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齊魯周刊
我來說說復制鏈接2013-10-28 14:44
[提要]10月9日,章丘市龍山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原名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是山東首座史前遺址博物館。
10月9日,章丘市龍山文化博物館正式開館。該館原名城子崖遺址博物館,是山東首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從1928年吳金鼎先生首次揭開城子崖的神秘面紗,到如今新博物館的開館,80多年間,龍山文化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史前文明的魅力,讓“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城子崖也成為中國考古界獨一無二的圣地。
蛋殼陶:用土與火書寫著一個民族的傳奇
4000多年前的古城,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的陶器,預示吉兇的卜骨,夯實的的城墻……仿佛時光倒流,我們回到史前的濟南。
我們被一件瓷器震驚。
4000年前,它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4000年以后,經過了工業革命,經過了科技大發展,它仍然是世界上最薄的陶器。后人稱它為“蛋殼陶”。
一萬年以前,陶器的出現是我國新石器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到新石器時期晚期,龍山蛋殼陶的出現則展示了中國陶瓷文明的第一個高峰。蛋殼陶因薄似蛋殼而得名,是一種制作精致、造型小巧、外表漆黑黝亮、陶胎薄如蛋殼的器皿。
蛋殼陶之薄,至今無有企及者。四千年前埃及的制陶業已經成熟,但是燒制技術遠不如龍山時期精湛。從藝術效果看,埃及陶器裝飾上有大氣之風,但缺少細膩溫婉的細節表現,藝術上缺少想象力。龍山蛋殼陶除了偶有簡單的鏤空花紋以外,幾乎沒有裝飾,但卻以它造型的飽滿圓潤呈現出勃勃生機,耐人尋味。
蛋殼陶如同破土而出的生命,孕育出中華源遠流長的陶瓷文明,用土與火書寫著中國傳奇。
黑陶是龍山文化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我們沿著黑陶的足跡,走進龍山文化博物館。
龍山文化博物館的前身是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建成于1994年,因墻皮脫落、缺乏消防配套設施等原因,原博物館在展覽空間、內部設施等方面均不能滿足展示需要。為提升服務水平,章丘市于去年10月投資1500萬元啟動改造工程,并大力推出“龍山文化”這一主題。
改造后的博物館分為序廳、龍山破曉——西河、小荊山遺址、文明之星——城子崖遺址與龍山文化、考古圣地——城子崖遺址的發現與發掘、濟南尋根——東平陵城及結束語六部分。
章丘市文物局局長李東燕介紹,擴建后博物館的展覽面積從原來的1000平方米增加到3000平方米,新館展出文物也由過去的180件增加到373件,其中包括生活飲食類的陶碗、陶釜、陶鼎等221件,生產工具類的石鏟、石斧、石鉞等17件,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便是龍山文化的代表——龍山黑陶。
在新館布置中最為引人注意的當數館中的多處多媒體展示平臺,通過這種新的手段,對歷次的考古發掘過程進行了圖像展示。拐角處的三塊大型投影儀,以動畫的形式循環播放著對城子崖古城和龍山文化的介紹,國內首創的玻璃通天柜的陳列方式在開闊的空間中將當時的生活用品進行了展示。
龍山文化橫空出世:從“鵝鴨城”到考古圣城
1928年4月4日,清華國學研究院學生吳金鼎來到平陵進行考古調查。平陵在章丘龍山東北,早在春秋時期就是一個重要的城邑。吳金鼎登上高阜東眺,一個長方形小城垣狀臺城映入眼簾,這就是城子崖,當地人俗稱“鵝鴨城”。
說起鵝鴨城,相傳是養鵝鴨的地方:唐初,唐太宗五子李祐被任命為齊州都督,李祐驕奢淫逸,特別喜歡斗鴨、斗鵝,在平陵養了許多善斗的鴨鵝,老百姓就諷刺這里叫鵝鴨城。“養鵝鴨何必建城?”吳金鼎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一段不尋常的考古。
吳金鼎在城子崖西面的斷崖上看到火燒的痕跡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土里有陶片、貝殼和動物的骨頭,隨手挖幾下,竟挖出兩枚粗糙的骨針,再細察土層,不見金屬、瓷器碎片,更無煤渣,吳金鼎意識到這是一處遠古文化遺址。
