令焉。凡人飲入于胃之時,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肺熱失其降下之令,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漬于高源,淫于皮膚,則作水腫。諸醫罕明乎此,實土導水,皆不能愈。故用麥門冬清肺,以開其降下之源。糧米益脾,而培乎金之母氣。此治病必求其本也。或問∶此證何以辨之?余曰∶肢體皆腫,少腹不急,初病便有喘滿,此其候也。
 
 
 
 
 
 
 
 
 
 
防己黃芪湯大防風湯方解
防己黃芪湯組成:防己12g,黃芪15g,白術9g,炒甘草6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衛表不固,風水或風濕。癥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
方解:本方所治表虛不固,方邪與水濕郁于肌腠,癥見汗出惡風,身重而小便不利,舌淡苔白屬虛癥,脈浮為風邪在表,治宜益氣祛風,健牌利水。方中防己祛風行水,黃芪益氣固表,且能行水消腫,兩藥相伍,扶正祛邪之力更強,體現了標本兼顧的配伍形式。白術補氣健脾,配黃芪有實衛之功。甘草培土和中調和諸藥,加生姜、大棗,調和營衛。六藥相合,表氣的固,水道通利,脾氣健運,則風水、風濕諸證自解。
大防風湯組成:防風、羌活、附子、牛膝、杜仲、黃芪,川芎,甘草各6g,黨參、白芍、熟地各10g,生姜、白術、當歸各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溫經通絡,祛風勝濕,補益氣血。
方解:氣血不足,風寒濕邪侵襲而氣血雍滯,局部皮不變,漫腫酸痛:治當溫經通絡,祛風勝濕,補益氣血。方中防風、羌活、生姜、附子祛風濕,散寒止痛以祛邪,杜仲、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當歸補血湯及八珍湯益氣補血以扶正。諸藥合用,共奏溫經通絡、祛風除濕、補肝腎、益氣血之功,而成扶正祛邪之劑。
 
 
 
 
 
 
大防風湯
明·方賢著《奇效良方》:大防風湯
處方:防風(一錢) 熟地黃(一錢) 白術(一錢) 羌活(一錢) 人參(一錢) 川芎(一錢) 黃蓍(一錢) 牛膝(一錢) 附子(炮.去皮臍.一錢半) 當歸(酒洗.一錢半) 杜仲(姜汁炒.去絲.一錢半) 芍藥(一錢半) 甘草(炙.半錢)
功能主治:去風順氣,活血壯筋;又治痢后腳痛緩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兩膝腫痛,腳脛枯細,名曰鶴膝風。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鐘,生姜五片,紅棗一枚,煎一鐘,不拘時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大防風湯
處方:川芎(撫芎不用)、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半。熟干地黃(洗)、白術、防風(去蘆)、當歸(洗.去蘆.酒浸.焙炒)、白芍藥、黃杜仲(去粗皮.炒令絲斷),各二兩。羌活(去蘆)、人參(去蘆)、甘草(炙)、牛膝(去蘆.酒浸.切.微炒),各一兩。
炮制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除寒濕,逐冷氣。又治患痢后腳痛瘓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風」;或兩膝腫大痛,髀脛枯臘,但存皮骨,拘攣臥,不能屈伸,名曰“鶴膝風”,服之氣血流揚,肌肉漸生,自然行履如故。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入姜七片,大棗一枚,同煎八分,去滓,溫服,空心、食前。
摘錄《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大防風湯
處方:川芎(撫芎不用)附子(炮,去皮、臍)各45克 熟干地黃(洗)白術 防風(去蘆)當歸(洗,去蘆,酒浸,焙,炒)白芍藥 黃耆 杜仲(去粗皮,炒令絲斷)各60克 羌活<去蘆)人參<去蘆)甘草(炙)牛膝(去蘆,酒浸;切,微炒)各30克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祛風順氣,活血脈,壯筋骨,除寒濕,逐冷氣,主痢風,患痢后腳痛瘓弱,不能行履;鶴膝風,兩膝腫大疼痛,髀脛枯瘦,但存皮骨,拘攣跬臥,不能屈伸。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大棗1枚,同煎至180毫升,空腹時去滓溫服。
摘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一
 
 
 
 
 
 
 
 
 
導痰小胃丹
【別名】 竹瀝化痰丸
【處方】 天南星2兩半,半夏2兩半(2味用白礬、皂莢、姜汁水煮透熟),陳皮1兩,枳實1兩(2味用白礬、皂莢水泡半日,去白礬,曬干,炒),白術(炒)1兩,蒼術(米泔、白礬、皂莢水浸1宿,去黑皮,曬干,炒)1兩,桃仁1兩,杏仁1兩(2味同白研、皂莢水泡,去皮尖),紅花(酒蒸)1兩,大戟(長流水煮1時,曬干)1兩,白芥子(炒)1兩,芫花(醋拌1宿,炒黑)1兩,甘遂(面裹煨)1兩,黃柏(炒褐色)1兩,大黃(酒蒸,紙裹煨,焙干,再以酒炒)1兩半。
【制法】 上為細末,姜汁、竹瀝煮蒸餅糊為丸,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上取胸膈之頑痰,下利胃腸之堅結。主中風,眩暈,喉痹,頭風,哮吼等癥。
【用法用量】 竹瀝化痰丸(《回春》卷二)。
【摘錄】 《古今醫鑒》卷四
 
 
 
 
 
導痰消滯湯
【處方】 南星、半夏、枳實、橘紅、厚樸、石菖蒲、竹瀝、生姜。
【功能主治】 豁痰利竅。主內傷,口噤不語。
【摘錄】 《癥因脈治》卷一
 
 
 
 
 
導痰消風散
【處方】 陳皮、半夏、甘草、白芷、全蝎、羌活、防風、荊芥、升麻、細辛、蘆薈各等分。
【功能主治】 鶻眼凝睛。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水煎,溫服。
【摘錄】 《銀海精微》卷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羌活的功效與作用
眼病方藥大全
防風湯。治類風濕性關節炎妙方(方11首)。。【大防風湯】川芎45克,附子45克,熟地黃60克,白術60克,防風60克,當歸60克,白芍藥60克,黃芪60克,杜仲60克,羌活30克,人參30克,甘草30克,牛膝30克。上藥研細末。
這張方子號稱「冬可治寒,夏可治熱,春可治溫,秋可治濕」,獨獨這兩種人要慎用
感冒發燒中成藥-感冒2
李東恒 升陽十七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潮州市| 克山县| 建平县| 青海省| 隆安县| 桃源县| 隆林| 伊吾县| 乐平市| 遂宁市| 福鼎市| 田东县| 观塘区| 桐庐县| 北流市| 隆尧县| 聊城市| 朔州市| 玛沁县| 普陀区| 石首市| 枣强县| 张家港市| 溆浦县| 赤水市| 晴隆县| 平安县| 萨迦县| 彰化市| 同仁县| 日喀则市| 武功县| 广河县| 镇巴县| 阳江市| 西平县| 万年县| 安远县| 辽源市| 博野县| 轮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