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習慣稱楊廣為隋煬帝,好像天生就該這么叫。其實“煬帝”是謚號,死后才會有的。而且“煬”字并不是一個好詞,《周書·謚法》說:“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把這個字用在楊廣身上,等于為他做了個好色無禮,背信棄義,欺壓百姓的鑒定。說到這個謚號的來由,和隋煬帝的幾次遷葬很有些關系。
大業十四年(618)三月十日夜,原是煬帝親信的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人,利用驍果部隊的思鄉心理,脅迫他們發動了一場兵變。在這場變亂中,他們的手腕極為殘忍,先殺害了煬帝十六歲的孫子燕王楊倓和十二歲的少子趙王楊杲。十一日縊死了煬帝。同時被害的有煬帝的弟弟蜀王楊秀和七個兒子、煬帝的二子楊日柬和兩個兒子,凡隋氏宗室、外戚,無少長皆死,株連了一大片。未參加兵變的眾多大臣如虞世基、裴蘊、來護兒等及其親屬部下,一時均被殺害。就是這一批被煬帝指為名和利都達到極點的人,制造了這一慘劇。
煬帝死后,動亂中無法收殮,與他相伴了三十五年的蕭后與宮人一起,只好以漆板床合為小棺,將煬帝和趙王楊杲同殯于江都宮西院的流珠堂。十余天后,宇文化及一行掠奪了江南的船只,擄了蕭后等從運河北返。
在這之前,即大業十三年(617)十一月,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淵在群雄并起中起兵攻入長安,立煬帝的孫子代王楊侑為帝,是為恭帝,遙尊在江都的煬帝為太上皇,事實上已廢棄了煬帝。次年三月煬帝被弒,李淵在長安得到消息,對這位姨表兄的死,“哭之慟”。這年五月,恭帝“禪位”于李淵,隋亡,大唐建立,改元為武德。這年八月,李淵準留駐江都的郡守陳稜之請,粗備天子的儀衛,將煬帝的棺材移至成象殿,換了考究的棺木重新裝殮,據說“發斂之始,容貌若生,眾咸異之。”改葬于江都宮西的吳公臺下。皇帝安葬,總要有個謚號,同年九月,唐高祖追謚楊廣為“煬帝”。這個謚號雖然不美,卻是以前朝的正宗皇帝來對待的,隋煬帝的稱呼自此產生和定型。如果稱他曾經有過的謚號明皇帝(隋明帝)或廟號世祖,人們會不知道指的是哪家皇帝。
武德二年六月,正式下詔改葬煬帝及其子孫,但因江都為李子通所占,未能實行,直到武德五年(622)八月,全國基本平定,才正式改葬于揚州雷塘。唐太宗時蕭后死,又特將靈柩移至揚州與煬帝合葬,或許可以使他們欣慰于地下了。隋煬帝陵之名流傳至今。
如何全面評價隋煬帝,是一個復雜且有待深入的問題。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發動兵變,數了隋煬帝一大堆罪狀,但煬帝死后的一些反應,卻又不得不令人深思。上面提到李淵得到煬帝死訊后,“哭之慟”,并且說:“吾北面事人,失道不能救,敢忘哀乎!”盡管他后來追謚楊廣為“煬”,這里表現的感情色彩還是很濃的。又如群雄中竇建德,聲稱:“吾為隋民,隋為吾君,今宇文化及弒逆,是吾仇也,吾不可以不討!”發兵擒殺了宇文化及其一伙,謁見蕭后時稱臣,為煬帝發喪,“素服哭煬帝盡哀”。李密以勁卒良馬協助竇建德擊潰宇文化及的十來萬叛軍,在陣前當面斥責宇文化及:“主上失德,不能死諫,反行弒逆,天所不容。”這些人都是隋末義軍中的重量級人物,竟然對煬帝之死有如此的表現,這是今天研究隋煬帝不能不加以考量的。
歷史也有開玩笑的一面。開皇九年(589)隋朝滅陳立有大功的年輕統帥晉王楊廣,將陳后主等一大批俘虜押往長安。隋朝廷對這位亡國之君以禮相待,把他養了起來。陳后主在隋朝活了十五年,604年病死于洛陽。這年隋文帝死,楊廣即位,追封陳后主為長城縣公,贈大將軍的虛銜,賜謚號曰“煬”。后主荒淫無度,昏庸不堪,這個“煬”字對他是適合的。楊廣萬萬沒有想到,死后也會得到這個同樣的謚號,和陳后主相提并論,并且比陳后主叫得響,這是巧合,是誤會,還是嘲諷,留待后人去體味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