隨后的1930年和1931年,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兩次對城子崖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科學發掘,一個以磨光黑陶為主要特征、被命名為“龍山文化”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在沉睡了4000多年之后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一發現,證明中國東部在4000多年前存在著一個土生土長、不同于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
20世紀20年代,國外考古學家根據仰韶文化的彩陶與中亞和遠東的彩陶有近似之處,提出了中國史前文化西來說的假說。當這種假說甚囂塵上之時,城子崖考古發現無疑是一道文化宣言,黑陶文化讓“中國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當時參加考古發掘的學者無不為之感激涕零,在他們的考古報告中寫道:“我們替中國原始問題的討論找到了一個新的端緒”,“希望由此漸漸地上溯中國文化的原始,下釋商周歷史的形成”。
1934年,詳細記錄城子崖龍山文化發掘與研究成果的考古報告《城子崖》專刊被列為中國考古報告集首卷出版,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集問世。傅斯年在這部報告中稱頌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是:“中國考古學家在中國國家學術機關發布其有預計之發掘未經前人手之遺址之第一次,雖不敢以創新紀元自負,然后來此學之發展,或當承認此一工作為昆侖山下一個長源。”
此后,城子崖被稱為中國“考古圣地”。
從陶器里鉆出來的史前山東
但是,城子崖發掘畢竟是中國考古學幼年時期的一次發掘,留下了兩大懸案。一是自城子崖遺址發掘以后至上世紀70年代的近半個世紀,發掘了很多龍山文化及同時期的遺址,再未發現城址,所以人們懷疑城子崖黑陶文化不是龍山文化城。二是隨著上世紀80年代確立了岳石文化以后,人們從《城子崖》一書發表的黑陶文化陶器中也發現有岳石文化陶器,因而推想城子崖遺址是否存在岳石文化堆積?城子崖龍山文化城是否是岳石文化城?
為了解決城子崖黑陶文化城的年代和是否存在岳石文化遺存兩大懸案,正好城子崖遺址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末進行“四有”(有保護標志、有保護單位或責任人、有保護范圍、有完備的檔案資料)工作,于是報請國家文物局批準,在對遺址進行“四有”勘探試掘的基礎上,1990年3月,時任山東省考古所所長張學海帶領研究所部分業務人員,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復探與試掘。
1990年3月16 日,復探先從遺址的東沿與西沿下手,當天上午,在殘垣西坡根的黃“生土”下發現夯土,試掘之后更大的發現震驚了考古界。“在城圈的多個方位都發現了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城垣互相疊壓的地層現象。原來復探探出的下層城垣遺跡,并不是一座城,而是分屬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兩座城。城子崖遺址是三個歷史時期的城址,三者形制一致,城垣互相疊壓。”張學海說。
下層是龍山文化城址。岳石文化城在龍山城的基礎上修筑,城垣都有基槽,全采用原始版筑,使用成把的小棍夯筑,夯土層面上留下了密密麻麻的小夯窩。上層是周代城,即《城子崖》中所說的灰陶文化時期,確切地說基本上是春秋城,不是商周城。盡管此城的修筑是在岳石文化城廢棄以后很久,但城垣仍在岳石文化城垣的基礎上修筑。春秋城的地面高于現今遺址地面,地面城垣已基本不存,地下墻基也很不完整。
“此次證明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黑陶文化城址是岳石文化城,而不是龍山文化城。龍山文化城是這次的新發現,同時對灰陶文化城的年代作出修正,確認是春秋城而非商周城。兩大懸案都得到了圓滿解決,這是城子崖考古和龍山文化研究的重大突破。”張學海說。
1990年城子崖考古新成果獲本年度和國家“七五”、“雙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次年金秋,山東考古界召開了紀念城子崖遺址發掘6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更成為中國考古界的一大盛事。
以龍山鎮為中心的章丘西部,是濟南地區距今八千余年到三國時期的重心所在,城子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城是當時濟南地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者說城子崖古國的國都,堪稱古濟南。況且濟南作為地名,首先起于漢代的東平陵城,西晉元嘉年間才西遷到歷城,再遷至濟南老城。
所以龍山鎮為中心的濟南東部地區,蘊藏著濟南地區一部系統的古文化、古城、古國史,同時也是山東古史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