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城鎮化首席研究員易鵬
3月16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出臺,在規劃中提出新一輪城鎮化率的目標,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從當前情況來看,這些目標中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完成的的壓力不大,但其將重點集中在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亮點,一億人戶籍城鎮化率的難點主要來源于資金籌集。
這次規劃的城鎮化率定的目標并不高,完成不成多大問題。從歷史上來看,1978-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而最近這幾年城鎮化率的增長還高過這個數據。按照城鎮化規劃的目標推算,從2014年到2020年七年間城鎮化率從53.7%提高到60%,相當于每年提高0.9%,每年進城的人意味對比這幾年的速度是下降而不是上升了,所以完成目標問題不大。這次中央政府主動在城鎮化率的目標上放慢對城鎮化速度的要求,體現了政府強調市場的思路,也與經濟改革放緩GDP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的思路一脈相承。
從城市解決的就業能力來看,2013年中國新解決了1300萬人就業,盡管未來7年中國經濟存在一定下行壓力,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改善,服務業占比提升,每年保持在1000萬人上新增就業還是問題不大。那么考慮到0.9%的城鎮化率中還有部分并非是進城就業,而是投親靠友、養老或學習的,可以說這種就業崗位提供的數量可以為2020年城鎮化率完成提供扎實的基礎。
之所以對城鎮化率提出0.9%的年均增長水平也是遵循了城鎮化是一個自然而然的規律,既不能刻意拔苗助長,也不能人為壓低。總體而言,還是希望從速度型城鎮化路徑走向質量型的城鎮化路徑。目前來看,接下來的重點和難點將是如何控制好地方政府對城鎮化率的拔苗助長,如何遏制住地方政府在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利益沖動,依舊走速度型而不是質量型的老路。
中央政府想推動新型城鎮化走質量型道路,故在目標設計中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明確為45%。戶籍城鎮化率這一指標含金量更高,更能體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這以人為本的核心。戶籍本身只是一個登記功能,但現在戶籍已經附帶了眾多的社會福利,換言之,戶籍人口城鎮化就是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城鎮化,有著包括養老、醫療、教育等等社會福利的城鎮化。這是破除之前質量不高的半城鎮化路徑的關鍵所在。
這次應該說中央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差距縮小2個百分點左右,努力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這個決心是很大的,方向也是正確的。但這背后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主要來源于資金籌集的壓力。
農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東中西部有差別,口徑也不同。但從政府角度上來說,至少要解決公共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這三大類,比較包括的估計全國平均起來每個人要10萬以上,換言之一億人要落戶在城市里面,也就至少需要10萬億。這筆開支的周期將是7年,每年政府要掏的錢保守估計也是1萬億以上。這筆資金不是一筆小錢,可見為了推進社會公平公正,中央政府依舊是有足夠擔當和勇氣來面對這種挑戰。
故如何籌集這筆資金需要群策群力。首先肯定是要用政府的財政資金,因為政府用于社會保障,乃至包括保障房在內的公共設施等財政資金每年預算也不少;其次要敢于向改革要紅利,最大的抓手應該是國企的混合所有制的改革,通過出現部分國有企業的資產籌集社會保障的資金;還有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到以前政府一直控制的公共設施領域,減輕政府的資金壓力;最后,適當使用金融工具籌集這相關的資金。
新型城鎮化規劃出臺,提出了目標可以完成,也有壓力,故需要在接下來的實踐中,鼓勵各種改革創新,用改革的紅利激發城鎮化內需的潛力,最終構筑中國經濟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